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偏遠窮苦的村莊裡,一個已經退役的摔跤手帕尕決心將自己的金牌夢想寄托在兒子身上。在接連迎來四個女兒後,他心灰意冷。孩子逐漸長大,在一次與同伴的爭鬥中,大女兒、二女兒輕易打倒了嘲笑他們的同齡男生,顯露出驚人的摔跤天賦。帕尕決定,不顧世俗偏見,讓女兒來繼承他的摔跤夢想。
這就是影片《摔跤吧,爸爸》。全片將近三小時,情節絲絲入扣、觸動人心,票房也如入了夏的氣溫一般直直飆升。電影中描繪的矛盾衝突,無解的灰色地帶所引發的觀眾對於現實的思考,掌聲之中也有質疑,讓這部電影更加耐人尋味。
自主與父權
電影引起最大的爭議,就在于吉塔、巴比塔兩位女兒是否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的分歧。苦練成為摔跤手、拿到金牌究竟是女兒自己真正的夢想,還是父親在幼年便強加在她們身上的枷鎖?
在反對者看來,這條艱難的道路並非女兒自主選擇。父親強迫女兒犧牲童年苦練競技體育、削去長發挑戰傳統觀念,以完成自己未竟的夢想。之所以勵志,只是因為父親的夢想是為國爭光,以及挑戰印度傳統的對女性命運的觀念:早早嫁人,與家務活為伍。
這給帕尕的專制找到了一個偉光正的旗號。帕尕狠心剪掉女兒們最寶貝的一頭秀髮,隨之剪掉的,還有她們輕鬆愉快的童年,和普通順利的人生路。而吉塔和巴比塔是否熱愛摔跤,影片中始終沒有交代清楚。對於孩子來說,在印度這樣的父權社會,她們只能聽從如天的父命。
更多的聲音依舊是表示支持的。在影片中,帕尕在給兩位女兒開始魔鬼訓練之前,也與她們的母親進行過約定:一年後如果她們不願意繼續,他不會強人所難。更明顯的提示則是在吉塔與巴比塔偷偷參加好友的婚禮時,導演借十四歲的新娘之口,道出了父親野蠻專制背後的原因。
我羨慕你們有這樣的父親,他是在為你們著想,讓你們以後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像我一樣,要嫁給一個素未謀面的男人,好減輕家裡的負擔。
這晚之後,吉塔與巴比塔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摔跤練習,可以看出,繼續進行摔跤事業已經從父親的一廂情願,轉變為了父女三人共同的願望。
理想與現實
當我們討論片中的女兒是否真正自主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時,不妨來看看,如果沒有父親的幹涉,她們又是否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
影片背景,是與中國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有美食,有文化,興起的軟體產業又給這個國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一位受過高等教育、對本國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律師這樣形容印度女性:一個女人在男人的眼裡來說就是『性』。
我們擁有最好的文化。在我們的文化裡,是沒有女人的位置的。
在導演阿米爾汗的刪減片段中,母親曾對帕尕發出質疑,認為女兒如此不走尋常路,將來會被男人嫌棄,無法出嫁(由此也可見傳統思想對女人思想毒害至深:一個女人一生的最高榮譽竟僅是能夠出嫁!)而帕尕的回應是這樣的:我會培養出非常偉大的女兒。他們沒有資格來挑,而是我的女兒來挑他們。
」事實也的確如此。當吉塔與巴比塔最開始練習摔跤時,遭盡村民的奚落嘲諷;而當她們開始斬獲頭銜、逐漸出名時,村民們則把她們視為英雄與榜樣。
在爭奪世界冠軍的決賽前,父親對女兒說了這樣一段話:明天的比賽非常重要。因為明天,你的對手不是Angelina。你是在跟所有歧視女性的人戰鬥!反抗那些歧視女性的人,反抗只能做家務事,反抗從小就開始訂婚。
在印度這樣一個「不給女人留位置」的國度,父親的堅持、執著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能為女兒做的全部。父親的夢想,並非僅是獎牌夢、冠軍夢,更是國家復興、女性獲得平等地位的夢想。
當然,這也不能否認父親奪去女兒們童年的事實。小時候的吉塔與巴比塔僅是打贏了一場架,便被父親視作「摔跤天賦」,適合培養發展,確實過於理所當然。在父親的影響下,女兒們「要麼摔跤、要麼嫁人」的觀念,也有其局限性。女性平等,並非只有摔跤一條路走。
遠方與眼前
這部電影成功之處就在於,它真實地描繪出了生活。生活中的那些兩難的充滿爭議的時刻,會有陰差陽錯,會有不盡如人意,正是這份真實的張力,使很多人開始反思我們身邊的這些問題。長年以來,印度與中國在女性主義方面一直落後。當印度交出《摔跤吧,爸爸》的答卷,引起世界熱烈反響時,「女性能頂半邊天」的中國又是怎樣的回答?
我們把視線投向現實,看一看今天的中國,我們對女性就真的毫無成見嗎?這個社會對女性的期望與設定,可能仍停留在結婚生子、勞務持家的「透明天花板」上。這「天花板」不僅存在於社會價值觀中,甚至留在很多女性的心裡。
所以,當我們在為《摔跤吧,爸爸》的女主角的成功熱烈歡呼時,當我們在為遠方印度女性的悲哀處境而嘆息、同情時,回看眼前,我們對於自己身處的社會也要能以相同冷靜的態度去評估今日中國女性地位。印度已經在進步,逐漸做出改變,中國社會也不能繼續一葉障目。只有打破內心的枷鎖與天花板,我們才能真正看到女性在國家、社會乃至世界所散發出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