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塵埃未定,身為高三歷史教師,就結合近五年高考試題,做了綜合對比,我們一致認為要在必備知識上突破,才有可能高效複習,提升成績。
高考評價體系確立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拔、導向教學」核心立場,回答了「為什麼考」的問題。通過明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層考查目標,回答了高考「考什麼」的問題;「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四個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怎麼考」的問題。高考評價體系中的「四層」即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核心價值。四個圈層環環相扣、層層疊加。同時必備知識是在一體的框架內,通過「四翼」方式分層考出來。必備知識應該是生發關鍵能力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科素養和核心價值的基礎。必備知識的掌握應該通過四翼的體系方式展示出來。根據我們昭通的學生實際情況,抓好必備知識掌握是重中之重,萬丈高樓平地起,所以個人認為,在必備知識教學突破,是高三歷史教學的第一要務。
「必備知識」強調考查學生長期學習的知識儲備中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是學生今後進入大學學習以及終身學習所必須掌握的。高考是選拔性考試,但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的基礎題。這些題目考查的是基礎性、通用性知識。這些知識絕大部分在教材上有明確體現。指導學生,對照考綱,把每個考點涉及的基礎性、通用性知識記熟、掌握。把與考點密切關聯的的例題、練習題要都能熟練解答。
首先,我認為要更新我們的觀念,用正確思想指導我們教學。現實中很多教師根本不在意四層四翼,更不了解之間的關係,教學無序進行,無針對性。我們知道,在正確的指導思想指引下,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們(包括學生)必須擯棄背書就能得高分的觀念,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就是讓孩子背筆記,背重點知識點,最常見的就是弄個列印的知識點,讓學生背誦,忽視課本。結果很多孩子背誦很熟練,卻拿不到理想的成績;第三,重視閱讀能力培養,重視理解,鼓勵總結,重視課本,引導學生自己建立知識框架,能夠發現隱性知識點,獨立思考,敢於質疑;第四,拋棄教學進度觀念,一定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夯實基礎,寧可慢一點,也要好一點,跟學生解釋清楚,實實在在的把基礎知識學紮實;第五,把必要的考試素養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去;第六,敢於創新教學方式。
具體工作中個人認為,首先打破現行教材模式,大膽創新。現在的教材採用的都是專題內容,模塊式的敘事方式,這在客觀上對學生的複習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如果處理不當,易造成同學的知識體系支離破碎,甚至連歷史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都易造成混淆。另外現實教學工作中,初中高中教學銜接不完善。高一二年級與高三銜接不科學,會考和高考差異化要求,初高中教材內容匹配不完整等等,到高三時期,所有問題暴露出來,
按照我們的常規慣例,高三歷史教學,遵循高考大綱,使用通史體系進行,建立起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最好是按照通史體例,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建立起規範的學科知識結構,這是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基礎。這種做法的優點就是減輕學生複習的負擔,但是缺點就會導致學生對教材的熟悉程度下降。如果考試時有教材原文出現就會導致丟分現象嚴重。可見,熟悉教材是歷史複習不能忽略的一環。另外,在高考越來越注重能力考察的今天,如果學生一味機械地背知識點而不注意閱讀教材、鑽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培養,會導致對必考知識的理解缺失。因此,我們(全體師生)必須拋棄那種認為歷史學科只要下勁背一陣子就能得高分的陳腐觀念,要下功夫閱讀教材。那麼,如何閱讀教材呢?1、閱讀教材時要注意獲取教材的信息。歷史高考範圍有五本教材一千多頁課文,只有靠對教材的理解才能予以掌握,而要理解就得讀懂教材。怎樣才能讀懂教材呢?在複習中,建議化整為零,各個擊破。每讀一段課文後要暫停一下,思考這段課文包含有哪些信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做到了這些,知識點也就銘記在心.既培養了學生的材料解讀能力又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感知高考的命題方向。一節課文,一章課文一冊課文都如是做,如此,五本教材知識也就掌握了;或者先結合老師的講課提綱,自己概況歸納知識框架,然後把前後知識聯繫起來。