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本報讀者曹亞平來信反映,老城廂北施家弄146號的老建築面臨被拆遷的危險。這樣的建築在老城廂很少見,希望呼籲保護。這位讀者曾於2000年向本報呼籲保護錢業公所。本報記者及時向有關職能部門反映,並作報導,最終錢業公所被整體遷移保存,並被列為文物保護建築。曹亞平這次呼籲保護的建築位於原錢業公所的對面。
記者將此信轉給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引起高度重視。昨天,文管委有關負責人邀請市規劃局專家趙天佐、上海歷史博物館上海史專家薛理勇等一同前往現場察看。
陸伯鴻故居一片狼藉
七拐八繞,好不容易在一片殘垣斷壁拆遷工地中找到了北施家弄146號。建築沿街的北外牆看上去並不起眼,有點特別的是在三樓外牆上隱隱可見十字架的印跡。走進去才發現這幢建築有氣勢——由3幢樓房和兩個院子組成。北樓建於1910年,為3層磚木結構,清水磚牆採用的是清朝傳統的建築工藝,但整體結構卻是西式的。大門兩側從一樓到三樓均有羅馬柱,走廊欄杆系水泥澆注,為民國風格的寶瓶式。第二幢建築是上世紀30年代最時髦的、美國流行過來的裝飾藝術(ART DECO)風格,鋼質欄杆陽臺、鋼窗,整體造型簡潔流暢。
上海歷史博物館專家薛理勇一見這棟建築,就對記者說,這應該就是老城廂大名鼎鼎的陸伯鴻故居。「你知道陸伯鴻的地位嗎?比你過去寫過的王一亭分量更重啊!」薛理勇說。陸伯鴻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知名企業家、慈善家和天主教人士。光緒元年他出生於上海南市區,18歲考取秀才,後曾去法國考察學習4年,參與編纂《法華新詞典》。他創辦了第一家民族資本鋼鐵廠興和鋼鐵廠(上鋼三廠前身),以及南市水廠、華商電車公司(如今的11路電車曾屬於這家公司)和大通輪船公司,曾任華商內地電燈公司經理、閘北水電公司經理、全國民營電業聯合會委員長,是第一批進入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的5位華人董事之一。
陸伯鴻一向熱心於慈善活動,先後開辦了7所慈善機構:新普育堂(20世紀上半葉上海最大的收容社會弱者的設施)、上海普慈療養院、楊樹浦聖心醫院、中國公立醫院、南市時疫醫院、楊樹浦診療所、北京中央醫院。陸伯鴻雖然早已是名聞上海的巨富,但他經常到新普育堂,系起圍裙,照料那些病人,而且還讓他的幾個兒子站在一旁,讓他們學會怎樣善待窮人。他還創辦了5所中小學。他還是有國際影響的天主教人士。他的小兒子陸薇讀至今仍住在這幢老建築內,現年96歲,已連任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歷經滄桑的陸伯鴻故居內一片狼藉,一些牆面也被損毀。「好在總體框架保存完好。」市文管委地面文物保護處處長譚玉峰說。
據悉,有關職能部門已發出指令,停止對陸伯鴻故居的拆遷,等待進一步考察論證。
沈家大宅東南角被拆
看完陸伯鴻故居,順路在周圍逛了逛,在花衣街和王家碼頭街路口看到一幢東南角已被拆的老宅子,便走進去看看。一看不覺大吃一驚——這幢老宅的精美尤勝陸伯鴻故居一籌!馬上招呼文管委專家一起來看。這些見識過無數歷史建築的「老法師」們走進宅院都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噢!」
這是一幢中西合璧、雕梁畫棟的深宅大院。
這幢大宅前後共有四進。穿過第一進門埭樓,為第一進前院。院前正中設儀門,兩側用大青磚砌築防火牆。進入一扇黑色石庫門,就是第二進的五開間的官廳。正廳高大寬闊,雕梁畫棟,圓柱上方有鏤雕精細的翼狀木飾,似烏紗帽的葉子。居民說,人稱此為紗帽廳。
整幢大宅的精華部分是第三進的正宅。無意中走進第三進天井,眼前的景觀讓人驚嘆不已。這是一幢非常漂亮的五開間三層樓圈廊式建築,一樓的每個開間都建有一大兩小的3個紅磚拱券。正宅的二樓和三樓圍繞著天井建有漂亮的迴廊。二樓迴廊的鑄鐵欄杆是歐式花紋的,而三樓卻是中式壽字花紋的。美輪美奐,玲瓏剔透。
