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輿情事件出爐,網絡熱點折射社會深層變化

2020-12-04 光明數字報

    回顧與展望

 

    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1 中共十九大召開

 

    2 《戰狼2》大熱

 

    3 中印洞朗對峙

 

    4 河北雄安新區設立

 

    5 山東於歡案

 

    6 羅一笑事件

 

    7 學區房話題及各地出臺租購同權政策

 

    8 2017「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9 「共享單車」話題

 

    2017年12月2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華社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新華社半月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承辦的「2017中國社會發展高峰會暨2018社會藍皮書發布會」在京舉行,同時發布了2017年熱點輿情事件。

 

    明星緋聞充斥眼球,吏治反腐輿情壓力下降

 

    相關報告將熱點事件分為公共管理、社會矛盾、公共安全、企業輿情等八大類別。

 

    分析發現:社會矛盾領域依舊是輿情高壓區,但公共管理領域的輿情壓力較上一年度有較大幅度降低,各種公共政策、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在輿論場認同度較高;樂視、海航、萬達、百度等知名企業輿情危機增多,企業輿情的熱點事件數量、熱度和壓力都較上年有所升高。

 

    隨著中國不斷走向世界,越來越多的輿情熱點事件發生在國外,其中不乏中國公民失聯、被劫等負面事件,由此推動涉外、涉軍輿情壓力上升,同時顯示出網民「大國心態」逐漸成型,愛國熱情進一步凝聚。

 

    體育、娛樂及公眾人物輿情數量和輿情壓力持續增長,在全民娛樂時代,越來越多的明星緋聞充斥著人們的眼球,挑戰著大眾的道德底線。與此同時,吏治反腐輿情壓力有所下降,由官員貪腐產生的負面輿情危機已經極少,不再能刺激調動公眾的激情反饋。

 

    老百姓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話語權趨於均等化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輿情分析師祝華新、廖燦亮和智庫特約專家潘宇峰認為,輿論場板塊發生了深刻的結構性變化,新聞媒體和「意見人士」對輿論場的影響力減弱,普通老百姓的表達機會增多,輿論場的話語權趨於均等化,而政府加強議程設置,在重要節點成為輿論場主角。

 

    微信降低了網絡表達和瀏覽的門檻,從BBS年代和微博早期往往由少數「大V」主導輿論,變成了社會各界人士,包括基層百姓,都可以用拇指發布見解,表達訴求,輿論話語權趨於均等化。網上「意見人士」特立獨行的言論少了,且附和者寡,而大眾話題更容易引起共鳴,一篇貼文《如何避免成為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閱讀量高達500萬次。建軍90周年期間,《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瀏覽次數突破15億。這個現象級產品可能有青春自戀的元素,更可能體現了網民的家國情懷。

 

    小熱點,大輿情: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

 

    2017年大事喜事不斷,從北京「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到十九大的召開,在一些具有政治意義的重要節點和議題上,政府具有很強的議程設置能力,獲得了壓倒性的輿論影響。2017年表現中國退役軍人到非洲營救同胞的電影《戰狼2》熱映,三個月內觀影人次達1.59億,草根網民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幾乎一邊倒的讚揚聲浪,蓋過了少數知識界網民對影片是否鼓吹民族自大情緒的質疑。

 

    同時,2017年的網絡熱點輿情更多地圍繞與普通人利益攸關的民生問題展開,網民「代入感」和移情作用強烈,表達了社會轉型期公眾內心的「集體焦慮」,呈現小熱點、大輿情的特徵。連黑豹樂隊人到中年的鼓手拿著一個泡著枸杞的保溫杯,也引出了眾多網民青春易老的感慨。

 

    從2017年2月開始,「學區房」話題引發輿論熱議,「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成為眾多網民的共識。《一位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我為什麼選擇離開》和《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等關於「天價」學區房的網文在微信朋友圈熱傳,閱讀量均超過70萬次。

 

