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是慈悲之心的基礎

2020-08-28 黃振解讀國學文化

劍橋大學有位老教授,在又一批學生面臨畢業的時候,他自稱患眼疾失明了,敬仰他的同學紛紛前去看望他,教授問:「你是誰,畢業後你想做什麼,小時候的夢想是什麼,未來想做什麼?」誰知在畢業前,老教授的眼睛好了,老教授說:「在我即將雙目失明的時候,我意志消沉,同學看望給了我很多的力量,我精心準備了一份禮物,就是我們談話的錄音。今後當你們在人生旅途中失意、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希望你們能夠聽聽錄音。」因為當時有很多學生在看望教授的時候說,教授您放心,我一定給您爭氣,我一定怎樣。但是人隨著時間、世界和社會的變化,慢慢會失去自己真正的勇氣與信念。

學佛人也是這樣,開始的時候,「觀世音菩薩,我一定好好修,我要一世修成,我要到天上去!」沒幾天,還沒上天,經文已經不念了。學佛一段時間後,在失去對學佛的信心的時候,要常常回憶自己的初始心——我開始的時候是怎樣學佛的?因為傷到自己了,覺得人間一切無常不可得,覺得自己失去了太多,才遁入空門,才懂得學佛的真諦,才知道要捨去人間進入佛道。常常回憶當時的願力是什麼,就是你的初始心,你真正學佛的目的是什麼,也是你的初始心。

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永遠要回憶別人給你帶來的喜悅與恩典,擁有感恩心是慈悲心的基礎,所有的人都要存感恩心,今天誰給你準備了膳食、椅子,誰將你們引入佛門?要感恩,這就是慈悲心的基礎。我們怎麼會識字的?是老師。我們怎麼會長大的?是父母。孝敬父母,尊重老師,尊重所有的佛友,尊重所有的有情眾生,戒殺生,在人間才能慢慢去除自己心中的汙垢。不恨別人就是解脫自己,恨別人是最大的損失與最吃虧的生意,恨別人不能讓別人有任何損失,反而傷害自己,去除恨心才能擁有善心。

