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怎麼學

2020-12-04 語文楓林

教材無處不在,

生活處處語文。

只要學法在手,

學習語文不愁。

問題不在於告訴他一個真理,而在於教他怎樣去發現真理。(盧梭)

在我們業以置身其中的世界裡,教育的目標務必是培養開放的、靈活的和適應性的人,學會怎樣學習並且因而能不斷學習的人。(羅傑斯)

期盼語文課的美麗轉身——變「教課文」為「教語文」。(吳忠豪)

認真聽講的孩子偶爾成績好,認真自學的孩子永遠成績好。(王金成)

在成長的道路上,最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高效智慧的學習方法。(餘映潮)

不怕一個人會100種功夫,只怕一個人把一個招式練100遍。(李小龍)

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堆積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哈佛教授)

閱讀寫作的思維和方法人人需要。(部編教材總主編溫如敏)

感受原文

走近作者如沐春風,感受原文似逢甘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探索之旅

現成答案滋生惰性,探索旅程增長才能

(怎麼學)

明確與把握

目標:

1.按要求會認、會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體會詩歌的感情。

過程:

自主探究【自主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合作探究【合作生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合作解決問題】

方法:

類讀法(全稱:「類中類文章讀學法」)

(怎麼學)

標段與勾劃

這首詩共四句,是一首七言絕句。劃出生字、難詞、精彩詞句。

(怎麼學)

查閱與積累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獨:獨自。異鄉:他鄉。為:做。逢:遇到。倍:加倍,更加。遙:遙遠。知:知道。處:地方。遍:滿,全。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

(怎麼學)

閱讀與思考

(怎麼學)整體誦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語音、字形、節奏、語調、語速、記誦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讀準字音,認準字形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音、形、組詞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一)辨析多音字

為(wéi)成為處(chù)高處少(shǒo)減少

(wèi)為了(chǔ)處分(shào)年少

(怎麼學)(二)區別形似字

憶(yì)回憶逢(féng)相逢遙(yáo)遙遠

億(yì)億萬縫(féng)縫紉搖(yáo)搖動

(怎麼學)停頓恰當,節奏合理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按照詞、詞的組合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

(一)按音節劃分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按意義劃分節奏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怎麼學)語氣明顯,流暢自然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語調、語氣、語速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

重音: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語氣:陳述語氣,讀出思念之情,讀出惆悵的口吻。

語速:慢。

(怎麼學)按照要求,選擇記誦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強行記憶、理解記憶、想像記憶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首詩,注意積累精彩詞句。

(怎麼學)粗知文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釋詞、特殊句式、文化常識、譯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準確釋詞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一般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掌握一般詞語

(二)注意一詞多義

獨—獨在異鄉為異客(獨自)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老而無子的人)

故人不獨親其親(單單)

異—獨在異鄉為異客(另外)

父異焉,借旁近與之(感到詫異)

(三)區別古今異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山東,古義:崤山以東。今義:今山東省。)

(四)揣摩詞的活用

每逢佳節倍思親(親:親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二、了解句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省略句式、倒裝句式、判斷句式、固定句式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省略句

(我)獨在異鄉為異客(省略了「我」)

三、了解文化常識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國號、帝號、年號、官名、地名、物名、人名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

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

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

四、翻譯文句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言知識、詞義、翻譯方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句例:每逢佳節倍思親

釋詞:(每當)(遇到)(佳節)(更加)(思念)(親人)

譯句:每當我遇到佳節的時候,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

譯法:運用了照搬法、加法和置換法。

譯文:

我獨自在異鄉做客人的時候,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起家鄉和親人。雖然我人在遙遠的他鄉,但早就知道今天是重陽節,我想故鄉的親人兄弟們都會到高處登高望遠,全部佩戴上茱萸,這時他們會發現少了我一人不在。

(怎麼學)分類閱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基本類到包容類到基本類到包容類到遷移再到創新等過程中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類型感知[瀏覽掃描,明確方向]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體、所寫內容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這是一首詩。共四句,每句七個字,是一首七言絕句。

(怎麼學)類型切分[火眼金睛,透視切割]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文體、所寫內容、表達方式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詩中寫了人,寫了事,可切分為「寫人」類、「寫事」類和「詩歌」類。

(怎麼學)類型閱讀[步步設疑,解剖麻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對象、寫法、意圖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一)讀「寫人」類(「人」象)「寫事」類(「事」象)

寫何人和何事?寫詩人在重陽節想念故鄉的兄弟們。

可細擬為:

