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紅包和轉帳都是基於社交的支付手段,微信為什麼還要設計兩個相似的功能?本文基於兩者的功能區別進行了分析與探究,與大家分享。
據微信官方介紹,微信紅包的實名用戶發紅包單個限額200元,若發群紅包無論普通紅包還是拼手氣紅包,單個最多只能領200元,單次最多可發100個;紅包每日最多可發200筆,單筆最高2萬元。
微信轉帳,帳戶一天最多可以轉帳100次,單日單筆最高20萬元,無月限額。
換句話說,微信轉帳的限額為微信紅包的10倍。兩者的金額上限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區別呢?
01 用戶場景
依筆者淺見,微信平臺對於微信紅包和微信轉帳細分了兩種不一樣的用戶場景。
「今天情人節,給女朋友發個520的紅包」「媽媽今天生日,發個紅包表示表示吧」「過年了,在群裡發個紅包搶一下喜慶喜慶」「來來來,老闆發紅包了,快來快來」微信紅包的用戶場景更偏向於小額支付,發生在親友之間的場景比較多,其代表的不僅僅是金額交易,更代表著一種祝福的象徵意義,在一些節假日或者特定節日,微信紅包更成為社交支付的高頻需求。
不知道你會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打開紅包時,總會伴隨著喜悅,儘管可能紅包的金額只是一毛錢,可是你總感覺得到一種滿足。
所以說,相對於交易,微信支付更像是將傳統的紅包網際網路化,收紅包的人往往不在乎金額的多少,發紅包的人圖的更多是一種喜慶和祝福。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微信紅包只能等時間過期後自動退還而不能主動收回的原因。
微信轉帳的用戶場景則較多發生在交易金額量較大或者是單純的金額交易。比如買東西付款,與商家交易等,這種場景比較偏商業化的場景沒有這麼多象徵意義,只是資金流轉的一種方式而已,所以,微信給與其更多的思考空間,可以選擇兩小時後發送和24小時後發送,保留了在交易發生過程中的異常可能性。
再者,微信轉帳和微信紅包金額相差如此大可能也是微信團隊想要更大可能的區分兩個功能,給功能設置更加明確的使用場景吧。
02 互動設計
1. 頁面設計
(1)聊天頁樣式
(1)微信紅包的樣式包含的內容為【紅包標題+領取狀態】,在樣式中隱藏金額數據,對於領取狀態的更變採用輕提示方式,對方接收紅包時,微信不會以未讀消息形式提示用戶,而是在用戶進入該聊天界面的時候在最新消息會收到一條輕提示。
(2)微信轉帳的樣式包含的內容為【轉帳信息+金額】,領取狀態改變時,以未讀消息形式提示用戶,並根據圖標樣式區分領取狀態。
(2)發紅包/轉帳樣式
其實對月微信發紅包和轉帳的樣式內容,都是主要包括金額和留言,可是顯示方式不一樣。一開始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麼紅包要在同一個頁面顯示兩次金額,後來,通過結合兩者的使用場景進行思考,我得出了以下的猜想:
對於微信紅包,其實金額和留言具有同等的意義,就像日常我們給紅包一樣,給出的紅包的同時通常伴隨著一些祝福的話語,而不會只是單純的完成給紅包的動作,所以在頁面展示上,輸入金額和留言都以同樣方式顯示,兩者的重要性相同,可是,發送的金額又是用戶需要注意的內容,所以在頁面上用加粗放大字體再次顯示用戶輸入的金額,從而起到再次確認的作用;
對於轉帳來說,用戶更注重的是金額的多少,所以在頁面上弱化了留言的顯示。
2. 操作步驟
(1)微信紅包
收取微信紅包的步驟為:
第一步,點開聊天界面紅包;第二步,點擊紅包頁的按鈕,等待紅包開啟;第三步,顯示紅包具體金額。為什麼要分三步這麼麻煩而不能直接打開,原因有二:
1)營造期待感和驚喜感
一步步打開紅包的過程就像一步步通關,收到紅包時由於不知道紅包金額營造第一層驚喜感,打開紅包等待金額出現時進一步加深這種期待感,緊接著通過金幣轉動的等待中將這種期待感推至最高峰,最後通過紅包顯示的金額和金幣掉落的音效將期待感轉化為滿足感。
2)貼近現實情況
基於上述對於微信紅包的用戶場景的分析,對這個原因變更好的理解了,傳統收紅包的步驟:接到紅包-à拆開紅包-à看到紅包金額。而微信紅包的步驟恰恰是將線下收取紅包虛擬化,極其相似的還原了線下收紅包的過程。
(2)微信轉帳
微信轉帳的收取步驟為:第一步,打開轉帳圖標;第二步,點擊按鈕確認收取。
微信轉帳的樣式為文字+金額,在聊天界面就能清晰的看到轉帳的金額,減少了操作步驟,更加方便高效的完成交易操作。
在點擊打開後的操作界面顯示退還時間和「立即退還」操作,接收方,能主動實時將金額退還給發送方,擁有是否接收的選擇權。
發送方也可以通過選擇轉帳時間選擇交易時間,這樣交易雙方對交易都有更高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另外,在轉帳的時候可以進行備註這筆錢用到了何處,每個月下來,我們只需要翻翻交易記錄,每一筆錢的用處都非常清晰,不會讓大家不知道錢花去了哪裡。
而微信紅包就不行了,雖然在發送的時候仍然可以備註,但只是會在紅包界面顯示,在交易記錄中只會顯示紅包,而不會顯示具體交易動向,所以微信轉帳很適合那種一個月不怎麼記帳又支出比較大的用戶。
總結
總體而言,在微信的布局和對兩者的使用場景劃分上,轉帳偏向於功能性,而微信紅包更具趣味性,在微信逐漸推出的表情紅包、標題紅包、語音紅包等玩法也得以驗證。
本文由 @黃小雲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