王陽明: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2021-01-09 騰訊網

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並提出心學的宗旨在於「致良知」。

這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1

克己修身

做事是最靠譜的修煉。

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感悟: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門,如果心不靜而躁動,這些躁動就會在做事時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勢必要儘量調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這,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與朋友相處,懂得謙讓很重要。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會注重自己的利益,每個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報的,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間以彼此謙讓為基礎,不僅每個人的利益不會受損,雙方在互幫互助、互利共贏中還能使彼此獲得更大的利益。兩人之間的交情,也會隨之越來越深。

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

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感悟:膚淺浮躁的心,總是會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貪戀舒服,就越不會成長、成熟,甚至還會更加膚淺浮躁。所以要扭轉這種狀況,就要逆著自己的性子來,越不想做什麼,就越要耐著性子去做。這正是對自己心性的磨礪。

克己修身,來不得半點妥協

克己須要掃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則眾惡相引而來。

感悟:克制自己,是為自己泛濫如河的私慾築起一道堤壩,勢必要固若金湯、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點私慾,就如同在堤壩上豁開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壩的決堤。因為這時你整顆心都還是欲望主導的,只是潛伏了下來。所以克己修身,是來不得半點妥協的。

悔悟是人生最好的藥

悔悟是去病之藥,然以改之為貴。若留滯於中,則又因藥發病。

感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就是人生的常態,稀鬆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裡,這就是完整的成長過程。

2

物慾蒙蔽心靈

工作生活忙亂,皆因得失之心

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感悟:當今社會,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腳亂、越忙越亂,把事情弄得一團糟,自己也困頓不已、狼狽不堪。為什麼會這樣?王陽明一語道破天機——那只是因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結果,恐懼得到壞的結果,於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顆本來能泰然處之、平和應對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態,盡力而為、順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態度。

只知逃避永遠沒出息

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感悟:王陽明所說的情況,放在現在叫「逃避」,而不是清靜。事情是要面對的,人是要在事上磨的,逃避是永遠沒有出息的。

對朋友少指責、多鼓勵

大凡朋友須箴規指謫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感悟:朋友犯了錯誤或者遇到難處,本就心裡懊惱痛苦,規勸其實沒什麼用處,指責更無疑是在傷害朋友、毀滅友情,雪上加霜。只有開導和鼓勵,才是最有情有義的做法,才對朋友真的有用。所謂「患難見真情」,王陽明告訴我們的是基於人性和情義的交友之道。

蒙蔽心靈的,永遠是物慾

若無有物慾牽弊,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但在常人多為物慾牽蔽,不能循得良知。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要善惡分明,更要愛恨分明

人但得好善如好(hào)好(hǎo)色,惡(wù)惡(è)如惡(wù)惡(è)臭(xiù),便是聖人。

感悟:很多人都以為聖人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王陽明則告訴我們,聖人其實很簡單、很平常,就是知善惡,並能從善如流、嫉惡如仇,這就是大道至簡。可說起來容易簡單,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3

心正就是少發怒

別在打扮自己上花費太多時間

人只有許多精神,若專在容貌上用功,則於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感悟:如今是個看臉的世界,顏值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注重。是人都會老,顏值也會有保鮮期。而內在氣質卻不會,它會如酒一樣越陳越香,時間越久,反而越發「光鮮亮麗、耀眼奪目」。分多一點時間,去多關照和修養下自己的內心吧。

好學+堅持=涵養

人須是知學,講求只是涵養,不講求只是涵養之志不切。

感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說: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王陽明這句話的意思基本也是一樣,但要更深一些——學不僅關係到才,更關係到涵養。所以人是不能不學的,如果學不下去,那就是你的意志不堅定,志向不牢固。

心正就是少發怒

凡人忿懥(zhì),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非廓然大公之體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修養不足則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違背了中正之道。這樣的心,有兩個詞可以形容:偏激,邪氣。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氣,則正是矯正涵養之路。

好好吃飯,就是修行

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

感悟:一個忙慣了的人,一旦閒下來就會百無聊賴、無所適從。人這樣,心也是這樣,平常胡思亂想慣了,腦筋就閒不下來,吃飯時、睡覺前也會胡思亂想。怎麼辦呢?就從安安靜靜做好和享受當下開始,吃飯的時候就好好吃飯,走路的時候就好好走路,睡覺的時候就好好睡覺。這些,正是收攝心思,正是修行煉心。

你只是不夠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閒話,管閒事?