有篇文章介紹說我憑什麼上北大,課本至少讀六遍。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教材,熟悉教材大有裨益。2、閱讀教材時要挖掘教材的隱性知識和空白知識點。所謂隱性知識是指在課本文字和材料中沒有直接表述出來,而實際上又隱蔽在其中的那些知識內容和知識聯繫。複習中如果真正理解掌握了這些隱性知識,那麼學科能力就一定會提高。挖掘教材中隱性知識可從兩方面入手。第一,論從史出,透析理論原理。在複習中,以歷史知識為依據,通過對基本史實進行歷史理性分析,闡釋出隱含其中的基本理論觀點。例如,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後,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和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得到地方勢力強大的認知;再比如,西漢開國諸臣授官將相的,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第二,對比分析,揭示共性和規律。許多歷史現象存在著不同點和共同點。複習過程中,運用對比的方法加以分析綜合,揭示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徵和共性規律。例如,通過對比分析英、美、法三國的發展歷程有關史實,得出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經濟上工業化;思想上新思想取代傳統思想等等;這樣既可找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又能揭示世界近代化的含義和共性特徵和規律。
其次、基礎知識點的總結整合。比如,我們掌握分封制,從分封制的含義、目的、內容、後世演變、影響等角度總結整合;比如近代西方各國如何處理土地問題的,英國的圈地運動;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美國的宅地法;俄國的亞歷山大改革等等,歸納出不同處理方式,對工業化產生不同影響;再比如日本帝國主義旅順大屠殺和南京大屠殺;這樣既加深了對基礎知識點的記憶,也形成了相對的小知識框架。
同時,適量訓練,提高解題能力,形成學科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掌握一定的做題技巧。在複習完每一節後,應精選一些和教材緊密關聯而又思維含量高,具有啟發性和典型性的練習題,最好是近幾年的高考試題真題,進行適量訓練,在複習、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和提高解答各類題型的方法和能力。訓練是對學習效果的檢測,也是對基礎知識的拓寬和延伸,也是對基礎知識的查漏補缺,通過練習,帶著問題去思考去回歸教材,加深理解。要主動探索進行學習方法和答題方法,在讀書和思考中聯繫實際,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如果有可能的話, 要重視對《考試說明》上所提供的題例和樣卷、重視近兩年高考文綜試題的研究,從中體會高考怎麼考(出題思路),從其參考答案中體會怎麼答(解題思路、答案組織、文字表述等)。研究高考試題(典型的、適量的)是探索正確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個人建議先在選擇題上突破,每天十幾道選擇題,反覆玩味,必定突破。得選擇題者高考必勝。
如果有條件的話,也可以選一些綜合練習題有針對性地訓練,對題目中各種信息(文字、圖片、表格、地圖等)的判讀和分析,訓練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有針對性的解題。同時注重培養審題、解題、答題思路和方法。通過有效閱讀,抓住關鍵詞、定時空範圍,然後確定解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組織答案時還要注意規範答題。嘗試規範歷史語言,嘗試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堅持史論結合。
另外,在試卷分析時要結合教材,抓住主幹歷史知識,理清線索,對基礎知識進行重組,提升理性認識,構建較完整的歷史知識網絡。試題分析時不僅要知其然(即答案的正確與否)、知其所以然(即該答案正確的原因是什麼),還要知其所以不然(該題之所以錯的原因),最後還要把每個選項對應到教材中相應的知識點,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根據選項內容重新組題,以達到做一道選擇題要得到多道題所能反映出來的信息量。做到基礎知識的再現。就主觀性試題來說,在書寫答案時要注意習慣養成:⑴看分答題。做題時要根據分值來決定答案要點的多與少,處理敘述的詳與略。⑵卷面形象。卷面總體上要給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具體細節在此忽略。
總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注意在增強綜合素質方面下功夫。在今年主觀題41題和42題特別凸顯了以上我們論述的觀點。研究過去試題不是要走老路,更不要有投機取巧心理,而是明確高考對學生的考核要求,來更好面對我們教學新情況。我們有信心在新的一年的高考中考出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