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太極拳走的路

2020-12-07 小萌書法

現在練的太極拳看似軟綿,柔和無力,讓很多人看成是老人的專屬拳種,年青人好似以學太極拳甚是毫無面子可言。這其實是太極拳傳播者在教授太極拳的過程中已經進入了誤區,導致沒有能夠將太極拳文化傳達精準到位。正如我剛開始接觸太極拳的時候,別的太極拳練習者說:把拳練得慢,手腳放柔,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可言。其實他們真的不知道太極拳的氣勢是多麼的宏偉和博大,但他們豈能知道太極拳就僅陰陽核心理論已經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了。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可能窮其一生我也不能窺見太極拳的奧妙。這豈不是人生的悲哀。

太極拳之法來源於大自然,就拿大自然之物來舉例吧。以樹為例:樹分為樹根,樹莖,樹枝,樹葉。太極拳可分為:功力,外形,拳術技術的用法。樹根深,莖壯,枝葉才會茂密茂盛,不管來多大的颶風也不會被吹倒。而那些樹根錢,樹莖小的樹,一陣微風也會把樹枝吹斷或者連根也會吹起來。當我們武藝功力深,然後體壯沉穩輕靈,武藝的技法也能漸悟能用。甚至能夠隨心所欲。假如功力尚淺,就很注重拳技的用法,就像樹根不深,而且還枝繁葉茂,也會輕易被風吹斷。那麼練武也會迷茫困頓,一事無成,真的是枉費一腔熱情,學了老人拳罷了。

練武的人知道這句話:「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這是最簡單明了的一句話,就很明了的說出了樁功是最最實在和核心的根本。太極拳實際上就是一步一樁,如果教拳的老師不講樁功應遠離。站樁是增長功力的必要途徑而且是最重要的根本。要漲功力沒有什麼捷徑可走。為什麼那麼多人練習太極拳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之久的人還不能運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進行樁功基礎的訓練。人體是有能量的,人體的血管脈絡像一條條川流不息的小溪在維持我們生命體的正常運轉。武術的樁功就是為我們身體建造一座核能量庫,將我們的能量不斷積聚在我們丹田這座核能庫中,當能量越聚越多的時候,當我們在使用時,我們積累的能量就會像開閘的洪水一樣蓬勃而出、氣勢恢宏、勢不可擋,我們學的相應的武藝技法才能運用自如,反之則會徒勞無功。

我們練習樁功最需要形、意、氣三者結合,太極拳則是以外形的不斷變化為最基礎的意、氣運動,形要中正。渾圓樁則要求我們在練習時渾圓圈從前後、左右的四面支撐慢慢再做到八面支撐,而且要求再練習中要勞宮穴斜對檀中穴,意守命門穴,氣上至檀中穴、下至丹田。

如果習武者想要快速提高功力水平,必須樁功的訓練、拳架的訓練、技術的運用三方面訓練著手。就像樹木生長的一樣,根莖葉都是同時生長的。太極拳也是一樣的,從一個整體開始。但是有的拳友會這樣想單練樁功幾年、拳架再練幾年、推手散手的技法再練幾年,這些不按自然規律訓練的太極拳,也是違背了太極拳的自然生長的原理。

站樁訓練、套路訓練、和技法應用的全面發展,均要涉及,按照自身的水平調整,因時制宜,練習者能夠有收穫,有收穫也就會很開心。例如:六點開始練樁功半小時,六點三十開始練一個小時的拳架,七點四十開始半小時糾正拳架,最後是半小時的推手散手應用的技法練習。

自身個人練功的體會:站完樁功後全身會變得放鬆、有明顯氣感,意念守在命門,越是做好形、意、氣三合,就越能感覺勁變得沉穩堅實,氣也能夠歸回丹田;練拳那麼飄,那麼氣喘籲籲。最後越練越舒服,越是感覺神清氣爽、欲罷不舍。那麼我們在練拳時怎樣判斷拳勢的正確與否呢?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看實用性!太極拳是武術,那麼武術的本質就是技擊,那麼拳術的正確與否不是好看,而是看你能不能做到攻防兼備。

太極拳看起來柔和緩慢,但是用在身上就會讓人覺得乾脆而迅速,勁大無比,其實是因為腳步快速移動,但是手上的動作是緩慢的,這樣一來給人就產生了視覺差,其實這就是太極拳魅力所在。太極拳怎麼練就怎麼用,腳快就能顯得手快。第一方面是因為實戰方面的需要,技術的應用隨著年齡的增長越能隨心所欲。第二方面養生,不用上竄下跳搞得氣喘籲籲,太極拳而是以內動為主,雖然也同樣汗流浹背,但是練完太極拳後必定是氣定神閒、精神飽滿。對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也會很開心,心情舒暢、胸懷寬廣。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

