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捉蟋蟀」,不能只聽到「致富的聲音」

2020-12-04 華聲在線

「走,到地裡抓蟋蟀去!」每年8月,在河南新鄉延津縣,夜幕降臨,村民就會全副武裝,帶著抓捕工具,三五成群去玉米地裡逮蟋蟀,然後再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這裡聚集著全國各地的買家,只要老闆們看上,每隻蟋蟀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萬餘元,每年這時,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就會回家專門抓蟋蟀。(8月28日《北京晨報》)

每年的這個時候,河南新鄉的地方媒體記者都會關注「全民捉蟋蟀」的致富經驗。記者的報導展現了當地村民,為了致富,不怕辛苦,深更半夜捕捉蟋蟀的「勞動場景」。但是,在「全民捉蟋蟀」中,我們不能只是聽到「致富的聲音」,還應該聽到其中的「雜音」。

要聽到「生態破壞」的聲音。說白了,「全民捉蟋蟀」就是對自然生態的一種嚴重破壞。蟋蟀雖然算不上是益蟲,但是其也不是害蟲。在自然生物鏈上,如果蟋蟀因為人為大批量的捕捉,就會將和諧的自然生態鏈條破壞掉。其帶來的危害就不僅是蟋蟀的減少,還會是這個生物鏈條其他生物、植物的深度損毀。當鄉野之間,再也聽不到蟋蟀叫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場景?保護生態的和諧,我們需要像保護螢火蟲那樣,保護和蟋蟀,像反對捕捉螢火蟲那樣,反對捕捉蟋蟀。自然界的生物,值得我們敬畏。

要聽到「玩物喪志」的聲音。河南新鄉延津縣的蟋蟀受到了全國市場的歡迎,每年都會有大批經銷商到這裡採購,將延津縣的蟋蟀運到全國各地市場。在收購的時候,延津縣的蟋蟀價格一路走高,少則幾十元上百元,最高的賣到了幾萬元。應該說,市民養殖蟋蟀也能算是一種娛樂的方式,這和養殖其他寵物沒有多大區別。然而,從價格的不斷攀升上,從一隻好的蟋蟀賣到了好幾萬的情況來看,一些市民養殖蟋蟀已經到了極端的境地。當養殖蟋蟀成了玩物喪志的時候,這種現象就必須引起關注了。保持理智的「度」,才是有益的娛樂方式。

要聽到「賭博亂象」的聲音。據一些媒體報導,其實蟋蟀熱的背後還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蟋蟀市場的培育,不僅是因為市民喜歡把蟋蟀當寵物,還有相當一批人,將蟋蟀作為了賭博的工具。之所以願意花幾萬元買一隻蟋蟀,就是希望高價買來的蟋蟀,能成為「搏鬥舞臺」上的「常勝將軍」,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灰色利益。由此不難看出,支撐蟋蟀市場的還有賭博亂象。對於有關部門而言,應該順著蟋蟀市場這個環節,去打擊背後的賭博行為。

總而言之,「全民捉蟋蟀」,我們不能只是聽到農民「致富的聲音」,其不是「美音」而是社會的「雜音」。從一定程度上,還反映出了當地百姓致富途徑的狹窄,就業門路不多的真正問題。

