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創意工作區。
寬窄巷子,遊客手機對準一張凳子拍攝,手機屏幕上居然就出現了一個身穿旗服、手執長劍的清代士兵坐於凳上,甚至還對著遊客微微一笑……
9月21日,成都紐堂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正在對這款AR遊戲進行後期調試。明堂創意工作區負責人於侃介紹,還有3-5個這樣的原創項目,將在明年亮相。
明堂創意工作區,是成都市青羊區2013年打造的一個文創產業園,歷經4年發展,每年不僅聚集、孵化200多個項目,更令人稱奇的是,這裡實現了非常和諧的「社區營造」,居民和文化產業長處一街,文化惠民做在了實處。□本報記者張紅霞文/圖
做 一個有想法的團隊
9月22日,明堂創意工作區的成都如見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繆斌啟程赴希臘,參加在雅典舉行的「希臘音樂之旅」。今年春節前,當他在明堂看到開放的文創空間、濃厚的文化底蘊、熙來攘往的人流,當即就決定入駐明堂。
明堂創意工作區所在的奎星樓街,距寬窄巷子不遠,是一條充滿原住民風格的老街,相鄰的小通巷是成都有名的美食街,每天都吸引大量慕名而來的「好吃嘴」。
與此同時,奎星樓所在的少城,人氣旺、生活氛圍濃,文創人員愛在這裡聚會、喝茶,具有天然的聚集力。
2013年,於侃和團隊提出利用奎星樓街兩幢閒置的空樓打造青年文化創意中心,得到了青羊區的大力支持。
當年9月,明堂創意工作區建成。沒有大拆大建,只是將牆壁打通,按照文創功能需求做了設計。其中,一樓的NU紐咖啡成了一個創客孵化器,午後會陸續被各類創意人員坐滿,100元的咖啡月票、20元可以無限續杯的美式咖啡,這些近乎公益的行為都是為了讓創業者在這裡工作沒有「心理負擔」。
明堂二期專門設計了項目路演大廳,為文創融資搭建平臺。
建 一個文創生態圈
目前,已有音樂、影像、設計、策劃、動漫、畫廊等30餘家實體企業入駐明堂,參與合作小微文創團體及項目有600多個。而幾年前,於侃跑一年才能接觸20多個項目。
聲名漸遠,包括省外的地方政府都來找明堂,希望在當地複製。於侃和團隊想得很清楚:文創平臺絕對不是物理空間的位移,它應該就像植物,需要適宜的文化土壤、制度氛圍、人才基礎,它的核心是內容創造,是輕資產,盲目做空間擴張,去做文創園區的「二房東」,肯定是一個「遭」字。
2015年8月,明堂獲批納入「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支持體系」,今年,又確定在奎星樓9號拓展二期創意工作區,青羊區特別搬遷了一個部門,騰出場地。
4年實踐,明堂在內容核心上越來越有信心。
明堂牢牢把握核心價值理念:內容創造。於侃認為,與其投入1000萬元再多打造一個文創園,不如選擇30—50個有價值的原創項目進行孵化。
目前,青羊區正在打造少城國際文創矽谷,明堂創意工作區是其中的重要項目。如今,明堂已培育、孵化了5個具有千萬價值的文創項目,打造「成都出品」,其中一個即是明堂與紐堂科技合作開發的AR項目。
造 一個開放的空間
明堂處於鬧市,於侃就是想把文創的「根」扎進社區裡,和社區原住民一起進行社區營造。
明堂沒有圍牆、大門,完全是敞開的空間。老人路過時,孩子放學後,都可以進到明堂瞅稀奇、看新鮮。明堂每周都有演出和展覽,社區居民都可以免費參與和觀看。
2014年國慶,「少城有明堂-NUART首屆藝術節」舉行,形成了一個國際文化交流:兩大活動板塊、3天街區音樂節、10個跨界藝術展覽、百家創意設計市集團隊,來訪的市民、旅遊者人流量累計超10萬人次。
2015年、2016年國慶期間,第2屆、第3屆「少城有明堂NUART藝術節」陸續舉行,荷蘭、紐西蘭等藝術節國際元素,使得藝術節成為豐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動。
青羊區三屆藝術節都在奎星樓街的明堂舉行,讓社區居民也滿懷歡喜投入其中,三年沒有出現一例投訴。
於侃始終記得一個鏡頭:一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大爺,看到音樂表演現場的器材,興奮地俯身撲在音箱上,用手摩挲著,不斷地抬頭打量旁邊的樂器,流露出喜歡的神情……這讓他看到了文化「潤物細無聲」的力量,也看到了文化對社區營造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