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渝鄉村旅遊扶貧一年「成績單」:非遺培訓1000餘人,馬鈴薯種植總...

2020-12-21 閃電新聞

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17日訊 2019年是魯渝扶貧協作工作落實年,也是脫貧工作進入攻堅拔寨、啃硬骨頭的衝刺階段。山東按照「組團式」幫扶總體思路,把近年來促進鄉村旅遊發展的有效經驗與重慶實際相結合,實踐出一套以激發內生動力為主、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的鄉村旅遊扶貧新模式,助力當地貧困山區整體躍升。

「借船出海」推動農產品品牌合作

為推動重慶農產品進山東,雙方開展了「巴味渝珍,香落齊魯」重慶農產品進山東系列活動。充分發揮山東農產品市場大、渠道廣優勢,探索「借船出海」區域公用品牌合作新模式。

據了解,在山東省品牌農產品綜合服務平臺建立重慶專區,有力拓寬了營銷渠道,在帶動重慶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同時,又滿足了山東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實現扶貧協作雙方的合作共贏。

截至目前,重慶已有14個貧困區縣的100餘款產品進駐平臺,累計銷售額達到460萬元。

援建非遺扶貧培訓班

針對重慶貧困區留守人群主要是婦女、兒童、老人和殘疾人實際,山東結合重慶貧困地區優勢傳統文化資源,開展非遺技能培訓。援建非遺扶貧工坊,涉及刺繡、竹編、藤編、服飾飾品製作、陶器製作、木雕和家具製作、食品製作、燒烤、漆器加工等。

一年來,共舉辦各類非遺扶貧培訓班23個,培訓學員1050人,實現就近就業和居家就業550人,其中,殘疾人73人,建檔立卡貧困戶420人,直接拉動493戶貧困戶和殘疾人實現增收,月收入最低有520元,最高達到2700元,正在向著「一人就業,全家脫貧」的目標邁進。

「鏈條式」產業幫扶,做強馬鈴薯產業

近年來,山東棗莊市充分發揮自身馬鈴薯產業優勢,在重慶豐都縣開展從引種試驗到技術指導「鏈條式」產業幫扶,幫助協作地逐步做強馬鈴薯產業。

據統計,今年在試種成功的基礎上,擴種至3000畝,使6個鄉鎮1066名貧困人口增收致富。試驗成功後,棗莊市免費提供212萬元的3000畝薯種,採取「企業拉動、技術帶動、農戶聯動」的原則,在重慶武平鎮、南天湖鎮、仙女湖鎮等6個鄉鎮示範種植,同時,通過「鏈條式」發展馬鈴薯產業。

截止目前,重慶豐都縣6個鄉鎮的3000畝馬鈴薯畝產均達3000公斤以上,畝產增收近5000元,全縣馬鈴薯種植戶的總收入就達1200萬元以上,有效了帶動800餘戶群眾實現增產增收,其中建卡貧困戶257戶1066人。

