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藥

2020-12-07 人民網

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所長王曉東的座右銘。

2004年4月,憑藉在細胞凋亡領域的傑出成就,41歲的王曉東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獲此榮譽的第一人。

「作為一名華人科學家,無論走到哪裡、有多大成就,祖國還是祖國。」2003年,他應邀回國創辦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北生所。5年之後,由1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對該所進行了實地評估,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席位。

2011年初,王曉東做出一個大膽決定:發起創辦百濟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濟神州」),研發全球領先的抗癌新藥。短短幾年,已有3個靶向型小分子新藥在澳大利亞完成一期臨床,所看到的療效和副作用明顯優於其它同類藥物;1個免疫抗腫瘤新藥已完成臨床前研發,不久將在澳大利亞開展臨床試驗。

「研發抗癌新藥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王曉東從事的細胞凋亡研究,旨在揭示細胞生長與死亡的規律,從而為癌症等疑難雜症治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自1996年獨立領導實驗室至今,他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多篇,被同行引用5萬多次,獲得多項重大突破。

但王曉東並沒有因此滿足。相反,他時常感到不安。

「因為我的研究與癌症有關,回國後經常有人問:你有沒有更好的治療方法?」王曉東說,「特別是近些年,親朋好友中得癌症的越來越多,而多數癌症到了晚期基本上無藥可治,患者只能等死。」他沉默片刻後說,「這些事讓我深受刺激。理論和概念是治不了病的,研發抗癌新藥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讓王曉東既興奮而又憂慮的,是近年來全球抗癌新藥研發的迅猛勢頭。「經過過去幾十年的研究積累,國外在抗腫瘤新藥研發方面進展迅速,在靶向藥物和免疫抗腫瘤藥物領域不斷有新藥上市。與傳統的放化療相比,這兩類藥物就像『精巧炸彈』,療效明顯、可持續,而且副作用很小,許多患者獲得了新生。」王曉東說,由於我國新藥研發能力薄弱,一些患者被迫通過走私購買價格昂貴的外國藥,一個療程的藥費高達幾十萬元人民幣。「如果長此以往,不僅對患者無法交代,我國的醫藥產業也將更加受制於人。」

心動不如行動。2011年初,他和具有十多年製藥公司管理經驗的美國企業家歐雷強籌資3200萬美元,聯手創辦了百濟神州。

「如果發現我們研發的新藥沒有國外的好,就堅決放棄」

公司成立之初,王曉東就和歐雷強達成共識:要做就做全球最好的抗癌新藥。

怎樣才能做到全球最好?王曉東的回答是:高打高舉,不走尋常路——

投資1億元人民幣,從全球購置最好的儀器設備,建成世界一流的化學藥物實驗室和生物藥物實驗室;

不惜重金,從默沙東、輝瑞、強生等跨國企業中聘請了20多位管理、研發骨幹,組建了150多人的高水平、多學科研發團隊;

不單攻一個藥物,而是瞄準國際前沿,從小分子靶向化學新藥和大分子免疫抗腫瘤生物新藥兩路進發,同時布局10多個新藥的研發……

最讓王曉東驕傲的,是百濟神州超強的藥物檢驗能力。「我們組建了50多人的藥檢團隊——即便是最知名的跨國製藥企業,也沒有這麼大比例的人做藥檢。」 王曉東告訴記者,「這樣我們就能夠在藥物研發的每個階段都進行檢測,結果不好的就停掉,以最大限度地節省資源、少走彎路。與此同時,國外最新的藥物專利發表後,我們很快就能進行解析,並跟自己正在開發的藥物進行對比,如果發現我們研發的新藥沒有國外的好,就堅決放棄,重新設計新的藥物。」

「晚期肺癌的生存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澳大利亞的一位患者吃我們的藥已經一年零兩個月了」

深厚的科學背景、強大的研發能力和科學的研發策略,使百濟神州的新藥研發很快「開花結果」。他們研發的兩個靶向型藥物BGB-283、BGB-290,引起了德國老牌製藥企業默克的極大興趣。2013年11月,經過嚴格的考察、檢測、評估,默克旗下的生物製藥公司默克雪蘭諾與百濟神州籤署協議,出資5億美元購買了這兩個藥物的海外市場開發權,創造了我國新藥研發歷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更讓王曉東高興的,是這兩個藥物和另外一個靶向藥物BGB-311均已在澳大利亞完成了一期臨床。臨床結果顯示,這3個藥物分別對黑色素瘤、卵巢癌、淋巴腫瘤等多種癌症療效顯著,而且副作用很小,明顯優於同類其他藥物。