    2017年高考季,「中產教育鄙視鏈」的觀點走紅。網絡輿論場關於「讀書改變階層固化的能力越來越弱」的聲音,得到不少人的認同。針對2017年高考作文題,有網民認為,這驗證了「寒門再難出貴子」的趨勢。「在偏遠地區,高鐵、共享單車、行動支付這些城裡孩子司空見慣的事物對農村孩子來說真的是很抽象。可想而知他們寫作的時候有多麼為難。」10月,北京清華附小小學生寫出《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的論文,再次引發輿論場關於階層固化的討論。

 

    網際網路治理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

 

    祝華新、廖燦亮、潘宇峰經分析認為,網際網路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自媒體的黃金時代宣告結束。2017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施行,對個人和組織使用網絡做出法律規範;同日新版《網際網路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施行,從12年前針對PC端網站,轉為主要針對微博客、公眾帳號、即時通信工具、網絡直播等移動端平臺,進行新聞信息服務的規範和管理。

 

    網際網路管理強調網絡平臺的主體責任,如要求過去被視為信息集散地的聚合新聞客戶端,實行「總編輯負責制」。另外,不關心時政內容的年輕網民在過去一年也感受到了網絡管理的壓力。

 

    網信辦的另一項管理措施在社會上引起震動。10月,《網際網路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首次明確了微信、QQ等網際網路群組建立者、管理者應當履行群組管理責任,即「誰建群誰負責」和「誰管理誰負責」。

 

    2017年,一些地方嘗試對自媒體帳號進行屬地管理。例如西安市規定,粉絲數量超過3萬的新浪微博個人註冊用戶,個人證件地、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在西安轄區的,微信公眾號的註冊者、管理者、使用者其中之一在西安轄區的,需進行集中備案登記。但是,對自媒體帳號的屬地管理,在依法規範網絡言論和保障公民表達權之間,需要審慎把握平衡,避免基層官員藉機打壓民眾民主權利。

 

    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十九大以後,加強和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引領全國人民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成為新聞宣傳和意識形態建設的主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將成為2018年網絡輿論生態的基本特徵:

 

    一,主流媒體將進一步推動媒體融合,政務新媒體建設更上一層樓。《人民日報》於2017年8月發起建設「全國黨媒公共平臺」活動,首批38家黨媒客戶端入駐,將在內容、渠道、運營、盈利模式等層面實現共建、共享和共贏的融合發展。

 

    二,央媒的海外傳播繼續拓展,從小切口、感性素材入手,講好中國故事。

 

    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需講求傳播藝術,注意時效。

 

    四,新聞宣傳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政治動機要用政治效果來檢驗。

 

    五,新聞宣傳工作者要提高知識水準,與網民知識同構、情感共振,才能切實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六,網際網路超級平臺出現,需要政府、業界和網民協同治理。網際網路是社會轉型期的最大變量,可能衝擊市場和社會運行秩序,造成社會心理的困擾不安。如何駕馭這個「最大變量」,需要網絡平臺、利益相關方和政府齊心攜手、同向而行,共同打造開放共享的網際網路新生態。

 