第一句:寫詩人獨自在他鄉。

第二句:寫詩人每逢佳節更加的思念親人。

第三句:寫詩人想像故鄉的兄弟們登高的情景。

第四句:寫詩人想像登高時插滿了茱萸的情景。

如何寫?1.讀出寫法

(1)直抒胸臆。

詩的開始就用「獨」字開篇,這不僅是指孤身一人,還含有內心孤單寂寞的意思。「思」直接道出了詩人對親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運用想像。

詩人在遙遠的異鄉,遇上重陽節,思念插上了想像的翅膀,把親人們登高、插茱萸歡度重陽,可是自己卻不在其中的情景展現在自己眼前。由此可以理解詩人此時的孤獨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2.讀出人物的性格特徵

詩人:孤獨,寂寞,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3.讀詩人及寫詩背景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這首詩抒發身在異鄉的遊子適逢佳節對故鄉親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們的心聲,引起人們的共鳴。全詩樸素無華,蘊藉深厚,用詞精練,曲折有致,堪稱千古絕唱。

目的何在?為了表現作者的寫作意圖。

(二)讀「詩歌」類

1.讀出詩歌所言之志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主要內容、寫作目的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這首詩通過描寫詩人獨自在異鄉,在重陽節想起了遠方親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2.揣摩精彩詞句,精讀精彩片段

詞例: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詞意、技法及作用、用詞意圖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揣摩:「獨」,獨自的意思。它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孤身一人;二是孤單寂寞。表現了詩人離開家鄉,離開親人的孤獨寂寞之情。

句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思想內容、技巧、意圖、語言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揣摩:這兩句話的意思說「雖然我人在遙遠的他鄉,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陽節,我想故鄉的親人兄弟們都會登高望遠,佩戴茱萸,這時他們會發現少了我一人不在」。這是詩人想像遠方親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從中可以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想念家鄉、想念親人的感情。

片段精讀: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知識、技能、意圖、過程與方法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解釋加點的詞。

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說說第一二句的意思。

3.詩歌的第三四句好在哪裡?

4.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怎麼學)類型遷移[學以致用,觸類旁通]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怎麼學)(一)閱讀能力遷移[去做哥倫布吧,這裡的新大陸等著你]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按照「類中類文章讀學法」閱讀,從讀學過程中生成並解決問題]

過分水嶺

【唐】溫庭筠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注釋】

過:經過。分水嶺:在今陝西省略陽縣東南。無:沒有。情:感情。似:好像。入:進入。得:能夠。便是:就是。分頭:分手。處:地方。潺湲:溪水流動的響聲。

(怎麼學)(二)寫作能力遷移[採名家名作之長,為我所用,成就自我]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寫法的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1.仿照「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寫兩句話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

2.想像一下你畢業時的情景。

(怎麼學)(三)交際能力遷移[能說會道,八面玲瓏]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複述能力、傾聽能力、應對能力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描繪一下你家中秋節的情景。

(怎麼學)

求異與創新

我的舞臺【我的懷疑我傾吐,我的見解我展示,我的舞臺任我舞】

[生成問題的角度和方法:從內容、意圖、技法、語言等角度生成並解決問題]

從內容上生成:

從意圖上生成:

從技法上生成:

從語言上生成:

……

讓「補課」一詞從我的詞典中消失。

祈禱:

交給孩子自學的鑰匙,點亮家長陪伴的燈塔,搭建師生共舞的平臺,折斷孩子依賴的拐杖,成就孩子「得天下」的夢想。祈禱有一天,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漫步在漫山遍野的語文楓林,拾起一片片火紅的楓葉,我心安然:此生無憾矣!

特此申明:此方法為「語文楓林」獨創。為了更好地詮釋學法,引用了大量的資料,若需刪除,請聯繫我們。

《情網》(詞:劉虞瑞曲:伍思凱演唱:張學友):