感悟:王陽明這一句話說到了點子上,你為什麼在實現目標的道路上總是容易三心二意開小差?不是那些讓你分心的人和事的問題,而是你的心不夠定、志不夠堅,這才是根本。要牢記一點:一切的問題,都是心的問題,都要從心上找原因。而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夠定,心性不夠沉。

圖文選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你意不定,心不正,則易怒!
    感悟:王陽明口中的「良知」,等同於「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陽明則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多數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為物慾的蒙蔽。當今時代,這點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義,是陰暗而糊塗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麼用?唯有本心呈現,才能清明、放鬆和自在。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不知道是否是這個社會太過於浮躁,還是人太過於急功近利,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變得易怒,情緒不好,容易生氣,到最後把自己搞的精疲力竭,心神不寧的。他悟道的心學正是提供了這樣一種解決方案: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在贛州的時候,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生病倒下了。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很多人意不定、心不正,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不知道是這個社會太浮躁,還是人心太急功近利,很多人遇事對人總是易怒易暴躁,到最後也能讓事情越來越糟糕。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他的陽明學說對中國、日本,以及東南亞都有很大影響。
  • 王陽明(心學)名句
    心正就是少發怒,凡人忿懥,著了一分意思,便怒得過當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大意:一個人在忿怒時,較容易感情用事,有時會怒得過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體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感悟:王陽明這句話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易怒、愛怒、暴怒,那都是修養不足的表現。
  • 王陽明:心若不安定,則一事無成
    其實,並不是我們的心脆弱,而是我們在追逐外物的過程中,將其迷失了。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讓我們看到了,心本來具有的不可動搖的力量。 且不說王陽明在連續兩次科舉失敗、被宦官劉瑾陷害差點亡命、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所表現出的心不動的強大心理素質;就是他的學生,也讓我們望塵莫及。
  • 王陽明:氣大難成事,錯在沒做好這3件事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也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如何保持愉快的心情,王陽明認為:意定了,心正了,才能不為外物所連累,不為外物而煩惱。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認為,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時常反省,如果只能看到別人的不足,過度的指責別人,卻忽視了自己的,那麼自己什麼時候才能成長呢,如果時常反省自己,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然後加以彌補,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指責別人,從而還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正所謂,物極必反。
  • 心學大師王陽明:心不安定,則一事無成
    且不說王陽明在連續兩次科舉失敗、被宦官劉瑾陷害差點亡命、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時,所表現出的心不動的強大心理素質;就是他的學生,也讓我們望塵莫及。王陽明有個學生叫聶豹,晚年曾被謗逮捕下獄,錦衣衛來抓他時,他從容鎮靜,毫無驚恐之態,時人無不嘆服,這就是一個有心學修養的人的受用之處,也是其做人牛氣的地方。
  • 王陽明:平和做事就是修心,心不動則萬物不動!
    王陽明云:「世事驚濤駭浪,心修定海神針。」每個中國人都應該讀讀王陽明,在這個功利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守住這顆心。03一位美國社會學家所說:中國人活得太累了,只有成功和拼搏,連快樂都感受不到,卻想追求幸福。