相關焦點

  • 2017年這件事最火炎焱燚!年度十大熱點輿情事件,你知道多少?
    今年的藍皮書,分析了2017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形勢,並對大學生就業、生活和社會態度,都市新白領生存狀況,城鄉困難群體生存狀況等社會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透視,並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藍皮書第四部分「專題篇」分析了我國網際網路輿論以及網絡熱點折射出的社會深層變化。網際網路給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帶來知情和表達的便利。
  • (原創)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輿情熱點事件大盤點
    原標題:2015年中國網際網路輿情熱點事件大盤點暨2016年網絡輿情形勢研判報告輿情概況:從2014年11月開始,新四軍借條的輿論風波就沒斷過,1月23日,鑑定結果出爐:因該借條空白處內容用當代原子筆填寫,借條用印為當代化學印油,借條中簡化字多次出現,故該借條為假借條。
  • 九大網絡輿情傳播規律及成因探析
    編者按:據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觀察,2017年以來,網絡輿情傳播的九大規律不斷凸顯:媒體大量跟進報導同類事件探究背後深層原因、跨領域熱點輿情事件引爆速度快、同理心效應促使網民紛紛袒露同類遭遇、「未閉環」的輿情事件引發網民持續追問
  • 網絡輿情是如何生成發酵的
    筆者結合四川某中學安全事件,分析校園安全類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形成機制,以期為構建自媒體背景下教育部門與政府機關應對此類網絡輿情的輿情風險管理機制與應對策略提供有益建議。「輿情」即「輿論情況」的簡稱,是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民眾對社會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
  • 2017年全國十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 江歌案居首
    荊楚網消息(記者周曉燕)江歌案開審,劉國梁離任,杭州保姆縱火被抓……2017年發生的一系列熱點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
  • 2017年新聞傳播學十大研究熱點話題述評
    摘 要:2017年新聞傳播學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以及傳媒生態的影響下,有著新的發展和走向,在過去舊的話題基礎之上,又呈現出新的特點,在梳理整合黨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學界思考分析和新聞業的突出事件,認為2017年新聞傳播學發展具有包括習近平新聞輿論思想、後真相時代、網際網路輿情等以下十個熱點話題
  • 2020年8月5大網絡輿情熱點事件分析報告簡報匯總
    2020年8月,發生了不少重大輿情熱點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優訊全媒體輿情監測平臺通過結合輿情事件媒體報導量、網名關注討論量、事情傳播廣度和深度等不同維度,對2020年8月重大輿情熱點事件盤點如下:1、「張玉環再審宣判無罪」事件輿情概述8月4日,26年前「張玉環殺童案」再審宣判無罪
  • 網絡輿情傳播的七大特徵
    2016年魏則西事件、雷洋事件這兩起輿情風暴都是由知乎發帖引爆;東北女孩怒斥廣安門號販子,因為社交媒體的短視頻而迅速步入公眾視野……網絡輿情短時間內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毋庸置疑,這和網絡輿情由一種傳播載體首發,進而多渠道、全媒體、全通道介入的複合型傳播景觀密不可分。   4.網絡輿情突發性明顯,易被發酵,信息傳播呈現幾何級裂變。
  • 軍隊網絡輿情研究綜述
    隨著網絡普及率的不斷提升,當前涉軍網絡熱點事件特別是負面涉軍事件屢有發生,如果應對不及時、處置不恰當,會在短時間內在網絡上迅速蔓延擴散,直接影響到軍隊在社會中已形成的威武之師、正義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近年來,一些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的研究。通過對這些研究的分析和梳理,明了當前涉軍網絡輿情研究現狀和特點,並對下一步涉軍網絡輿情的研究提出一些展望。
  • 藍皮書:微博等新媒體日益成為輿情熱點的首發媒體
    )7月13日,2011年《輿情藍皮書》發布會暨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研討會在中國社科院舉辦。藍皮書指出,新媒體正日益成為眾多輿情熱點的首發媒體。在2010年138起社會輿情熱點事件中,新媒體首次曝光的為89起,佔比65%,比2009年的56%提高了9個百分點;傳統媒介曝光的為47起,佔比34%,相比2009年下降10個百分點。新媒體正與傳統媒體一道成為社會主流媒體。藍皮書認為,儘管新媒體首曝輿情事件的比重愈來愈大,但傳統媒體在輿情傳播中的作用仍舉足輕重。
  • 加強和改進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引導和管理
