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地裡抓蟋蟀去!」每年8月,在河南新鄉延津縣,夜幕降臨,村民就會全副武裝,帶著抓捕工具,三五成群去玉米地裡逮蟋蟀,然後再拿到附近市場上售賣。這裡聚集著全國各地的買家,只要老闆們看上,每隻蟋蟀少則幾十元上百元,多則萬餘元,每年這時,很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就會回家專門抓蟋蟀。(8月28日《北京晨報》)
每年的這個時候,河南新鄉的地方媒體記者都會關注「全民捉蟋蟀」的致富經驗。記者的報導展現了當地村民,為了致富,不怕辛苦,深更半夜捕捉蟋蟀的「勞動場景」。但是,在「全民捉蟋蟀」中,我們不能只是聽到「致富的聲音」,還應該聽到其中的「雜音」。
要聽到「生態破壞」的聲音。說白了,「全民捉蟋蟀」就是對自然生態的一種嚴重破壞。蟋蟀雖然算不上是益蟲,但是其也不是害蟲。在自然生物鏈上,如果蟋蟀因為人為大批量的捕捉,就會將和諧的自然生態鏈條破壞掉。其帶來的危害就不僅是蟋蟀的減少,還會是這個生物鏈條其他生物、植物的深度損毀。當鄉野之間,再也聽不到蟋蟀叫聲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場景?保護生態的和諧,我們需要像保護螢火蟲那樣,保護和蟋蟀,像反對捕捉螢火蟲那樣,反對捕捉蟋蟀。自然界的生物,值得我們敬畏。
要聽到「玩物喪志」的聲音。河南新鄉延津縣的蟋蟀受到了全國市場的歡迎,每年都會有大批經銷商到這裡採購,將延津縣的蟋蟀運到全國各地市場。在收購的時候,延津縣的蟋蟀價格一路走高,少則幾十元上百元,最高的賣到了幾萬元。應該說,市民養殖蟋蟀也能算是一種娛樂的方式,這和養殖其他寵物沒有多大區別。然而,從價格的不斷攀升上,從一隻好的蟋蟀賣到了好幾萬的情況來看,一些市民養殖蟋蟀已經到了極端的境地。當養殖蟋蟀成了玩物喪志的時候,這種現象就必須引起關注了。保持理智的「度」,才是有益的娛樂方式。
要聽到「賭博亂象」的聲音。據一些媒體報導,其實蟋蟀熱的背後還有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蟋蟀市場的培育,不僅是因為市民喜歡把蟋蟀當寵物,還有相當一批人,將蟋蟀作為了賭博的工具。之所以願意花幾萬元買一隻蟋蟀,就是希望高價買來的蟋蟀,能成為「搏鬥舞臺」上的「常勝將軍」,從而給自己帶來更多灰色利益。由此不難看出,支撐蟋蟀市場的還有賭博亂象。對於有關部門而言,應該順著蟋蟀市場這個環節,去打擊背後的賭博行為。
總而言之,「全民捉蟋蟀」,我們不能只是聽到農民「致富的聲音」,其不是「美音」而是社會的「雜音」。從一定程度上,還反映出了當地百姓致富途徑的狹窄,就業門路不多的真正問題。
「全民捉蟋蟀」,莫讓蟋蟀叫聲成為社會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