  • 王陽明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心不動——王陽明最可怕之處王陽明心學告訴我們的最大真相,是我們根本沒看到世界的真相。每個人與世間之間,都不自覺的隔著一堵牆。因為當我們面對這個世界時,我們的心理活動會一直處於活躍狀態,會一直在行動、想像或思考,心從來沒有留下空隙。而只有當我們的心理活動能夠停頓下來,我們的心才能感應到世界的真實存在。
  • 王陽明的這5句話,堪稱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義禮儀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他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 王陽明: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是做給別人看,而是對自己的心負責。人要通過「格物」來達到「誠意」,「誠意」的極致就是「止於至善」。那麼,依照王陽明的訓詁,心念發動就是「意」,我們只要時時刻刻「狠鬥『私』字一閃念」,將所有不道德的念頭扼殺在搖籃中,使「意」純潔無瑕,這便是「誠意」了。將「誠意」做到極致便是「止於至善」,這個時候心裡純然天理流行,再沒有人慾的汙點了。
  • 王陽明:心有光明月,千古永無缺
    王陽明的一位弟子陸澄收到一封家信,得知自己兒子病危,由於鞭長莫及,所以終日鬱鬱寡歡。王陽明問他:你這樣憂愁,對你兒子的病有什麼幫助嗎?陸澄答:當然沒有幫助。王陽明於是說:那你應該快樂一點!王陽明進一步解釋說:「父愛子,是良知,良知認為對的就是天理。一旦過了就是私心,就是人慾,就不符合天理了。憂傷哀愁是心理的通病,如果不影響健康,就是掌握了度,但不能因為憂傷而病倒。過猶不及,不能過分的憂傷而失去本心。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不過度,心就會正,一切也就坦然處之了。」
  • 王陽明的這5句話,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因為一個能謙虛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寬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養的,他的行為必定是有教養的。那麼他的一舉手一投足、一言一語,必定都是合乎仁義禮儀的,自然都是善的。而傲慢者恰恰相反,他的心必定狹窄陰鷙、封閉自恃,言行之間充滿私心私慾,從而擠壓和傷害到他人,不惡又會怎樣?一謙一傲,值得深思。
  • 王陽明:心若不動,萬事從容
    先不說王陽明連續兩次參加科舉以失敗告終;被宦官劉瑾迫害逃亡差點丟了性命;在平定寧王叛亂之時,所表現出的「此心不動」可見其心理素質有多強大;就連他的學生,我們都是望塵莫及吶!王陽明曾說:「樂是心之本體,雖不同於七情之樂,而亦不外於七情之樂。雖則聖賢別有真樂,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許多憂苦,自加迷棄。雖在憂苦迷棄之中,而此樂又未嘗不存,但一念開明,反身而誠,則即此而在矣。」很多信奉王陽明心學之人,就是這樣在快樂中生存的,有道是:「素富貴,行乎富貴;素患難,行乎患難」。
  • 此心光明·王陽明心學探微之一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王陽明——修好自己這顆心,可以百病不侵
    修好自己這顆心,你可以百病不侵。只可惜,明白的人很多,做的人很少。好了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來看看他。公元(1472年),王陽明出生在浙江餘姚。王家經濟條件不錯,屬於那種家裡有礦的那種,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中國狀元很多,在近乎1300年的歲月裡一共誕生了592位狀元。
  • 王陽明:心若安定,萬事從容
    王陽明坦然地回答:「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只要我們的心靈是安寧而光明的,人生中就有更多的幸福等著大家。誠然,時代在變遷,但外在環境再怎麼變化,人心卻並沒有改變。每當我們感到壓力很大,生活處處不如意的時候,不妨借鑑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幫助自己找到幸福。
  • 王陽明|世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
    公元1490年(弘治三年),不知是祖父去世的打擊,還是結婚後的責任,亦或是婁諒的點撥,王陽明開始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當時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以宋儒朱熹等人對四書五經的解釋為據寫文章,這對王陽明來說理應是得心應手,因為此前他對朱子學說進行過研習,而且王華回家守孝,順便也給族裡的學子講經解義
  • 王陽明:活得不順心,源於七種不明智
    張忠、許泰率領的京邊官軍進駐南昌後,對王陽明進行百般漫罵,或故意尋釁鬧事,但王陽明毫不為所動。 他說「忿怒之類的偏頗情緒,人心之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當有而已。平常人在動怒時,控制不住感情,便會怒得過了度,就不是廓然大公的本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