「參加臨床試驗的84位病人都是處於癌症晚期、生命垂危的患者,服用我們的藥物後,病情或者得到控制、或者明顯好轉。」王曉東告訴記者,「晚期肺癌的生存期一般不超過3個月,澳大利亞的一位患者吃我們的藥已經一年零兩個月了,現在還活得好好的。」

此外,免疫抗腫瘤藥物BGB-317也完成了臨床前研發,其潛力優於美國的兩個同類新藥。「BGB-317將於6月初在澳大利亞的5家醫院開展臨床,在美國的臨床試驗也將很快進行。」王曉東說。

「我唯一感到難受的,是我們研發的新藥不能很快讓國內患者用上」

5月13日,百濟神州完成第二輪融資,來自美國華爾街的3家生物科技投資基金和國內的高瓴、中信產業基金,為其注資9700萬美元。加上2014年的第一輪融資,百濟神州已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獲得2億美元投資——對於新藥尚未上市的企業來說,如此高額的融資在國內還找不出第二家。

「當然,我們也有難過的時候。」王曉東笑著說,新藥研發不僅燒錢,而且風險極高,設計、生產、工藝開發……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項目就前功盡棄。「我們開始研發的四五個項目都失敗了,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帳上只有1萬多塊錢。多虧了歐雷強滿世界借錢,才度過了難關。」

「困難對我來說不是問題。」王曉東說,「我唯一感到難受的,是我們研發的新藥不能讓國內患者很快用上。」

原來,BGB-283等3個藥物的臨床試驗申請是在國內和澳大利亞同時遞交的。結果,後者在5個工作日內就批准了,國內則一直在「排隊」。據介紹,由於我國藥品臨床試驗審批過程異常緩慢,這3個新藥在國內至今尚未獲準開展臨床。進展最快的BGB-283,光在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藥品評審中心(CDE)光「排隊」就花了1年多,到今年2月才進入評審,最快要到下半年才能開展一期臨床。其餘兩個藥物還在「排隊」,不知等到什麼時候才能進入評審。

「我一位朋友的媽媽是甲狀腺癌晚期,他得知BGB-283在澳大利亞的臨床結果後,懇切希望能用我們的藥,並一再表示『自願用藥、後果自負』,但我實在沒法給——這個藥在國內的臨床試驗都沒做,我給他就是犯法。」王曉東很無奈,「明知道我們研發的新藥能治他媽媽的病,但卻不能給人家用,你說難受不難受?」

讓他稍覺欣慰的,是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藥檢部門的重視。前不久,國家食藥監管總局領導專程到中關村調研,聽了王曉東的反映後,當即表示要認真研究。

「這三個新藥在國內獲準上市後,我們願意以大眾能承受的價格銷售。」王曉東說,「一方面我們的研發成本可以通過海外市場彌補,同時這也是我們創辦公司、研發新藥的初衷——讓國內癌症患者用上全世界最好的國產新藥。」

