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8-04-17 19:39 來源:澎湃新聞
隨著世界讀書日的臨近,4月16日,圖書電商當當網聯合易觀發布了國內首個《2018中國圖書閱讀市場專題分析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圖書大數據中分析我國紙書和電子書閱讀市場的現狀。記者梳理了一下報告,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整理如下。
1.90後更愛讀書在年齡分布上,《報告》中的數據顯示,「90後」比「70後」、「80後」更愛讀書。在紙質圖書閱讀數據中,30歲以下讀者比例達到了52.3%;數字閱讀領域,30歲以下讀者比例為53.4%。顯然,網際網路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對數字產品有偏愛,容易成為數字圖書讀者。
2.廣東人愛讀書,北京人愛買書,上海人愛讀電子書地域分析上,廣東成為了2017年紙書消費冊數最多的省份,排在其後的依次是北京、江蘇、浙江、上海、河南、山東、福建、湖南、四川。而在電子書閱讀時長上,廣東依舊排在首位,其次是北京、上海。可見,廣東人更愛讀書。
雖然北京在紙書消費和電子書閱讀時長排名上都輸給了廣東,但2017年北京人均紙質書購買量全國最高。可見帝都人在面臨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壓力下,購買紙書成為了緩解「知識焦慮」的一種手段。而上海的讀者,電子書閱讀時長在全國排名前三,紙書購買冊數在全國排名第六,可見,相比買紙書,魔都人更愛讀電子書。
3.中西部城市更愛數字閱讀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數字閱讀TOP10城市中,有6個中西部城市,這也說明,中西部城市節奏相對緩慢,焦慮感相對較弱,數字閱讀模式對中西部城市更具吸引力。
4.山東人愛做筆記,江蘇人愛發評論閱讀行為方面,噹噹大數據發現,山東讀者更愛做筆記,其閱讀時長排名第5位,而筆記數量則排名第4位。江蘇人則更愛發評論,其發表評論的數量排名第3位,而電子書閱讀時長排名第4位。
5.朝陽群眾愛看懸疑小說從閱讀喜好來看,同一城市不同地區的人也表現出不同的偏好。
以北京為例,數據顯示,「朝陽群眾」更愛看懸疑小說,「鬼吹燈系列小說」銷售冊數是第二名的11倍;而東城群眾則緊跟時代精神,銷售冊數TOP10的品類中一半是時政方針;作為學院區的海澱區,日語學習和各類成人高考雄踞TOP10;而順義群眾更重視家庭,各類童書雄踞順義買書TOP10。
在圖書消費最多的廣東省,廣州越秀區人最愛走心的文化類讀物,深圳福田、羅湖區的人則關注兒童文學及教育。
在上海,徐匯區群眾也是最愛走心的文化類讀物,長寧區群眾則時刻關心黨政方針,浦東新區的人則忙著業餘時間充電。
6.女人更有「閱讀力」在讀者性別比例方面,《報告》顯示女性在閱讀數量上取得了絕對優勢。數據統計中,紙質圖書讀者裡,女性佔比高達69%,而數字圖書讀者裡,女性佔比更是高達86.7%。
7.中山大學購書最多在高校閱讀現狀分析中,數據顯示,中山大學排在了中國高校圖書購買排行榜的首位,他們最愛買黨政相關的書籍,比如《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之江新語》;其次是北京大學,愛買經管人文色彩濃厚的書。
8.史學類圖書增長成黑馬2017年,在噹噹圖書600多個細分品類中,歷史類中的史學理論及世界史增長明顯,排名分別上升了62位和16位。其中紀錄片相關的圖書《大國崛起》、《我在故宮修文物》等拉動了歷史類圖書的增長。古代文學同時受到熱捧,中國古代隨筆排名上升128位。
9.童書銷售繼續增長,但引進版仍居多噹噹童書類連續5年碼洋增速超35%,2017年更是達到了70%。數據顯示,2013-2017年童書銷售中,引進版佔到了67%,原創只有33%。不過,2017年中國原創童書的增速明顯,是引進版的3.3倍,可見原創童書越來越受到家長的信賴。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噹噹,圖書閱讀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