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平江路是蘇州的一條歷史老街
因為是小路沿著一條小河,其河名為平江河,而在宋元時候蘇州又名平江,以此名路。
河路都不寬闊,河上行走的是搖櫓船,路上走過黃包車而已。故有同一路上,「水陸並行,河街相鄰」,這是很典型的水鄉特色。
平江路是一條傍河的小路,北接拙政園,南眺雙塔。平江路算是蘇州保存得最完好的古街了,這裡有全蘇州最有特色的小店鋪;這裡有全蘇州,最有韻味的石板路。其清靜古樸的生活氣息與咫尺外的鼎沸喧譁迥然兩個世界。
沿著小河往前慢慢溜達,人不是很多,倒也顯得較為清淨。四通八達的小巷、弄堂,與石橋、小路、河水構成了一幅淡淡的水墨畫。有的巷子甚為幽靜,牆上的爬山虎紅著面孔,越發襯出白牆灰瓦的陳舊。路邊的老房子被打理出來稍加裝修,成了一間間的咖啡屋和茶室,還有工作室和小商店。
800年來,平江路依然在原址保留了它河路並行的格局、肌理和長度,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房屋的體量、街道的寬度和河道,比例恰當,顯示出疏朗淡雅的風格;
平江路上的石橋很精巧,平橋可以通車,不過對於行人還挺隱蔽,有時一路走過,可能尚未發覺腳下一涓細水,已然越過。拱橋通常在平江路邊的水巷上,一拱似虹,站在橋上看全景平江路,平直通達,中無雜樹,路上只見左右穿插的精緻水巷,阡陌交通,平江河的水不但碧玉般的綠,還多了層嫻靜的味道。
從平江路向南,走幾步便能聽到古琴悠揚,是一琴館,據稱請了吳派傳人來講授琴藝。取道中張家巷(蘇州評彈博物館和中國崑曲博物館就在平江路中間的一個小街巷中,叫中張家巷)不幾步,又是一種江南絲竹之聲,喜氣熱鬧。循聲向前,是一處評彈博物館,繞過前廳展設,後院即是書場。趕得巧,花上幾塊門票,聽上一段彈詞,看臺上人說噱彈唱,也不由得神採飛揚。
崇脊筒瓦,牌匾招搖,掛著大紅燈籠,似與一般仿舊的建築相似,也沒什麼稀奇,卻要走進去才覺得好。庭院裡花木承仰有致,石板荒涼,全應和著正中的一個古戲臺。聽說這個古戲臺很精美,古戲臺的頂的設計非常好,深得貝聿銘先生的讚賞,據說對於音質的擴散等功能都很科學,能產生餘音繞梁的絕妙音響效果。
與平江路垂直相接的是諸多狹小的街巷,曹胡徐巷、大新橋巷、衛道觀前、大儒巷、蕭家巷、鈕家巷等等,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可能有著長長的故事。
巷子一徑是高高的垣牆夾著曲折的街巷,頗有些曲徑通幽的意境。不知高牆內深藏了多少私家花園,園林講究市園相隔,俗者屏之。
然而這也顯出了蘇州生活的另一面,市井生活與清修別院從來便是互為表裡,共為蘇州文化空間的魂魄,清雅高遠的文人趣味自然提煉了蘇州的精神氣蘊,而「大隱於市」的美學體味卻也需要人間煙火來成全。
平江路的故事從古到今都沒有停息過,名人在這裡留過腳印,成了佳話,流傳的那個關於賽金花的風流軼事,船和橋也不只是人們看風景的工具,而是風景中不可或缺的鮮活器官,也正是由於船和橋的存在,使水巷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心裡大抵都有一個開店的夢想,這家店有點不食人間煙火,但是又沒有藏匿於山水之間不得人知,它應該處在鬧市之中,又掩於市井氣之外,尋尋覓覓,平江路似乎符合了所有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