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圖縣大力實施少數民族 特色村寨保護與開發,促進文旅融合發展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近年來,吉林省安圖縣堅持統籌發展,將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開發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突出以點帶面,促進農村協調發展、快速發展。

從二道白河鎮出發,走過一段盤旋的繞山公路,穿過神秘悠久的原始森林,便來到了「長白山第一村」奶頭山村。二道白河在村東逶迤流過,綿延起伏的山巒將村莊環繞其中。走進奶頭山村,乾淨整潔的村路,整齊素雅的民居,保留著朝鮮族特有的意境和韻味。奶頭山村現有居民中絕大多數為朝鮮族,依舊保留著純正的傳統習俗。

近幾年,奶頭山村依託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致力打造集農業觀光、民俗體驗、風味餐飲、民宿住宿等功能為一體的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累計投資300餘萬元,實施了奶頭山村特色民居改造項目,開辦朝鮮族人家民宿,帶動貧困村民共同致富。建成了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奶頭山抗日遊擊根據地紀念館,打造「長白山第一村」國家2A級風景區。2014年,奶頭山村被國家民委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019年接待遊客達15萬人次。

奶頭山村是安圖縣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發展的典型代表,也是該縣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全縣180個行政村中,朝鮮族聚居的村屯有47個,約佔全部村屯的26%。近年來,始終堅持規劃先行,突出重點的原則,以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抓手,以培育特色產業為途徑,以實現少數民族群眾增收致富、推動特色村寨經濟發展為目標,不斷加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力度,使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取得了突破性成效。針對少數民族村寨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優勢資源,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主要採取「公司+村集體+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從單一的種植業、養殖業逐步向以旅遊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方式轉變,使特色村寨在市場經濟中不斷提高競爭力。