「全民捉蟋蟀」,莫讓蟋蟀叫聲成為社會雜音。

相關焦點

  • 河南延津農民靠捉蟋蟀致富 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
    今年28歲的侯成慶家住河南省延津縣石婆固村,每年夏天侯成慶必不可少的活動就是捉蟋蟀。據侯成慶介紹,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他們從7月底開始捉蟋蟀,9月中旬結束,捉45天的蟋蟀,他個人差不多能賺到4-5萬元錢。和他一起來捉蟋蟀的人,都是同村一起的夥伴。
  • 放牛、釣魚、捉蟋蟀,古詩中的熊孩子們,童年生活遠比現代人精彩
    好像「萬事不關心」,縱然風吹草動,也不能撼動他內心分毫。他專注無比,只盯著眼前的池水,等待一瞬間的漣漪。直到有路人經過,想要問路。他才驚覺,趕緊搖手,讓對方不要開口。有了聲音,魚可就跑了啊。如此專注、用心、認真、善於觀察又坐得住的小孩,不就是我從小聽到大的「別人家」小孩嗎?可是哪怕這麼成熟,也依然只是個小孩呀。也會害怕自己空手而歸,也會想要自己的付出得到回報,也會著急。前兩句看起來已經儼然一大人,而最後急急忙忙的搖手,終於暴露了自己作為一個孩子的急切心情。
  • 一隻蛐蛐兒能賣上萬元,河南小夥靠捉蟋蟀致富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河南延津,今年28歲的侯成慶,靠捉蟋蟀發家致富。據侯成慶介紹,蟋蟀每年大概可抓45天,他個人能藉此賺幾萬元,有的條件完美的蛐蛐兒一隻就能賣上萬元。據悉,延津境內的蟋蟀,是全國三大產地的後起之秀,蟋蟀個頭大成熟早牙堅碩善打鬥,可與寧陽寧津產地的蟋蟀媲美。
  • 延津一村莊靠賣蟋蟀致富 一隻蟋蟀賣1萬(圖)
    8月22日上午,新鄉市延津縣僧固鄉德士村蟋蟀市場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原來是該市場爆出一隻蟋蟀賣出了1.06萬元的高價。賣這隻蟋蟀的農民朱金龍喜不自禁,花40多元買了一掛兩萬響的火鞭燃放,以示慶賀。  延津縣地處黃河故道,土壤和氣候非常適宜蟋蟀生長。德士村蟋蟀市場成立於1993年,歷經近20年的發展,現已頗具規模,每年一到七、八、九月份,來自上海、廣州、北京、西安、山東等地的客商雲集延津,收購蟋蟀,帶動當地數千村民捕捉蟋蟀出售,人均年收入七八千元,多者兩三萬元,不少人靠此脫貧致富。
  • 小夥靠捉蟋蟀,10年買兩套房!最貴一隻賣了1萬2!
    你小時候捉過蟋蟀嗎? 捉完之後呢?是不是吃了? 還是油炸的? 現在有人靠它買房了,信嗎? 還買了兩套!
  • 秋夜中蟋蟀的鳴聲
    農村孩子都有過捉蟋蟀和鬥蟋蟀的經歷。在村裡田間地頭的草叢間、土穴中、磚石下隨處可見蟋蟀。蟋蟀的後足和大顎比較堅硬,徒手捕捉容易劃傷手掌。我們捉蟋蟀前先找一根細竹條,將竹條圍成一個圈,把蜘蛛網鋪在圈上,捉蟋蟀的工具就做好了。遇到蟋蟀,眼疾手快地用蜘蛛網圈罩住它,一定是手到擒來。
  • 蟋蟀交易火爆"蟲王"身價上萬 山東寧陽每年吸金1個億
    有了這「天價」蟋蟀,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每到這個季節當地村民便一股腦地鑽進地裡捉蟋蟀。據悉,這小小的蟋蟀每年能給當地帶來至少1個億的收入。每年一到8月份,他都會雷打不動的放下手頭的工作趕回家裡抓蟋蟀。  作為一個抓蟋蟀20多年的老手,顏景增通過聲音去辨別一隻蟋蟀的好壞。  寧陽泗店鎮柳溝廠村村民顏景增告訴記者:「大蛐蛐叫的聲音很響亮,你隔著好幾十米就能聽到了。聲音粗、渾厚。」  大功率的手電筒一直不停地在地上搜索,腳要不停地踩著地上的麥秸,這樣藏在地下的蟋蟀才會跳出來。
  • 秋夜,那隻唱歌的蟋蟀
    初秋午夜清淺的燈光 悠然窗外 是你嗎那隻執著的蟋蟀那片幽暗的葡萄園 靜聽鵲橋纏綿的訴說 駐足迷戀星光下徜徉的身影若不是他們 你又能聽到什麼呢輕輕搖曳你的情歌依舊 我已心醉午夜的歌聲飄上高樓 動人的心語 陪我進入淺秋的夢境 期待夢裡重拾青蔥的記憶 邂逅那隻如你一般
  •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蟋蟀天子的故事,蟋蟀罐背後百姓的心酸!
    《促織》講述的是宣德年間,皇帝向民間徵徵繳蟋蟀,一個叫成名的窮書生為了能夠交上蟋蟀,從早到晚提著竹筒到處去捉蟋蟀,費了很大力氣才捉到兩三隻,可惜都太小太弱不合格。後來好不容易抓到一隻大蟋蟀,當寶貝一樣拿回家,以為終於可以完成任務了。誰知成名9歲的兒子出於好奇,趁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偷偷去看蟋蟀,結果蟋蟀從罐子裡跳出來,他趕緊去捉,結果不小心把蟋蟀給拍死了。
  • 探訪全國蟋蟀三大產地之一河南延津蟋蟀市場 一隻蟋蟀賣出上萬元