請你再為我點上一盞燭光,因為我早已迷失了方向,我掩飾不住的慌張,在迫不急待地張望,生怕這一路是好夢一場。

而你(語文)是一張無邊無際的網,輕易就把我困在網中央,我越陷越深越迷惘,路越走越遠越漫長,如何我才能鎖住你眼光。

情願就這樣守在你(語文)身旁,情願就這樣一輩子不忘,我打開(教研)這扇窗,卻看見長夜日悽涼,問你(語文)是否會捨得我心傷。

相關焦點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翻譯 九月九月憶山東兄弟譯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表達了詩人的思念之情,那麼這首詩的具體意思是什麼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  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登高望遠的時候,頭上插滿茱萸,但是卻只少我一人。
  • 怎麼讀?有關重陽節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作者: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10月21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說課稿
    在教師招聘的考試中會涉及到不同類型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選取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首詩歌,全文表達了作者王維對於親人、好友、家鄉的思念之情。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你們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鞠躬)我是語文組*號考生。下面我將與各位分享一下我對課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教學設想。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省祁縣)在華山以東,故稱山東。詩題下原註:"時年十七歲",在長安時所寫。詩一開頭便以尋常語寫思親之切,詩人對故鄉親人的強烈思念,對孤獨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裡。兩個"異"字連用,表明地非故土,人無故人,備顯悽涼孤苦。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重陽節,聽王維說說心裡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關鍵詞】重陽佳節 漂泊異鄉 詩佛王維 思念故鄉【詩詞導語】店小二熱情地招呼著周圍的食客,這群食客中有一位落落寡歡的年輕人,他就是十七歲的王維。話說王維是何許人也啊?沒錯,他就是傳說中的「詩佛」,蘇東坡佩服不已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詩畫高手。那首傳誦千古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出自這位詩佛之手,年僅17歲的王維,將漂泊異鄉的苦楚,佳節思鄉的情愫,無法團圓的遺憾一一呈現,使之躍然紙上,成為經典。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學習目標】1.會認2個字,會寫4個字,正確讀寫「茱萸、佳節」詞語。注意「異」字與「導」字區別。它就是出自我國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王維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1.結合注釋理解生詞的意思。重陽:我國傳統節日,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的習俗。
  •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鄭州小學必備古詩解析:《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①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②憶:想念。   ③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④異鄉:他鄉。   ⑤倍:加倍,更加。   ⑥遙知:遠遠的想到。
  • 陸遊《遊山西村》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山」分別是哪兒
    陸遊《遊山西村》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分別是哪兒? 在古詩文中,有很多概念的含義,與今天有很大區別。比如江和河,今天它們都是集合概念,包括陸地上眾多的水流系統。但是在古代,他們卻只是個體概念,「江」只限於長江使用,是長江的代名詞。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古詩朗讀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今天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抒情思鄉詩。一、初讀知詩意詩人王維15歲時離開了家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曆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了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就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
  • 「重陽」《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
    而王維的「結實紅且綠,復如花更開。山中儻留客,置此茱萸杯」,寫的則是茱萸。這些詩都非常經典,但是,若論流傳程度,卻都不及這首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
  • 未來講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誦讀:梁言
    未來講堂|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誦讀:梁言 2020-09-14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的名作 題目中的「山」指的是?螞蟻...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的名作 題目中的「山」指的是?螞蟻莊園11.3答案搶先知時間:2020-11-03 00:27   來源:倉鼠手遊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王維的名作 題目中的山指的是?
  • 古詩文學習038:三年級下冊,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注釋①〔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②〔山東〕此處指華山以東。③〔登高〕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④〔茱萸〕一種香氣濃鬱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有插戴茱萸的習俗。
  •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2018鄭州小學語文必備古詩詳解及練習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直譯:我獨自一人作客他鄉,每逢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在遠方就知道兄弟們登上高處,身上都佩戴著茱萸,卻少了我一個人。   2、重點字詞:   (1)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有團聚登高的習俗。   (2)山東:指的是華山以東。   (3)茱萸:一種植物,在重陽節的時候佩戴。
  • 阿皮讀古詩猜謎語: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 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譯文:獨自遠離家鄉難免總有一點悽涼,每到重陽佳節倍加思念遠方的親人。遠遠想到兄弟們身佩茱萸登上高處,也會因為少我一人而生遺憾之情。 注釋:1.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2.憶:想念。
  • 律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也從而由此為我們留下了一首首有關重陽節的精彩詩詞:譬如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宋代詞人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等一系列絕妙佳文。當然,要說其中最為膾炙人口,以及耳熟能詳的詩詞,自然就是我接下來要和朋友們一起分享的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所作。這首詩描寫的是重陽節時的情景,全詩只有二十八個字,卻將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都寫了出來。那麼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賞文學 丨 詩詞鑑賞: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迪濤學校第1344篇中國詩詞大會:蒙曼老師解讀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王維的一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成為重陽節最好的代言詩
    如果說蘇東坡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節最美好的代言詞,那麼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便是高度詮釋重陽節,並表達異鄉遊子對思念故土及親人的最佳詩篇。每每重陽佳節,不論是老人還是兒童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尤其是身在異鄉的遊子更是深有體會,對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在這一天顯得更外明顯而深刻,唐代詩人王維也不例外。1000多年前,17歲的王維為了求取功名,獨自漂泊在長安城,此時的長安城繁華而喧鬧,和故鄉蒲州明顯不同。
  • 2012小升初必備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①    (唐)王維   獨在異鄉②為異客,   遙知④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zhū萸yú⑤少一人。   【注釋】   ①九月九日:指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很器重這個節日,在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傳說能以此避災。憶:想念。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②異鄉:他鄉。   ③倍:加倍,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