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原標題: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建功立業新時代
努力做一名中國好醫生
——記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 張志明
「作為一名醫生,最大的愛國就是愛人民,愛患者,在醫療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解決問題。」甘肅省名中醫、甘肅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張志明從醫近30年來,始終不忘初心,將入學時宣讀的醫學生誓言落實到臨床工作的每一個環節,2017年被中央文明辦、國家衛健委評為「中國好醫生」。
1989年,張志明從原甘肅中醫學院畢業,因為成績優異被留校工作。1991年,原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立,張志明成為醫院第一批臨床醫生。
「敬佑生命、救死扶傷、堅忍不拔、奮發有為,做一個能解決病人問題的好醫生。」走上新的崗位,張志明為自己定下新的目標。
勤於學習,善於總結,短短幾年時間,張志明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在臨床一線嶄露頭角,1995年,被任命為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在急診科,張志明每天都要面對急危重症患者。他意識到,完全依靠中醫藥救治患者不科學,也不現實,必須中西醫結合,才能準確研判病情,對症下藥。
為此,中醫科班出身的張志明,開始主動學習西醫相關知識,了解現代急診醫學的發展動態,掌握現代醫學先進的治療方法與手段,探索把中醫實用技術運用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搶救中。如搶救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症病人,除了應用心肺復甦常規西醫搶救方法外,配合針刺及中藥回陽、按摩促進血液循環等中醫療法,促使患者更快復甦;對呼吸衰竭、哮喘、肺心病等呼吸系統急症患者,除採取西醫急診處理措施外,配合中醫針灸及中藥湯劑內服、中藥霧化、燻蒸等療法,起效更快,效果更好;一些腸梗阻、胰腺炎等消化系統急症患者,採用中藥湯劑口服、灌腸、針灸,配合西醫常規治療,可有效控制病情,有的可以免除手術痛苦;急診科最常見的食物、藥物及毒物中毒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輔以中藥灌洗、口服導瀉,可減輕毒性反應、縮短病程、預防後遺症。
2014年春節期間,東鄉縣一青年放鞭炮時不慎炸傷右手,由於當時傷口處理不當,幾天後引發破傷風,病人全身抽搐,高燒不退,轉入省內一家三甲醫院搶救。在治療過程中,西醫的各種手段都用上了,但仍持續高燒,體溫始終降不下來,頸項強直,抽搐不止,呼吸困難,病情危急。情急之下,這家醫院邀請張志明前去會診。
張志明以中醫辨證分析,患者病情可歸為高熱驚厥。於是,他將兩粒安宮牛黃丸研碎煎煮,又配以中藥熬成湯劑。患者灌服二小時後便開始腹瀉,體溫也隨之降了下來,病情很快緩解,一周後便痊癒出院。
張志明帶領團隊探索運用中醫藥參與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做法得到了省衛生計生委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抗擊非典、甲流的戰役中,在青海玉樹地震傷員、舟曲泥石流傷員的救治中,張志明屢屢受命,與其他專家並肩戰鬥在臨床一線,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
張志明在重症急救醫學領域的努力也得到業內同仁的認可,被甘肅省人民醫院聘為重症監護室特聘專家。張志明在臨床實踐中對腫瘤患者辨證使用中藥,起到了減毒增效的目的,他主持研發的「益髓升白膠囊」有效保護與提升了腫瘤患者化療後的白細胞,「運脾通腸膠囊」對患者服用癌痛止痛藥物後大便不通有著良好的療效,他所在的腫瘤科被確定為甘肅省中西醫結合腫瘤臨床中心。
西醫精準的檢查診斷手段,可以幫助醫生少走彎路,及早開展針對性治療;中醫整體施治的理念,可以讓患者最大限度受益,避免不必要的傷害。在近30年的臨床實踐中,張志明始終以病人為中心,堅持中西醫結合,探索出一系列治療急危重症和疑難雜症的獨特方法,慕名前來就診的患者越來越多。
每次門診接診人數至少在100人以上,早上8時走進診室,看完所有的病人,要到下午2時以後才能下班。近10年來,這已經成了張志明的工作常態。為了避免上廁所耽誤病人就診時間,每次門診,張志明常常連水都不敢喝。但即便如此,掛不上號仍是患者抱怨最多的問題。
為此,有朋友問張志明:「你在用自己的健康換取別人的健康,這樣值嗎?」張志明說,病人的信賴和好評是醫者最大的榮耀,他值得付出所有,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