閃電新聞記者 黃健容 崔珍珍報導

相關焦點

  • 魯渝共建豐都麻辣雞塊非遺扶貧培訓班開班
    魯渝共建豐都縣三建非遺扶貧麻辣雞技藝開班儀式。新華網發(陶濤 攝)新華網重慶旅遊頻道10月12日電 弘揚非遺技藝,助力脫貧攻堅。從豐都縣文化旅遊委獲悉,「魯渝共建豐都麻辣雞塊非遺扶貧培訓班」於10月9日在豐都縣三建鄉正式開課。
  • 相知無遠近 千裡夢同心 魯渝共畫「同心圓」 —— 寫在魯渝扶貧十...
    劉建元清晰地記得,10年前,山東與重慶締結東西部扶貧協議時約定,山東14個地市結對幫扶重慶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每年財政幫扶資金不少於300萬元。在當時,這種「輸血式」扶貧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卻行之有效。這一階段後,魯渝扶貧協作進入到輸血與造血並重階段。「不僅要看出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脫貧的實際成效。」
  • 魯渝文旅扶貧直通車最後班列開往奉節平安鄉,完美收官!
    12月1日,魯渝文旅扶貧直通車100人走進奉節縣平安鄉,當地鄉民通過搭建愛心購物集市,共實現綜合旅遊收入18600元。據了解,本次文旅扶貧直通車開進平安鄉是本次活動的最後班列,也意味著由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主辦,重慶嗨皮遊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承辦,為期一年的魯渝文旅扶貧活動完美收官!
  • 從單向幫扶到互利共贏 ——魯渝扶貧協作十年交出優秀答卷
    劉建元清晰地記得,10年前,山東與重慶締結東西部扶貧協議時約定,山東14個地市結對幫扶重慶14個國家級貧困區縣,每年財政幫扶資金不少於300萬元。  在當時,這種「輸血式」扶貧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卻行之有效。這一階段後,魯渝扶貧協作進入到「輸血」與「造血」並重階段。  「不僅要看出了多少錢、派了多少人、給了多少支持,更要看脫貧的實際成效。」
  • 這就是山東丨東西協作扶貧 1至10月山東人遊重慶138.9萬人次 消費...
    通過廣泛開展以鄉村旅遊為主的扶貧培訓,聚焦深貧,志智雙扶,提升貧困地區鄉村旅遊發展理念及運營能力,激發村集體脫貧攻堅內生動力。通過整體模式輸出的方式,選出條件較成熟的村鎮做為試點,對村幹部、致富帶頭人及有積極性的村民進行手把手的教授,量身定製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 開州區:三名 「領頭雁」參加魯渝扶貧協作現代農業巾幗脫貧致富...
    魯渝扶貧協作現代農業巾幗脫貧致富帶頭人(重慶)專題培訓班代表作交流發言為積極推進魯渝巾幗扶貧協作,共享優質培訓資源,採取走出去的方式,2019年9月24開州區婦聯高度重視此次培訓,按照相關要求,在參訓人員組織推薦上,採取自薦、各鎮鄉街道婦聯推薦等多種途徑,最終確定了區域內發展好、示範帶動性強、與婦聯組織聯繫緊密的3名現代農業女大戶、女帶頭人、巾幗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負責人參加培訓。分別為開州區李大姐果園負責人李載秀、開州區繁祥藥材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陳敏、開州區石膏梁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田嬌。
  • 非遺助力精準扶貧 苗繡、傳統銀飾成致富「金鑰匙」
    10月23日至27日於濟南國際時尚創意中心舉行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示了非遺助力精準扶貧的成果:豐寧滿族剪紙走進景區銷售,黃崗柳編為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龍州壯族織錦成增收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苗族銀飾、苗繡「飛出」大山,得到更多人的喜愛……
  • 「挖井」不忘「吃水」人——一個山東扶貧幹部的三重「角色扮演」
    綜合權衡之後,他們明確了一條路徑:利用重慶富集的非遺資源,邀請技藝高超的非遺傳承人培訓當地貧困戶、殘疾人等弱勢群體。2019魯渝共建非遺扶貧彭水苗繡技藝兩河村提高培訓班開班「這樣做的好處有二——一是可以把非遺資源轉化為技能扶貧要素,通過『授人以漁』提升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二是可以幫助非遺項目拓展人力資源和傳承人隊伍,實現可持續發展。」董桂林說。
  • 非遺+扶貧,加速奔向小康路 第B01版:人文周刊 20201027期 濟南日報
    43個扶貧就業工坊和「魯渝協作非遺扶貧」以及青海果洛、山西忻州、重慶榮昌傳統工藝工作站的成果。  「石欄鎮全鎮19000餘人,6839個貧困戶,留守兒童1200多人,之前幾乎沒有產業,只能種田。」石佳介紹,公司聘請了四位非遺傳承人作為指導老師,發動鄉鎮裡的留守婦女和外出打工的婦女們來公司基地進行免費並且帶薪的苗繡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後,她們可以選擇到基地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的訂單。就業方式靈活,在家務農並照顧老人、小孩的同時,有一份額外的收入,不用再外出打工。
  • 培訓生產技術人員2000多人,年產舒席20000餘床 非遺,扶貧富民的...
    非遺來源於生活,在助力脫貧攻堅上,綻放出獨特的光彩。近年來,潛山市「非遺+扶貧」這一扶貧新模式,不僅開啟了非遺寶庫,也讓部分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幾年前,在朋友的介紹下,謝苗榮來到油壩扶貧車間,重拾兒時的手藝。「在扶貧車間裡務工,實行計件工資,有時間就來做,家裡忙也能放一放。我的外孫在中心小學讀書,我邊帶孩子邊務工,兩不誤。一年下來,也能掙10000多塊錢。」扶貧車間裡,像謝苗榮這樣的老藝人很多。  2018年,油壩鄉與欣興鑫舒席專業合作社合作,建立扶貧車間,吸納了60餘名貧困人口就業。
