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7 22: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昨晚, 深圳舉行了建市40年以來第一次以文藝界為主題的一場晚會,高規格致敬深圳文藝名家。該如何解讀背後釋放的訊息,請看今天的《餘治國觀察》。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你方唱罷我登場」,人們經常用這樣的詞彙形容文化藝術舞臺的風雲變幻。昨晚深圳一臺致敬深圳文藝名家的晚會,卻幫助人們從更大的時間跨度上,去理解藝術生涯的深刻意涵。
接下來說的名字可能年輕一代已經不一定熟悉了:表演藝術家祝希娟、文藝理論家胡經之、粵劇表演藝術家馮剛毅、畫家王子武、攝影藝術家何煌友、鋼琴教育家但昭義。這些深圳文藝名家在各自的領域,都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並在燦若群星的中國文化藝術界,留下了深圳印記,堪稱深圳文藝界的「鎮城之寶」。
他們,有的是歷史的「流量巨星」。祝希娟,曾被周恩來總理圈定為「新中國22大電影明星」,因一部《紅色娘子軍》在當時的十億中國人中家喻戶曉,來到深圳後依舊精品不斷;有中國文藝美學的奠基人,當年胡經之先生從北大奔赴深圳,創設全新學科,成為這座城市心向「真善美」的大先生,學術領域的「壓艙石」;還有完美詮釋了「名師出高徒」的鋼琴教育家但昭義,李雲迪、陳薩、左章、張昊辰等十幾個名字,先後在蕭邦、範·克萊本等國際鋼琴頂級賽事中一鳴驚人,讓深圳鋼琴之城的美譽更有底氣;
更有二度梅花獎的粵劇名家馮剛毅,他經歷了頗具「深圳特色」的藝術生涯,在人生低谷迷茫時期中曾開過計程車。因為一批深圳文藝守護者的努力,他開啟了藝術生涯的第二次輝煌;還有長安畫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王子武,作為中國人物畫的一座高峰,他一手創建了深圳國畫研究院和深圳美協,把深圳美術帶上了一個新的高度;還有深圳本土藝術家的傑出代表何煌友,他用影像記錄了一座城市跨越時代的發展史,定格無數「第一」,繪就一幅珍貴的改革開放歷史長卷。他(她)們,是屬於深圳的人民藝術家。
真正的文藝大家,不需要熱搜和媒體關注來定義藝術生命。他們將在時間的長河中,成為一顆改變流向的倔強石頭。在我看來,這六位文藝名家之所以被這座城市崇敬,不僅是因為他(她)們曾經紅過自己,更是致敬他們曾經點亮這座城市。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面對深圳這道歷史的選擇題時,他們給出了榮辱與共的答案。在深圳艱難的奮鬥歲月中,這些名家在燦若群星的中國文化藝術界,留下了深圳印記。讓當年人們在談起深圳時,會驚訝於這些名字也在這裡。這也是為什麼昨天的晚會中,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深圳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文智以及四套班子領導悉數出席,以行動向深圳文藝界的「鎮城之寶」致敬。
科學和藝術從來都是人類的崇高追求。一個偉大的城市必有其獨特的藝術氛圍、藝術創造和藝術積累。六位名家有的是已成名來深,有的開疆拓土建新功育新人,為城市文藝創造形成積累。市委市政府長期持續推動文化文藝建設。向名家致敬,全方位宣傳推廣名家是一個新的宣示,體現了先行示範區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
時代的接力賽仍在繼續,文化藝術殿堂也將鬥轉星移。過去的大眾藝術,今天可能會成為「小眾」,而當下的小眾藝術未來可能會是「大眾」。儘管我們無從判斷,未來藝術繁榮興盛的五官輪廓到底怎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海納百川的深圳無疑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還可以肯定,深圳仍將一如既往地為尊崇文化名家,並為他們的創作提供厚實的土壤。
內容來源:餘治國觀察
如需轉載,請註明以上內容
原標題:《深論 | 向「鎮城之寶」致敬 深圳文藝界群星璀璨》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