    2020年8月26日,河南省延津縣魏邱鄉南宋村路邊,停著許多外地車輛,收蟋蟀客商們的攤位沿馬路兩邊一字排開攤位前不斷有村民拿著蟋蟀詢問價格,整個市場熙熙攘攘。年的蟋蟀市場和往年一樣熱鬧,吸引了眾多外地蟋蟀愛好者前來收購蟋蟀。
  • 蟋蟀與文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旦雌蟋蟀聞聲赴約,原先高昂的聲調便漸漸變為低吟淺唱,猶如情人們的竊竊私語。科學家很早就做過有趣的實驗,用錄音機將雄蟋蟀的鳴聲錄下來,再播放出去,幾米外的雌蟲聞其聲音就會很快向鳴聲靠攏,高興地擺動著觸鬚。可見,昆蟲的鳴叫與它們求偶交配有關。
  • 蟋蟀在歌唱——唐穎中
    夜晚出去散步,聆聽牆角草叢裡蟋蟀在歌唱,這便是真實的秋天了。蟋蟀,猶似一位歌者,又似一位守信的生靈,當「立秋」時至,必會「履職就崗」,沒有蝶舞的張揚,而是悄然於草叢石隙間,吟唱起悅耳的歌,這非絲非竹的音韻,讓夜闌秋涼平添幾分靜謐與溫馨。
  • 唐太宗李世民:以小金籠捉蟋蟀夜聽其聲,能治療失眠,朕親測有效
    蛐蛐兒的學名叫蟋蟀,蛐蛐兒是民間老百姓的叫法,蟋蟀是一種古老的昆蟲,在地球上至少存在了一億四千萬年了,蟋蟀頭圓,胸寬,觸角細長,有咀嚼式的口器,大鄂發達,強於咬鬥。體色多為黑褐色,體型多呈圓筒狀,有粗壯的後腿,比身體還要長的細絲狀觸角。
  • 「蟋蟀相公」指誰,鬥蟋蟀被寫進了聊齋
    只有蟋蟀,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個時刻,它們依然會用自己的吶喊,宣洩它們對於生命的不舍。蟋蟀,是用吶喊來迎接寒冬和死亡的。當然,蟋蟀可不是那種只會格鬥而沒有情趣的莽夫,它們的鳴響不僅發生在咬鬥的時候,在它們求偶之時,也一樣會發出鳴響。
  • 蟋蟀:泥盆中鬥出個常勝將軍
    平生第一次捉蟋蟀還是下鄉時候被和我差不多大的侄兒帶著在野地裡用手忙活了半天,蟋蟀沒抓著,倒是抓著了不少蚱蜢,拴著腿看它們蹦躂了半天,著實無趣。之後再一次對蟋蟀感興趣居然是在電腦上,玩到了一款名叫「太吾繪卷」的遊戲,裡面對於捉促織、鬥促織、養促織都有著極其詳細而繁複的設定,一看有不少人評論真實,這才對鬥蟋蟀這種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
  • 「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老祖宗的告誡,還是要聽的!
    「巧幹能捕雄獅,蠻幹難捉蟋蟀」:老祖宗的告誡,還是要聽的!01用巧妙的方法能夠捕捉到兇猛的獅子,而只用力量蠻幹,可能連一隻蟋蟀都無法捉到。這句老人言就是說我們做事要講究方法,不能憑藉一腔熱血蠻幹,要講究技巧。02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做事都是遇到事情不去思考就開始行動,沒有任何計劃和思考,從而浪費很多無用的力氣卻無法達到很好的效果,真正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就需要我們首先分析,了解事情的內涵,從而才能夠直搗黃龍輕鬆將事情辦妥。
  • 當二妹子遇見三妹子……童年的時光,捉「賺績」!
    捉蟋蟀白露前後,是捉蟋蟀的好時節。講到蟋蟀,一般是指雄性的二妹子,那模樣討人歡喜。閃亮的圓頭上,頂著兩根飄逸的長鬚;粗壯的身後方,長著兩條有力的腿腳;尾部的屁股頭,彈出兩根韌性的尾針:寬闊的背脊部,背著高聳威武的翅膀。
  • 轉帖【關於蟋蟀文化傳承的思考盲區】
    我們這些玩蟋蟀的人,有多大比例是在30歲之後才喜歡上蟋蟀的?如果30歲前都對蟋蟀沒興趣,如今能接觸到的娛樂方式有那麼多,蟋蟀拿什麼去和影視劇、遊戲、動漫、網絡小說等競爭?何況還有打麻將、鬥地主在那裡虎視眈眈!我因為個人興趣的驅使,在做一款鬥蟋蟀的遊戲,需要二十多人開發兩年,投入也不算小,因此做了各種市場調研和分析。
  • 《宋詞三百首》中最具樂趣的一首詞,詠物蟋蟀,藝術構思驚豔千年
    《宋詞三百首》中最有樂趣的一首詞,詠物蟋蟀,藝術構思可謂驚豔千年大家都曉得古時文人墨客喜歡詠物。有陸遊好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也有賀知章好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更有明代于謙吟石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夜話丨法布爾:昆蟲記之蟋蟀的樂器
    右翼鞘遮蓋著左翼鞘,差不多完全遮蓋著,只除去後面和轉折包在體側的一部分,這種樣式和我們原先看到的蚱蜢、螽斯,及其同類相反。蟋蟀是右邊的蓋著左邊的,而蚱蜢等,是左邊的蓋著右邊的。兩個翼鞘的構造是完全一樣的。知道一個也就知道另一個了。它們分別平鋪在蟋蟀的身上。在旁邊,突然斜下成直角,緊裹在身上,上面還長有細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