相關焦點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在中國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
    中新社北京11月13日電 題: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在中國也能做世界一流科研作者 馬秀秀「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這一直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下稱「北生所」)所長王曉東的座右銘。記者翻看他的履歷,發現其人生軌跡正如這一座右銘所言,無論做管理還是科研,都力求做到一流。近日,鑑於其對推動北京市生命科學技術和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貢獻,王曉東獲得第三屆北京市華僑華人「京華獎」。自2003年起,王曉東負責籌建北生所。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獲費薩爾國王科學獎
    記者剛從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獲悉:當地時間1月9號,北生所所長王曉東博士獲得沙烏地阿拉伯王室設立的費薩爾國王科學獎(King Faisal Prize),成為第五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該獎旨在獎勵王曉東在人類細胞線粒體凋亡通路和細胞程序性壞死的生物化學及其生理學方面的發現,獎勵包括20萬美金獎金和一枚200克24K金質獎章。費薩爾國王基金會成立於1976年,是為了紀念費薩爾本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而由其子女建立。
  • 王曉東:「雙料」院士和他引領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坐落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層紅色小樓——這裡,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的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個子不高,黝黑健碩的漢子,中國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雙料」院士,他用自己獨到的管理方式和學識眼光,引領著一批最傑出的科研人員,在這裡篳路藍縷,嘔心瀝血,探尋人類生命的新知。「只領導,不跟隨」,是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設立科研選題的原則。王曉東說:「科研選題必須是世界最前沿的;必須是別人沒有做過的。我們追求的不只是填補國內空白,而是獲取人類知識的創新。」
  • 中國美國科學院「雙料」院士王曉東和他引領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新華網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楊維漢)北京西北郊,僻靜的生命科學研究園區裡,坐落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NIBS,「北生所」)的四層紅色小樓——這裡,被譽為中國最高效的研究所。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為了促進中國生命科學發展而建立的,其任務是進行基礎研究,同時培養優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與國際接軌、而又適合中國發展的科研運作機制。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
    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典禮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醫藥科技中心舉行。作為中關村發展集團落實《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一項重要舉措,此前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已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園區新投用的醫藥科技中心5號樓作為北生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百濟神州與華輝安健兩家公司成為入駐該基地的首批企業。
  • 科技部徐部長視察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所長王曉東向徐部長介紹NIBS進展情況徐部長認真聽取NIBS進展情況  徐冠華部長於2005年4月28日下午視察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參觀了實驗室,聽取了工作進展匯報,並與王曉東所長等回國留學人員就工作、生活、學習等方面進行了親切交談
  • 王曉東: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導讀:「要麼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這一直是王曉東的座右銘。他身上有很多標籤: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40歲的時候放棄美國的高薪職位毅然回國;41歲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成為當時內地赴美留學生中進入美國科學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重大原創成果產出高地
    夜幕下,地處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依然燈火通明,隆隆的儀器運轉聲清晰可聞。   這塊由中組部、科技部等八部門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如今已結出了累累碩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從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為培養青年科學家的「黃埔軍校」、重大原創成果的「產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養的海外青年科學家已近50位。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共建協議籤約儀式舉行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共建協議籤約儀式舉行清華新聞網7月9日電(記者 李晨暉)7月8日下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與清華大學共建協議籤約儀式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北生所理事會理事長陰和俊,清華大學校長、北生所理事會副理事長邱勇,北生所所長王曉東出席儀式並致辭。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主持籤約儀式。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高潤生,北京市科委主任、北生所理事會副理事長許強,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尤政、王希勤、鄭力出席籤約儀式。
  • 校長邱勇調研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校長邱勇調研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新聞網1月20日電(記者 趙姝婧 攝影 李派)1月17日,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常務副校長王希勤前往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就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實驗室建設等方面的工作進行調研。
  • 陳旭調研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陳旭調研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記者 段鴻傑)9月14日下午,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帶隊到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王曉東,副所長邵峰、黃嵩等分別參加調研。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重大原創成果產出高地—新聞—科學網
    夜幕下,地處昌平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實驗室裡依然燈火通明,隆隆的儀器運轉聲清晰可聞。 這塊由中組部、科技部等八部門和北京市政府共建的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如今已結出了累累碩果。「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研究所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裡,在國際科研領域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正如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所評價的那樣,從零起步的北生所,已成為培養青年科學家的「黃埔軍校」、重大原創成果的「產出高地」—— 截至目前,北生所吸引、培養的海外青年科學家已近50位。
  • 陳小婭副部長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
    2011年3月29日,陳小婭副部長專程赴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基礎研究司彭以祺副司長等有關同志陪同參加了調研活動。    陳小婭副部長聽取了王曉東所長關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創立、運行、管理等總體情況的匯報,與部分實驗室主任進行了座談和交流,深入了解研究所運行管理中遇到的問題。    陳小婭副部長肯定了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幾年取得的成績。陳副部長指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不僅在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在科研管理運行新機制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走出了一條新路。
  • 【北京生命科學所成果轉化基地啟用】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
    2020-07-13 07:23:33來源:FX168 【北京生命科學所成果轉化基地啟用】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式啟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曉東及其團隊孵化出的百濟神州、華輝安健兩家明星企業首批入駐。
  • 國務院批准組建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9日揭牌
    為吸引優秀海外留學人才回國,進一步提高我國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整體水平,國務院批准組建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12月9日揭牌。這標誌著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歷時三年多的籌備和建設工作圓滿完成,開始進入正常運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梅穎等領導同志到場祝賀。
  • 李源潮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並看望科研人員
    李源潮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時指出用國際通行科研機制引進用好海外高層次人才    新華社北京1月15日電1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組織部部長李源潮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調研,看望科研人員。
  • 北京生命科學所成果轉化基地啟用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式啟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曉東及其團隊孵化出的百濟神州、華輝安健兩家明星企業首批入駐。「百濟神州開發的新藥,在治療新冠重症患者方面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北京生命科學所成果轉化基地啟用
    北京生命健康產業轉化鏈條再添一子。6月29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正式啟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中科院外籍院士王曉東及其團隊孵化出的百濟神州、華輝安健兩家明星企業首批入駐。
  •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啟用
    日前,記者從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管委會獲悉,由中關村生命科學園與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合作設立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孵化轉化基地正式啟用,啟用後,將立足探索建立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物醫藥科研項目轉化、孵化新模式,健全園區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產業從基礎研究、中試生產到上市註冊的全鏈條產業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