記者查索資料,發現這應該是清代著名沙船業巨商的沈家大宅。
清代上海沙船業的巨商有「朱、王、沈、鬱」四家。福建來滬的沙船商沈家的大宅院,初建於鹹豐十年(1860年)。這座大宅還有個很奇特的地方,就上海其他地方的大宅院習慣坐北朝南來建造,而它是坐西朝東,據說是象徵沙船業面向大海的傳統。民國初年(1920年),沈氏家族衰落, 「沈家大宅」被賣給了上海另一位沙船商嚴同春。嚴同春對其進行了西化改造,添置了現代化衛生設施。
這樣精美的歷史建築正在被拆遷,專家直喊「心痛」。一路匆匆,街邊還見到不少有模有樣的老建築,都被寫上了粗糙的「拆」字。希望有關職能部門儘快對這片拆遷工地可能存在的、有價值的歷史建築進行細緻考察和評估,切莫暴殄天物。
焦點連結
三山會館大修竣工
記者在昨天的採訪中獲悉,三山會館大修竣工了。
建於清末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的三山會館是上海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並對外開放的會館。這座四周護有高約10米紅色清水磚面圍牆、院落開闊的古建築,原是福建水果商人營建用以聚會和奉祀天后的地方,故又名「天后宮」。
三山會館恰好位於世博園區的北大門。此次大修,由市、區兩級政府撥款,耗資200多萬元,歷時半年。
乍一看,三山會館好像沒有修過。專家介紹,這是因為遵循文物建築修舊如舊、原狀修復的原則,刻意做成的效果。本次大修對會館1700平方米風化剝落的清水外牆用專門的古磚修復材料修復,並塗了德國古建築專用防水保護劑。全面加固或更換了受白蟻蟲害、腐爛、開裂嚴重的梁柱門窗和樓板。對館內木雕飾件全面修復、補缺並鎏金,用去金箔5萬張。重新鋪設了大殿及東西小廳的地磚。古戲臺也再現了當年風採。據悉,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這裡將每天上演崑劇。
三山會館東側還要興建上海會館史陳列館,晚清老會館將成為浦西世博園區的一大文化亮點。
焦點快評
拆老房子要先評估文物價值
深入老城廂,就像逛古玩地攤市場,時常能淘到「寶」——優秀的歷史建築。
但遺憾的是,這樣的「寶」我們常常是在拆遷的時候才發現。有的「寶」被保下來了,有更多的「寶」灰飛煙滅了。如果沒有具有責任感的市民呼籲,上海就不會再有錢業公所。如果再晚一些,我們就再也看不到陸伯鴻故居和沈家大宅。
老城廂的豪宅非常低調,外觀普通,卻很「內秀」。老城廂的豪宅常常被包裹在各種破爛不堪的違章建築中,直到被拆得只剩下骨架子了,才發現是有年頭的老古董。
有關職能部門只有把工作做得更細,更深入,才能淘到老城廂的「寶」。
老城廂是海派文化的發祥地,是上海都市文化的根。經過了一次次的歷史磨難,老城廂還倖存了一些歷史建築,可以讓我們依稀追索,溫故知新。上海把老城廂列為「歷史風貌保護區」,不是要建一些仿古建築裝門面,而是要保護好那些劫後餘存的真古董,保護好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文脈。
文章好寫事難做,老城廂有老城廂的難處,老百姓居住環境要改善,歷史風貌也要保護。這就要看我們的智慧了。同樣是老建築,為什麼在別的地方是財富,而在老城廂就成了 「麻煩」了。
我們應該制定一個法則,拆遷老房子(尤其歷史風貌區的老房子)之前,必須先由文物管理部門進行文物價值的評估。更好的是,在做舊區改造規劃的時候,就先進行詳細的文物普查,把那些有價值的歷史建築和區域保護下來,拂去塵垢,精心修葺。它們一定會報答我們,會讓上海更有魅力。就像剛剛修繕好的三山會館,將會讓世博園區的北大門具有別樣的風採。(林明傑 郭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