相關焦點

  • 佛之心:慈悲心、菩提心,心心相印
    佛說:慈悲心是對事對物的不忍之心。身處逆境,不抱怨命運的坎坷,不自怨自艾;身處順境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善待此生中遇見的一切人事物,因為慈悲心會成就一切!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 有了慈悲之心,心就會寧靜、人就會寬容!
    請輸入圖片描述 01 人有了慈悲之心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寧靜,寧靜之心能讓我們的身體遠離喜、怒、憂、思、悲、恐、驚。善心猶如春雨,默默地滋潤身體,它能讓氣變得柔順,讓血變得通暢。 人有了慈悲之心,也就懂得了感恩。人生如寄,我們的生命是借來的,遲早要還回去。感恩是人的本性。我們感謝天地,感謝父母,是他們給了我們生命,並使生命得以維持。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在四無量(慈悲喜舍)心中又被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前面的大中小是根據境界之不同而劃分,後面的四無量則是因所發的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而生成。諸此種種大同小異之處,佛經中在所多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但究其實,則大體上不出慈悲的本義。
  •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容。人一寬容,氣就不會鬱滯;氣不鬱滯,血就通暢,所以,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寬恕是一味良藥,你在寬恕別人的同時,也就敝開了自己的心靈,此時,憤怒、怨恨和恐懼就會悄悄溜走,你的內心沒有了鬱滯,氣血也就通暢了。
  • 佛說:慈悲心是對事與物的不忍之心
    佛說:慈悲心是對事與物的不忍之心。當身處逆境,不抱怨命運的坎坷,不自怨自艾;當身處逆境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慈悲心能成就一切,慈悲心善待你命運中出現的一切事情,一切人!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 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 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 (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這一種,故亦稱小悲。 (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
  • 一點慈悲心
    慈悲之心,是心中的憐憫,仁愛,是對人世間的大慈善。地藏菩薩雖然功德與佛齊等,卻不現佛身,始終以菩薩身度脫罪苦眾生,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慈悲。故《楞伽經》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這就是杜甫對天下百姓的仁愛,是他的慈悲之心,所以他才能使千古唯一的「詩聖」。
  • 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世上很多事,當你心大了,事就小;當你心小了,事就大;當你心沒了,事就消。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學會修心,修的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眼裡有星辰,身邊有清風,心中有暖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腳下的路就是一條通坦的人生之路。
  • 稻盛和夫:知足之心,感恩之心,率真之心
    01、知足之心稻盛和夫認為,知足之心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一個簡單的生態系統裡面,食草動物吃植物,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糞便和屍體又變成肥料滋養植物。這是不對的,我們人類也應該從自然界學習&34;,學習&34;,不然等到有一天我們的貪婪之心就會威脅到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就追悔莫及了!02、感恩之心有了知足之心,還要有感恩之心。這與稻盛和夫在幼年時代的&34;的體驗密切相關。
  • 長存感恩之心
    長存感恩之心,我們就能獲得幸福。要對祖先、父母、老師和朋友等於我們有恩之人心懷感激,對天地、樹木、野草、動物、土壤、沙石等宇宙萬物也概須如此。望著陽光和叢林,我們感恩。俯視盤中的美食,我們感恩。有了感恩之心,生活中的吉祥幸福也就更多。
  • 常懷感恩之心
    春蠶方可以感恩回饋之心傾儘自己所有,蠟炬更以付出生命來奉獻自己的一生。鄒鳥亦知反哺,更何況我們這些受父母養育,受教師教化的人呢?    常懷感恩情,常有悲天憫人心,人生的路上就會更加的多彩和坦蕩。嬌豔的花朵謝幕後留下的是豐碩的果實;大雁划過長空時留下的是一陣歌聲;白雲羽化成露後滋養的萬物;世間萬物都因心存感恩而更加美好。
  • 感恩經典著作,掀動你最柔軟的心絲,常懷感恩之心,擁抱美好生活
    感恩,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感恩自古以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文化格外看重感恩,施恩、報恩,是中國歷來推崇的普世價值觀念。人生在世因為懂得感恩,所以不再抱怨生活艱辛,因為懂得感恩,所以不去計較過多的利益得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知恩圖報,善莫大焉」、「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父恩比天高,母恩比海深」等感恩詩詞一直被廣為流傳。
  • 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慈悲心?
    拔除一切眾生的痛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祈請上師加持我能一切如願這就是慈悲之心佛法裡講的慈悲之心是指對無量眾生慈無量心>所有的眾生都是慈悲心的對鏡心中沒有所謂分明的愛恨情仇一切的眾生都是平等的只有在這樣的狀態下才能發出真正的慈悲之心但是很多人的慈悲心有分別
  • 長存感恩之心 讓一生幸福美滿
    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生活的人一定是個幸福的人。感恩是幸福的源泉,也是快樂的必要條件。我們對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能心存感激之情,更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能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感恩是成功的基礎,人應當持之以恆地懷有這種感情,無論你回到了這樣的生活,你都要心存感激。很多人生活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缺少感激之情,當他獲得生活的饋贈之後,他沒有感覺,而是認為一切都理所當然,這樣他便漸漸失去了別人對他親近的支持,丟失了接近美好生活的機會。
  • 「感恩之心」的奇幻旅程!
    惡龍使用黑魔法封印了小夥伴們的「感恩之心」,這讓原本充滿祥和與快樂的「無憂大陸」陷入了混亂與動蕩。「感恩之心」將會開啟怎樣一段奇幻旅程呢?魔龍在猖狂的獰笑著:「還有誰???哈哈哈……一群烏合之眾!就這麼點實力麼?我要在感恩節當天毀掉你們引以為傲的聖物——感恩之心。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你用這種慈悲心來待人,別人縱有不是,你也以一種同情心、憐憫心去包容他,幫助他走出困境。這便是慈悲。《光榮經》云:「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從世間人的角度說,慈悲是一種愛,從佛教來說慈悲是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之心與行動。 慈心,就是希望所有眾生都能獲得安樂和安樂的因,悲心就是願所有眾生都能遠離痛苦和造成痛苦的因。
  • 聊聊慈悲心的重要性
    此為極樂世界九品生之上品上生之描述。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古語有云:「不受戒者,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噫,可思矣。我們守持佛門戒律目的之一,除了保護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慈悲之心。有了慈悲之心,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收集我們的福德資糧。然收集福德資糧,依然是以持戒為基礎,所以才有這句「具諸戒行」。
  • 心存感恩,處處是福!
    感恩,幸福的開始幸福,從感恩開始。感恩之心是我們為人的根本,心存感恩,諸事順利。學會感恩,是人生的必修課,懂得感恩,才容易獲得大家的信任,獲得大家的認可,懂得感恩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得道者多助,只有大家認可的人,知恩感恩的人,大家才會伸出援助之手幫你度過難關。每個懂得感恩的人,心懷慈悲的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和幫助得到別人的肯定,從而不被辜負。知恩感恩的人,才氣和運氣都會伴隨左右。人的一生中的每一個伯樂,幫助你的每一個貴人都是上天的恩賜。
  • 美文|常懷感恩之心
    成功時,感恩的理由固然能找到許多;失敗時,不感恩的藉口卻只需一個。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感恩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情緒體驗,滿懷感恩之心的人,有一顆美好的心靈。當你能夠靜下心來,用心去感悟、了解周邊的世界,你就會很容易地發現,需要人們來感恩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慚愧是組合詞,「慚」是覺得自己德行不夠,常懷慚念而生善;「愧」是怕自己作惡受人譏評,常生愧心而止惡,就是有了羞恥心。慚愧心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的呢?我們為什麼會有慚愧心?是因為我們的佛性起了作用,意識到自己做了有悖常理的事情!慚愧心的基礎有兩個方面。
  • 慈悲心如何打開,高僧告訴你十三個方便之法,真實不虛!
    學佛之人,皆知「慈悲心」的重要。但如何打開慈悲心,培養慈悲心呢?這亦是需要方式和方法,如放生、布施、行善、等等皆能培植慈悲心,也能打開慈悲心。慈悲心如何打開,高僧告訴你十三個方便之法,真實不虛!一、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