經過多年努力,安圖縣已創建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5個、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鎮1個、省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個。2014年,二道白河鎮奶頭山村、石門鎮茶條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第一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2016年,萬寶鎮紅旗村被命名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2019年,松江鎮松花村、石門鎮鏡城村被命名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錄。石門鎮被命名為首批「吉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鎮」;2020年,石門鎮榆樹川村、兩江鎮江南村被命名為第二批「吉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中國日報吉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出爐,始興縣兩個村寨上榜!
    日前,廣東省民族宗教委推進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制定了命名掛牌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施方案,並從各地市推薦申報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結合實地調研考察、民族研究專家評議及綜合評價,經研究決定,命名了28個村寨為第一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 曾凡忠博士: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開發
    來自國家民委的最新統計表明,截至目前,全國共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項目2000多個,國家民委命名掛牌的「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1057個,直接受益人口近百萬人,在地域分布上覆蓋了大多數民族地區。支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護中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舉措。
  • 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出爐 始興縣兩個村寨上榜!
    日前,廣東省民族宗教委推進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制定了命名掛牌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施方案,並從各地市推薦申報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結合實地調研考察、民族研究專家評議及綜合評價
  • 保護與發展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這樣做丨在線訪談·第230期
    貴州目前有312個村寨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名單,數量居全國第一。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是民族地區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特色經濟培育優勢產業,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手段和載體。」
  • 國家民委印發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發展規劃綱要
    因此,做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刻不容緩。    2009年,國家民委與財政部開始實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三年來,中央財政投入少數民族發展資金2.7億元,同時吸引多方面資金,在全國28個省區市370個村寨開展試點,取得明顯成效。
  •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具有哪些特點?
    2009年,財政部會同國家民委以促進貧困民族地區經濟開發與民族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協調發展為目的開展了「保護與建設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工作,主要圍繞「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民居保護、特色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這四個方面推進「少數民族特色試點村」的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
  • 雲南「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第二多
    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雲南省兌現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促進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2015—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 雲南247個村寨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4月8日,據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聞發布會(第六場)消息,截至目前,雲南省累計投入41.3億元,整合各類資金267億元,創建了36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229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鎮、3122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產業強、環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諧的民族示範村鎮。
  • 雲南有247個 「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雲南省兌現了「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承諾,促進民族地區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小康。2015—2019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年均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 定典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正式掛牌!
    廣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熱線123204月28日,隆安縣在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舉行獲得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掛牌儀式。參加活動的領導共同為定典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揭牌。2019年,經過各地民族工作部門推薦、專家評審、國家民委批准,全國共有29個省市的595個村寨命名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廣西40個村寨上榜,其中南寧有9個,那桐鎮定江村定典屯是2019年南寧市獲得該榮譽的9個村屯之一,也是隆安縣唯一獲得該榮譽的村屯。
  • 「聚焦」|巴林右旗4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授牌
    在上級民委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巴林右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索博日嘎鎮索博日嘎嘎查、幸福之路蘇木床金嘎查、幸福之路蘇木關乃英格嘎查和查幹沐淪蘇木沙巴爾臺嘎查被命名為「中國第三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 東源這兩個村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東源這兩個村入選首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2020-12-09 10:36 來源: 南方plus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的綠色發展之路--旅遊頻道_權威全面報導旅遊...
    但在現代化、城市化進程中,這些傳統建築在快速消失,許多被水泥板、空心磚搭建表面貼上瓷磚的單調建築所取代,結果大江南北一個模式,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鑑於此,近年來,國家民委、住建部等部門發起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和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行動,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項目已實施了6年,僅中央財政就投入了14.5億資金,帶動了地方大量資金投入,項目覆蓋了全國近千個少數民族村寨。
  • 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保護?
    「民族村寨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資源。但部分地區破壞少數民族傳統建築風格和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民族村寨的特色急劇消失,搶救和保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刻不容緩。」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司長樂長虹表示。
  • 賀州市大力傳承和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助力經濟增長
    近日,記者在賀州市民族宗教局了解到,賀州市在「十三五」期間,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民族文化資源為依託,不斷加大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開發力度,多措並舉助推全市文化產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助力脫貧攻堅,賀州市大力發展少數民族特色工藝品加工業。通過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生產生活習俗等特色資源,保護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傳統生產技藝,選擇有文化底蘊和開發價值的少數民族特色工藝,如瑤繡、大花炮等,扶持和發展家庭小作坊,積極生產具有少數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食品、旅遊紀念品。
  • 石柱:創新少數民族文化建設 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添彩
    一是從對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保護發展上,專門聘請專家編制《古韻新城》《神奇的銀杏村》等32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規劃方案,不斷提升特色村寨品質。目前,石柱已建成國家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2個,市級少數民族特色村寨8個,擴大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知名度,整合盤活了文化旅遊資源。
  • 下藍、雙田成為「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大洋網訊 記者昨日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官網獲悉,廣東省民族宗教委推進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工作,制定了命名掛牌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實施方案,並從各地市推薦申報一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結合實地調研考察、民族研究專家評議及綜合評價,經研究決定,命名了28個村寨為第一批「廣東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 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文旅結合為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村民帶來幸福生活德吉村多產業發展打造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在民族廣場跳起熱情的鍋莊舞、乘坐遊輪泛遊黃河、吃藏餐、品藏茶、住藏家、賞藏畫,已經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旅遊特色項目。11月11日,記者在德吉村實地走訪。村社區主任華藏向記者介紹說:「2017年,來自尖扎縣能科鄉、尖扎灘鄉、當順鄉等7個鄉鎮30個村的251戶946人,入住德吉村易地搬遷安置點。易地搬遷之前,咱們人均收入只有3700元左右,現在已經達到9800元。
  • 巴林右旗四個嘎查被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牌子
    在上級民委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巴林右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取得明顯成效,2019年,索博日嘎鎮索博日嘎嘎查、幸福之路蘇木床金嘎查、幸福之路蘇木關乃英格嘎查和查幹沐淪蘇木沙巴爾臺嘎查被命名為「中國第三批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 「雲發布」雲南247個村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雲南網訊(記者 張成 李熙臨)4月8日,記者從雲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第六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我省247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先後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成為民族文化的品牌、特色旅遊的名片和展示美麗雲南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