  • 中國結裡編出的小康生活——記尹崇芹16年的非遺扶貧足跡
    16年來總共幫扶非遺扶貧人數達到25000餘人,帶動加工總產值達1500餘萬元,幫助上萬人實現基本脫貧。這份非遺扶貧成績單,讓尹崇芹分外自豪。說起尹崇芹的非遺扶貧之路,要先從她與中國結藝的結緣說起。相比其他傳承人從小的耳濡目染,尹崇芹與結藝結緣卻開始的有點晚。在將近40歲時,才因一次偶然的機會結緣結藝。
  • 秀山舉辦土家織錦扶貧培訓 成立隘口鎮非遺扶貧工坊
    秀山網訊 為提高農村婦女經濟收入,順應她們的就近就業需求,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工作,11月30日上午,我縣2020年雨露計劃(土家織錦)手工技能扶貧培訓開班暨隘口鎮非遺扶貧工坊成立儀式在隘口鎮鄉村扶貧產業園舉行。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毅參加上述活動。
  • 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
    即日起,「天眼新聞」客戶端全域旅遊頻道聯合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鄉村文化旅遊處特別策劃推出「貴州旅遊扶貧典型案例」專題,展示旅遊扶貧經驗,為鄉村振興探索有效路徑。雞鳴三省村是景區所在地林口鎮的貧困村之一,村民主要依靠傳統農業烤菸種植和外出務工作為主要經濟來源,其中,外出人員佔全村總人數的三分之二約1200 人,在家務農人數約380人。
  • 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打造馬鈴薯特色產業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馬鈴薯產業採取「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通過流轉土地、吸納務工、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農牧民群眾參與發展,積極謀劃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升級。為應對農村人口「空心化」「老齡化」造成大量土地閒置問題,破解馬鈴薯產業傳統種植一家一戶經營規模小、機械化作業效率低、農民持續增收難等問題,紅慶河鎮通過支部聯建形式,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動員農牧民群眾整合土地資源,建立專業合作社,實現特色產業做強做大。
  • 以心比「鋅」,用愛為美好鄉村鋪路——甘肅富鋅馬鈴薯主題工作坊紀實
    通過創新設計扶貧模式,以社會設計手段,為甘肅定西及東鄉精準脫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提供支持,為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甘肅富鋅馬鈴薯試點項目進行產品品牌、包裝、營銷方案設計。以設計驅動為核心,挖掘地方潛力,他們希望為富鋅馬鈴薯鋪一條去往城市的通途。這一場青年人與優質農產品的邂逅,將蔓生出別樣的能量。
  • 種出一年好光景
    「調」出一片新天地4月18日,在利川市團堡鎮四方洞村九組連片馬鈴薯基地,薯苗已經近10釐米高了。海拔1000米左右、不積水的喀斯特地貌,為南方馬鈴薯生長提供了適宜的氣候、土壤條件。村支書高碧清介紹,今年,四方洞村發展馬鈴薯1500畝,佔全村耕地面積近七成。
  • 教育部: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
    為長順縣神泉谷景區打造「智慧神泉」旅遊導覽系統,目前已穩定投入運行一年,累計接待遊客70萬餘人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充分發揮資源環境領域學科與人才優勢,牽頭10所高校組建高校「資源環境扶貧聯盟」,聚焦「生態扶貧」,在國土空間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土地綜合整治、生態環境修復、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領域合力攻堅。
  • 委員提案辦理記⑧丨積極反映「社情民意」 委員助力非遺「活」起來
    苗家鄉村繡娘正牽著各色絲線,在花架上輕挑細繡。「2020年爭取到150萬元山東省援助資金,完成15個魯渝共建非遺扶貧工坊提檔升級,在三峽博物館等景區和黃金郵輪設立魯渝共建非遺扶貧工坊產品展銷專區5個,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辦了線上線下的非遺購物節……」收到市文旅委的社情民意回復,民建重慶市委會經濟專委會副主任、南岸區政協委員李玲倍感欣慰。
  • 臨渭草編傳承人陳春苗入選「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
    12 月10日至16日,由文化和旅遊部人事司主辦,國家鄉村旅遊人才培訓基地、四川省旅遊培訓中心承辦的2019年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專題培訓班在成都舉辦。來自全國的百餘名鄉村文化和旅遊能人代表參加了本次培訓學習,現場舉行了頒發入選證書儀式。
  • 「洋芋開花賽牡丹」——甘肅定西馬鈴薯產業扶貧新模式觀察
    黃土高坡乾旱瘠薄,只有馬鈴薯(又名洋芋、土豆)等為數不多的農作物在這裡可以生長。每到盛夏時節,定西的農村地區層層梯田間,點綴著馬鈴薯苗開出的小白花,煞是喜人。「洋芋開花賽牡丹」,是定西人對馬鈴薯的感情和偏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