相關焦點

  • 我學太極拳的歷程
    黃宗南 「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太極拳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練拳的⽬目 的,我想⽆無⾮非有三:⼀一養⽣生、⼆二技擊、三求道,第三才是它的真諦所 在。在武術界亦只有孫祿堂⽼老老先⽣生的書有這種提法。 我練太極拳始於上世紀六⼗十年年代初,⾄至今已經有五⼗十個年年頭了了。當時 我是因病醫治⽆無效,為了了活命才去學太極拳的。
  • 我學太極拳的經歷
    我學太極拳的經歷 2011/09/09 09:24 來源:溫州日報甌網 編輯:莊越 瀏覽:5388
  • 太極拳,拳架發展要走標準化的路,楊澄甫定型架
    太極拳,健身氣功太極拳,健身運動,楊氏祖孫三代存在這種情況,他們各自的傳人、再傳人同樣會因為上述原因,引起所習拳架和拳式發生一些相應變化。表演節目中就有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的集體太極拳。近50年來,國家武術主管部門發布推廣的簡化太極拳、48式太極拳、綜合太極拳競賽套路、楊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等用於普及和競賽的套路都是以「楊澄甫定型架」為標準編定的。這是楊式太極拳由楊式太極拳傳習者自發傳播,進入了由國家組織推廣的新裡程。
  • 為什麼要學傳統太極拳
    汪永泉(1904—1987)先生說:「太極拳的架子有養生和技擊之分。」「目前,流傳於世並廣泛習練的就是這套養生拳架。單練這個套路是不可能技擊的,需要補充揉手技法。楊式太極拳技擊架子只傳給自家子弟和部分門徒。」(見1990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汪永泉編寫《楊式太極拳述真》第8頁、12頁)。由此可見汪永泉跟楊澄甫至少學了兩個太極拳拳架。
  • 我心目中的太極拳
    我與師父是近鄰,因此,我具備比其他學拳的人更加得天獨厚的條件。師父開始在家鄉授拳,同時也是在家鄉傳授楊澄甫宗師定型拳架的第一人。當初因為我體弱多病,害怕學不了太極拳,顧慮重重。師父對我說:「太極拳是養生拳,不僅能練成武功,而且還有祛病強身之功效。」於是,師父就這樣圓了我少年時學習太極拳的夢想。 師父傅宗元自幼跟隨楊澄甫先師學藝,並輾轉南北傳授太極拳。
  • 為什麼有人學太極拳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
    李新方經常聽到有的拳友說,「我剛學的時候覺得太極拳很容易,沒什麼,可學了幾年後,卻越來越找不著太極拳了」,那麼就恭喜你了,你這才是真正學進去了,已經認識到太極拳的實質問題,即「體用」,本體和作用。比如,一個從未實際接觸太極拳的人學了一套24勢,很可能以為這個就是體,即太極拳的本來,待學的時間長了,又接觸到其他很多套路,以及各種流派,反而會找不著太極拳了,不知道太極拳到底應該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很難講明白,我們不妨先從《向愷然先生練太極拳之經驗》這篇文章談起。
  • 明師與名師 學太極拳該找哪一個做師傅?
    學習太極拳的路漫長而艱辛,當你決定要學什麼樣的拳的時候,擺在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找一個什麼樣的師傅。師傅大概分兩種:一種是名師,名人的名。顧名思義,這一類師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武術領域或者曾經有過優異的比賽成績,或者在當地就有相當的威望。
  • 學太極拳的加減法
    學太極拳的加減法李新方記得有一次參加體育部門組織的武術活動,遇到一位太極拳名人,他問我:「「太極拳」。「會多少套」?我說「只學了一套,還談不上會」。「哪一套」?這樣的問話,還真不好回答,我只能簡單地說:「武式」。「五式?那敢自你容易了,俺們最簡單的還二十四呢」。「那你也不能總練五式,跟我學二十四吧」……這雖是笑話,但他認為武式太極拳老架最簡單、最容易,的確沒說錯。
  • 太極拳這麼好,可是零基礎怎麼學?
    太極拳運動中,有一部分動作專門練習平衡能力的腿部受力增加,骨質的含鈣量也會增加,骨骼就變得很堅固了。太極拳多以慢速走圓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運動,加上重心交替變換,通過掤、捋、擠、按、前進等動作使肌耐力得以提高,使人的腰腿各關節的柔韌度增強。太極拳的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拔背、收腹斂臀等身法要求,使練習者的全身肌肉得到充分鍛鍊,練出良好的體型。
  • 太極拳大師鄭曼青的「美人手」,不是誰都可以學的!
