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聽慣了艄公的號子;看慣了船上的白帆。」隨著現場主持人唱起《我的祖國》,從濟寧走出來的詞壇泰鬥喬羽做客《2009中國記憶——中國文化遺產日電視直播行動》濟寧錄製現場,並擔當訪談嘉賓,回憶兒時在濟寧的生活,妙談濟寧運河文化。
兒時的大運河白天很壯觀,晚上很靜謐、神秘
喬羽剛一落座,現場主持人就問起喬老先生小時候的大運河是什麼樣的?喬羽用一口純正的濟寧鄉音談起兒時大運河濟寧段的生活場景。「那時候,大運河上的來往船隻特別多,非常壯觀,有運煤的、運糧的等各式各樣的船隻,船過閘的時候,兩邊船沿與船閘兩邊離的特別近,照樣能順利通過,那時候船工的技術很高。晚上的時候,大運河上就比較靜,我們經常去放荷燈,就是自己製作成荷花式樣的燈,能夠飄在水上,特別漂亮,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去放荷燈,那時候是特別的多,據說荷燈是用來追憶亡靈的,所以我小時候的大運河白天很壯觀,晚上很靜謐、神秘。」
錄製現場,喬羽還津津有味品嘗起現場工作人員準備的玉堂醬菜,並自豪地說這是濟寧有名的小菜,稱當時玉堂醬園是從江蘇一帶通過運河搬到濟寧,並經過濟寧送到了紫禁城,慢慢地就全國有名了,當時玉堂醬園有2000多名工人,規模非常的大。
去老濟寧土山聽評書、看「砸楊琴子」
喬羽說小時候經常去濟寧土山玩,裡面有說書、唱戲、小吃店、變馬戲(變魔術)等等,他什麼都愛聽,圖個熱鬧。當主持人說起山東琴書時,他還用濟寧話趣稱「砸楊琴子」,那時候他經常去聽,題材取自古典故事、民間傳說等等,非常地廣泛,長的山東琴書能說一個月,短的一會就說完,非常的文雅,在魯西南一代很有群眾基礎。
錄製過程中,現場工作人員拿出了嗩吶,喬羽笑著說起:「哎呦!這不是『叭喇吭』麼,小時候經常聽,」喬羽回憶說,那時候無論紅白喜事都要吹,有時候還請來兩家吹嗩吶的樂隊,誰吹的好打的賞錢就多。那時候吹嗩吶的人社會地位一般不高。當主持人現場小試的時候,沒有出音,喬羽笑稱:「你的技術不行,吹都吹不響!」
對於濟寧老家的樂器,喬羽很熟悉,但喬羽也表示自己沒有見過一種樂器,那就是濟寧的陰陽板。主持人介紹說,這是400多年前的濟寧比較流行的一種樂器,後來消失了,經過濟寧文化工作人員的整理才又重新製作出來的。
非常愛吃家鄉的熱豆腐
談起家鄉的小吃,喬羽是如數家珍,「好吃的東西太多了,看你的飯量了,熱豆腐、甏肉乾飯、筒子雞、胡辣湯、南陽湖的鴨子、四鼻孔鯉魚,我最愛吃熱豆腐。」
喬羽還向主持人介紹起了濟寧有名的運河特產四鼻孔鯉魚的做法、吃法。錄製現場喬羽還用「南陽湖的鴨子——呱呱叫」的歇後語誇獎主持人,引起現場觀眾的一陣大笑。
喬羽說,家鄉的甏肉乾飯非常地好吃,但是小時候很少能吃到,吃甏肉乾飯的人家都比較富裕,一般的百姓很少能吃到,當時,喬羽的家境一般,所以平時很少能吃到,現在一聽到甏肉乾飯,還是一樣感覺非常地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