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張古箏齊奏《漁舟唱晚》
百人同奏《漁舟唱晚》。5月18日下午,由市文旅集團主辦、海陵區古箏協會承辦的「盛世國樂箏韻天下,獻禮祖國七十華誕」活動在望海樓前舉行,眾多市民遊客在這裡共同感受瑰麗的傳統文化,欣賞高雅的琴箏古韻。百人奏響古箏琴韻「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中華大地,處處可觀湖光山色;勤勞的人民,時時吟唱幸福之歌。一曲《漁舟唱晚》將山水之美,人情之樂,演習到了極致,成為古箏演奏必彈的曲目。下午兩點,整場活動在古箏大合奏《漁舟唱晚》中拉開了帷幕。
-
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由來之爭
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由來之爭,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不過當時只在較小的範圍內進行,影響不大。 到了1981年下半年,事情起變化了,山東省音協會刊《齊魯樂苑》首期刊登了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淺談傳統箏曲〈漁舟唱晚〉的由來》,作者是山東聊城地區藝術館姜寶海。他認為《漁舟唱晚》是山東聊城地區古箏家(後為山東藝術專科學校教師)金灼南的作品。是金根據當地的傳統箏曲《雙板》及由《雙板》演變而成的兩首箏曲《三環套日》、《流水擊石》改編而成。
-
古箏日展現民樂魅力 淄博400人合奏《漁舟唱晚》
5月20日是中國古箏日,當天上午,在位於西五路和新村路交叉路口東北角的淄博中心廣場,「盛世國樂·魅力淄博——2018首屆淄博百人古箏公益展演」激情上演。400餘名古箏愛好者憑藉嫻熟、高超的技巧,悠揚、唯美的箏韻,給現場市民送上了一份至純、至美的民樂享受。展演活動現場人氣爆棚,周圍聚滿了前來欣賞音樂的市民。
-
古箏《漁舟唱晚》為什麼那麼美?
古箏《漁舟唱晚》是古箏經典名曲,在古箏演奏界必彈必會,演奏的現場感強,非常富有感染力,經常作為演出節目出現,讓觀眾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美的愉悅。古箏《漁舟唱晚》為什麼那麼美呢?一是整首曲子和中國傳統文化審美觀高度吻合。
-
央視天氣預報背景音樂《漁舟唱晚》乃山東臨清人金灼南編創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很少有人知道,這支家喻戶曉傳播海內外的《漁舟唱晚》,竟然出自山東省臨清市金郝莊鎮金西村的金灼南之手。他所使用的古箏不同於現代古箏,為13弦,琴狀前寬後窄。同時,金家藏箏譜《箏譜集成》,該譜系民間公尺譜抄本,成集於清同治十二年,有《雙板》和《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等二十餘首作品。1912年,他根據箏曲《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編創成一曲,取名《漁舟唱晚》,被公認為海內外名曲。1937年前,金灼南赴京與當時古樂界頗具盛名的婁樹華先生,在「道德學社」相識,並攜琴切磋箏技。
-
《漁舟唱晚》是古箏必彈曲目,但你真的懂嗎?
漁舟唱晚是古箏的四級必考曲目,雖然比較短小的箏曲之一,卻被錄為考級教材,必有她的特色。《漁舟唱晚》一曲中,沒有搖指,易於讓初學者上手。《漁舟唱晚》題名取自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
婁樹華《漁舟唱晚》賞析
《漁舟唱晚》形象地描繪了漁民出彭湖作業,到夕陽西下後,晚霞映照在湖面,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歸舟的情景,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讚美和對生活的熱愛。筆者對此曲的評價有三妙。樂曲共分三段,主題段,對比段,結束段。主題段,從容不迫,歌唱性的旋律,表現出人與自然完美協調。
-
《漁舟唱晚》說課稿
《漁舟唱晚》說課稿:為了幫助通過筆試的考生不留遺憾,順利面試,中公教師網特整理了一系列教師招聘面試說課稿,希望能對考生有所幫助。本篇文章為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漁舟唱晚》說課稿案例。一、教材分析《漁舟唱晚》是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一首欣賞課,此曲由婁樹華根據古曲《歸去來兮》的基礎上進行改編。
-
學古箏的人為何都會學漁舟唱晚?
首先,不止漁舟唱晚是必學。瀏陽河、高山流水、山丹丹開花紅豔豔、瑤族舞曲、戰颱風、秦桑曲、彝族舞曲、將軍令、廣陵散、雪山春曉、茉莉芬芳、井岡山上太陽紅、草原英雄小姐妹、春江花月夜……全是必學,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古箏五重奏曲譜《漁舟唱晚》組團一起彈名曲
古箏五重奏曲譜《漁舟唱晚》組團一起彈名曲 古箏重奏《漁舟唱晚》袁莎、水晶石組合
-
為何古箏曲《漁舟晚唱》是一首「富有東方風味的世界名曲」?