    鄭曼青先生對楊式太極拳的傳播不是楊少侯「我怎麼學來的,就怎麼教人」的觀點,而是傳播自己的「鄭子太極拳十三式」。認為老師所傳的拳架「反覆不已,頗耗心神,無裨於體用」。即使遠赴東南亞教拳的董英傑,也一直傳承楊澄甫大架太極拳,未做更改。國內的弟子就更不用說,不管楊氏親族,還是崔(毅士)傳、田(兆麟)傳、牛(春明)傳、陳(微明)傳、李(雅軒)傳、傅(鍾文)傳,還是趙(斌)傳,基本小異大同,沒什麼人為改變。以十三式取代師傳大架太極拳,是鄭曼青創新之一。
  • [轉載]談談我所知道的楊派太極拳
    朱先生是電話武魂雜誌得知我的聯繫方式的。) 2006年8月,海外太極拳愛好者、英藉華人朱振雄夫婦,專程從利物浦飛抵中國慕名專訪…… 凡此等等,足使筆者心潮迭起、思緒萬千,故再次撰文,續談我所知道的楊派太極拳,答謝同好們的厚愛。
  • 學太極拳其實和學二胡是一樣的
    在說太極拳前我先給大家說說我們家小傢伙學二胡的經歷吧。當時學二胡呢是因為感覺弦樂比較難,不至於象古箏之類學了十年被人家兩三年就趕上。最早我們找了一個在當地名氣還可以的老師,在他那裡學了兩個多月後,我就果斷不學了,因為我發現這個老師只是教孩子拉曲子,雖然我不懂音樂,但我懂太極,二十多年的太極拳練習讓我懂得無論學什麼首先要抓住核心,拉二胡的要素無非就是音準,節奏,音色,情感,你一個老師不教我如何拉出漂亮的音色,如何控制節奏,音準和情感,每次去就教一個曲子,有什麼意義呢?
  • 武禹襄:學太極拳的兩次飛躍
    武禹襄故居武禹襄:學太極拳的兩次飛躍李新方「先在心,後在身」(武禹襄《太極拳論要解》),這是學太極拳之最基本是以學太極拳得到真傳不難,用意也不難,神明之境亦非高不可攀,而每個習練者成就不同,雖一師之徒而所處的境界自有差別,最主要的差別只在於發心不同,所謂「其為氣也,配道與義,無是餒也」,「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 通過五年來艱苦學習太極拳,我感受最深的有三點
    」,介紹了自己當初學拳的經過,鼓勵我樹立信心,堅持學下去,一定能學會。回顧學拳的經過,我就是這樣堅持晨練學,晚練學,場地上學,回家學,時間不夠加班加點地學,不管是三伏酷熱,還是三九嚴寒,我都是堅持不斷線。
  • 學習老架一路、二路,全面掌握陳氏太極拳核心技法!
    學習老架二路拳的重要意義許多人認為想學好陳氏太極拳,只要學好老架一路就可以了,而把老架二路看成是「選修套路」,可學可不學。實際上,老架二路的學習同樣重要,學好老架二路不僅彌補了一路拳發力不足的弱點,而且對老架一路拳技的提高也大有促進。
  • 難忘學太極拳
    在我的心裡,中國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國家。今年夏天,為了參加2019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湖北三峽大學營,我從荷蘭乘飛機到中國。這個夏令營的各種活動都讓我感到非常興奮,10天時間過得非常快,我學到了很多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方面的知識。
  • 【經驗交流】詳談我是怎樣闖過陳式太極拳呼吸關的
    陳式太極拳是以《易經》的陰陽學為指導思想創編的。從陰陽理論看,太極拳的拳架是顯於外的,屬陽;而呼吸,則是包藏於內的,屬陰;如果我們把拳架比作汽車,那麼呼吸就是汽油,沒有汽油車是開不走的。武禹襄講:能呼吸,然後能靈活。練太極拳要想內外相合,周身一家,就一定要在呼吸上下功夫,要過呼吸關。 其次,呼吸是打拳能持恆的關鍵。
  • 太極拳五大派系
    陳式太極拳  陳式太極拳由著名拳師陳王廷創始於明末清初,所創老架路五套,陳式世代傳習、演化,又增新架路二套。經過精心編排,動作速度和強度、身法勁道也有 所不同。第一路動作簡單,柔多剛少,以「棚捋擠按」四正勁的運用為主,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柔中寓剛,行氣運動,以纏絲勁的鍛鍊為主,發勁為輔。
  • 我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炳,關於陳氏太極拳,問我吧!
    我是陳氏太極拳第十二代傳人陳炳
  • 初學者怎樣在短時間內練好太極拳
    如何能使沒有基礎的太極拳初學者在短時間內練好太極拳?如何能讓一般水平的太極拳練習者得到快速的提高? 首先,理論上要了解太極拳的淵源流派、明白所練太極拳的基本要求、風格特點、運動規律、技術方法和招式動作名稱。各派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拳路安排、風格特點等都各成一體。有拳共同之處,也有著明顯不同的區別,了解清楚所練拳式的手法、步法、身法、勁法等方面的要求與規律必不可少,教練員在教學過程中先言明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