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旨在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締結25周年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參與「補天行動」20周年,由中國藝術家捐贈的「女媧補天」雕塑21日起正式安放在聯合國維也納總部。
雕塑揭幕儀式當天,聯合國工發組織副總幹事西川泰藏、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成競業、中國駐奧地利大使趙彬以及國際機構及奧地利各界人士200餘人出席了儀式。
這座雕塑由中國環保藝術家袁熙坤創作並捐贈,雕塑高4.1米,題材取自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備受國際關注的環保話題——保護臭氧層,運用女媧的形象警示全球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減緩氣候變化。
1985年,科學家發現大氣臭氧層正在不斷變薄,南極上空甚至出現了空洞,而罪魁禍首是當時廣泛用於冰箱、空調等製冷設備的製冷劑氟利昂(CFC)以及生產彈性海綿的發泡劑等化學產品。人類很快還發現,由於臭氧層的保護減弱,地球受到更多的紫外線輻射,皮膚癌和慢性眼病發病率上升、人體免疫功能下降。過量的紫外線對地球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也造成諸多負面影響。
針對這一情況,《蒙特婁議定書》,即《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於1987年籤署,呼籲各國逐步用替代產品淘汰所有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產品。後來,與執行該議定書有關的一系列行動都被形象地稱為「補天行動」。
1992年,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繼聯合國環境署、世界銀行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之後,成為《蒙特婁議定書》的第四個執行機構,並迅速在國際「補天行動」中起到積極作用,迄今已在100多個成員國中執行了1200多個項目,淘汰了全球36%的破壞臭氧層物質。
這其中,中國是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補天行動」執行項目最多、投入金額最高的國家,已經完成90多個項目,約佔該組織執行《蒙特婁議定書》項目資金總額的近40%。
袁熙坤是中國知名畫家、雕塑家,曾於2010年7月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環保藝術大師」的榮譽稱號。他的雕塑作品「北極熊的眼淚」被安放在聯合國環境署奈洛比總部;他創作的「森林守護神——虎」和「極地之急」兩個雕塑也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為其「地球衛士獎」的獎盃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