漁舟唱晚,滿載而歸——古箏曲《漁舟唱晚》樂曲由來及美學分析向陽光一、樂曲由來關於《漁舟唱晚》這首古箏曲的由來,眾說紛紜,比較普遍的說法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1938年)由古箏家他認為《漁舟唱晚》與傳統古琴曲中的琴歌《歸去來辭》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根據姜寶海先生考證,這首樂曲是山東省古箏大師金灼南早年將家鄉(金先生是山東聊城臨清金郝莊人,位於山東西北部)的民間傳統箏曲《雙板》及由此曲演變而來的兩首樂曲《三環套日》、《流水激石》進行改編,三者編創成一曲,並取名為《漁舟唱晚》。
-
《漁舟唱晚》曲譜篇章結構分析
《漁舟唱晚》是古箏經典名篇,她宛如一篇美麗的散文,通過古箏美妙的音符向人們娓娓道來漁民滿載而歸的喜悅心情,如果我們從文學的角度對《漁舟唱晚》曲譜篇章結構進行解析,發現漁舟唱晚的曲譜結構嚴謹,邏輯嚴密,是一篇很好的歌賦。
-
2年古箏求學路《漁舟唱晚》最清幽(組圖)
家住秀園小區的7歲女孩白睿傑,已經與最愛的古箏結緣2年多了,手指纖長的她在同樣愛音樂的母親的指導下,沉浸在古典樂的美妙旋律中,一首醉人心扉的《漁舟唱晚》,已經成了她在課餘時間最好的夥伴。 不到5歲學古箏 「減法」練習更高效 在白睿傑家中的書房,一把刻有「淡泊明志」字樣的古箏,已經成了她最珍愛的寶貝。
-
聆聽好聽的古箏曲《寒鴉戲水》《蘇武思鄉》《漁舟唱晚》
點擊以上藍色文字古箏人關注我喲 潮州箏曲《寒鴉戲水》×《還自廣陵》 宋 秦觀 天寒水鳥自相依,十百為群戲落暉
-
天氣晴暖,佛山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出現漁舟唱晚美景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後人也譜就了《漁舟唱晚》這首頗具古典風格的箏曲。這個在詩人筆下,在作曲家的古箏裡的美景出現在位於西樵山南麓的佛山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每到夕陽西下的時候,在文化園溼地湖泊隨手一拍就是這樣的美景。
-
廣東漁舟唱晚美景原來在這裡,夕陽西下的時候隨手就可以拍到
唐代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寫下了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的詩句。後人也譜就了《漁舟唱晚》這首頗具古典風格的箏曲。這個在詩人筆下,在作曲家的古箏裡的美景出現在位於西樵山南麓的佛山漁耕粵韻旅遊文化園。
-
一曲漁舟唱晚,千裡遙送清音
在中國古代,人們就長於演奏各種絲弦樂器,例如:古箏、琴、瑟、琵琶、箜篌等,其中箏是最為多見的。最早的箏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據說是盛行於秦地。橫為樂箏,豎可為兵器。後來因其彈奏起來悅耳動聽,慢慢的演變成為一種樂器。
-
漁舟唱晚,響徹龍湖之濱
伯牙鼓琴遇子期,如泣如訴如悲啼。千古知音最難覓,如頌如歌如贊禮。高山、流水、遇知音,這個典故流傳千古。郭德綱說,人生難得一隻雞。時至今日,在陶公的家鄉話裡,如果要表達「你沒懂我」,她不說「你真笨」,而是說:你不懂音樂!禮,辨異;樂,統同。《詩經》說「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
《漁舟唱晚》快板部分心中沒底,一枚硬幣體會個中真諦
《漁舟唱晚》是古箏曲目經典,是古箏演奏者必會必彈的曲目。筆者在網上看了很多古箏演奏者的視頻展示,快板部分心中是有譜,技法也很嫻熟,但總覺得少點什麼,有的甚至感到嘈雜。細想起來,原因在於對快板部分真諦體味還不夠深。
-
央視天氣預報的背景樂——《漁舟唱晚》
「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節目的音樂,實際上是用我國著名的古箏曲《漁舟唱晚》改編的高胡、古箏二重奏《漁舟唱晚》的片斷而改編的電子琴音樂。《漁舟唱晚》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在30年代前後以古曲《歸去來》為素材發展而成的一首古箏曲。描寫的是夕陽西下,漁舟滿載而歸的情景,刻畫出一幅江南水鄉的優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