    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突發事件帶來的網絡輿情往往具有極強的外部性,不僅關係到高校正常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甚至還關乎整個網際網路乃至現實社會的輿論風向。因此,對於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引導和管理機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 中國青年版:輿情分析是網絡社會的情緒測量儀
    原標題:輿情分析是網絡社會的情緒測量儀   2013年以來,「輿情」這個詞越來越被人們所熟悉。在信息爆炸時代,每當出現一件大事,人們一邊發表自己的觀點,一邊期待網絡輿情深度分析的登臺。   但很多人依然不了解:輿情分析到底是做什麼的?輿情分析只是機械記錄網友的話嗎?答案是否定的。
  • 2019年十大網絡熱點事件
    新媒體時代,網絡輿情與社會輿情產生著強烈的共存共振。現實中的細微之事,通過網絡擴散,很可能在現實中產生巨大的影響。不能小看那些微小的聲音,有了群眾的圍觀,或許會留下時代的印記,形成時代的迴響。   2019年網絡上有哪些熱點事件呢?且看一一揭曉。
  • 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成為招聘網絡輿情分析師的主要考題
    新華網北京7月31日電(孫曉禮、湯曉琛、劉文婷) 日前,新華網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網絡輿情分析師的工作剛剛結束。據記者了解,對突發事件的分析研判與應急處置已成為本次招聘網絡輿情分析師的主要考題。「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網絡輿情分析師,除了掌握基本的輿論學、傳播學等理論知識以外,還應具備很強的新聞敏感、分析研判和危機管理思維。
  • 西安六十六中學「殺師案」輿情觀察
    輿情觀察1、盤點「殺師案」讓人寒心統計這些年的「殺師案」,是一串血淋淋的數字:2015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省邵陽市邵東縣發生一起「未成年人殺死女教師」惡性事件。3人均未成年,最小的11歲,最大的也不過13歲。
  • 高校熱點事件中的涉法輿情風險及應對建議
    編者按:近年來,高校輿情頻頻引發輿論聚焦,部分事件還發酵成為為全社會廣泛關注的公共輿情。一些熱點輿情事件包含涉法話題,往往需要政法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介入處置,而政法機關一旦應對失當,很可能誘發負面輿情,折損自身權威。
  • 曹樹金: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反映社情民意的網絡輿情,在現實世界與網絡世界中相互交織,會正面或負面作用於現實世界,而且來回之間,輿情與現實的關係可能發生複雜的變化,及時發現、分析、管理、利用網絡輿情,對社會管理具有重要作用[2]。這是由於網際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信息傳播方式,尤其是網絡把關人格局發生了徹底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事件經過網絡傳播的放大效應發展成為網絡突發輿情事件。紮根於國情和社情民意,網絡輿情引來了學者們關注度的不斷升溫。同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各省或各類基金對網絡輿情研究投入的持續增加,讓網絡輿情研究成為近年來的一個新興熱點領域。
  • 曾長秋:突發事件下網絡輿情引導與謠言治理
    另外,2020年1月31日晚,某微信公眾號推送消息,稱「經過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和武漢病毒所聯合研究,發現中成藥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狀病毒」,這則「權威性」十足的消息,不僅使雙黃連口服液大幅漲價,而且一夜被搶空。(2)重大突發事件使網絡輿情治理更加嚴峻。隨著網絡日益普及,網民數量飛速增長,網絡逐漸成為一個展現情緒、表達民意的公共平臺。
  • 2017年度十大控煙法律事件出爐 電梯勸煙猝死案等熱點事件入選
    新京報快訊(記者王卡拉)5月17日,2017年度十大控煙法律事件出爐,電梯勸煙猝死案、女大學生因火車二手菸狀告哈爾濱鐵路局案、萬寶路違規發布菸草廣告被罰百萬等熱點事件入選。在無煙訴訟事件中,鄭州醫生電梯內勸阻老人吸菸被訴案獲得票數最多。2017年5月,鄭州醫生楊某因在電梯內勸阻老人吸菸,遭到老人極大反感,兩人發生爭執後老人突發心臟病離世。一審判決認定楊某勸煙行為與老人死亡之間無必然因果關係,無過錯,但根據公平原則,楊某向老人家屬賠償1.5萬元。二審判決卻撤銷了一審判決,駁回了老人家屬的訴訟請求。
  • 網絡輿情領域意識形態建設的思考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網際網路空間的映射,是社會輿情的直接反映。當前,網絡輿情已然成為影響社會持續有序發展、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勢利導,提高新形勢下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時準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是公安機關和社會各部門所面臨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