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莊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東南,地處崑山、吳江、上海三地交界處,距崑山市區約40公裡,距蘇州市區約43公裡,距上海市區約75公裡,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這裡四面環水,使得古鎮因河而成,各路水道形成了「井」字形嵌入古鎮中,讓周莊形成了依水成街、以街為市的特色格局。
古鎮內建築主要以江南民居為主,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多為明清和民國明期的建築。在周莊的水巷之上,完好保存著14座建於元、明、清各代的古石橋,古橋、水巷、古宅,是真實意義上的「小橋流水人家」。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周莊必遊的八個景點吧。
一、雙橋
雙橋位於周莊古鎮中心,是永安橋與世德橋的合稱,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因兩橋呈直角相連,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方一圓,形似一枚中國古代的鑰匙,也稱為鑰匙橋。雙橋最能體現古鎮的神韻,八十年代初,旅美畫家陳逸飛先生以「雙橋」為題材所作的油畫《故鄉的回憶》,經由美國石油大王哈默收藏並贈送給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先生,並被聯合國選為首日封,從此雙橋便成為了江南水鄉歷史文化的載體和美的象徵,周莊也作為江南水鄉的代表走向世界。
世德橋是一座石拱橋,橫跨南北市河;永安橋是一座石樑橋,平架在銀子浜口。清澈的銀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鎮區東北交匯成十字,河上的石橋聯袂築,顯得十分别致。世德橋在河面的倒影與橋洞本身構成一個標準的圓,造型優美,是攝影愛好者和美院學生攝影、寫生的對象。雙橋地位不言而喻,是周莊旅遊的核心,也是古鎮水網交錯的要口。具有獨特的江南水鄉風情,絕對是必去之地。不過節假日時,雙橋這往往是古鎮最擁擠的地方,每一個遊客都想和這個古鎮地標合影。
二、沈廳
沈廳原名敬業堂,清末改為松茂堂,位於周莊古鎮南市街上,地處富安橋東南側,由沈萬三後裔沈本仁於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作為沈萬三後裔的居所。沈廳建築群坐東朝西,為七進五門樓,佔地兩千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一百多間,分布在一百米長的中軸線兩旁,古色古香,建築布局具有大戶人家的派頭。沈萬三是明代江南首富,資助了朱元璋修建明城牆,後來被朱元璋流放。沈廳是周莊的必遊景點,遊客到此主要是為了探尋巨富沈萬三的往事。
沈廳以松茂堂居中,雕樑飛簷,裝飾精美。前有石牆門,河埠頭可停船,是水鄉的一大特色,後面是大堂樓,小堂樓,供生活起居。另有一個走馬樓,將前後廂房串聯起來,方便各建築之間行走。磚雕門樓、正廳、聚寶盆、銅壁畫是沈廳的幾個看點。在第三進和第四進之間的門樓是沈廳五個門樓中最精細的一個,門樓上有漂亮的磚雕,中間刻著「積厚流光」字樣。正廳松茂堂寬敞氣派,抬頭可以看到舊時的暗窗。第六進小堂樓裡有沈萬三的塑像,他的面前有金光閃閃的聚寶盆,據說聚寶盆可以給人帶來財運。在沈廳的備弄兩邊有銅壁畫,介紹了沈萬三傳奇的一生。
三、張廳
張廳位於周莊鎮全福路,地處富安橋東北側,是周莊古鎮為數不多的明代建築之一。張廳原名怡順堂,建於明代,清初轉讓張姓,改為玉燕堂,俗稱張廳。這裡歷經五百多年滄桑,堅實的石柱,細膩精良的雕飾,仍不難看出張廳昔日的風採。大廳軒敞明亮,庭柱下為罕見的木鼓墩,是明代建築的明顯標誌。張廳是官宅,帶有自己的花園,位於張廳的後院,是—個閒靜素潔的小花園,四周圍擁著粉牆黛瓦的民居,「轎從門前進,船自家中過」的布局很有看頭。
張廳的一進是門廳;二進是轎廳,也稱茶廳,供主人接待轎夫、船夫等一般的客人所用,廳中有一塊天然大理石照壁,上面的紋理像一幅山水畫。三進是正廳玉燕堂,用於舉辦婚喪慶典和接待貴賓,廳內擺著明式家具,屋頂正梁角落裡各有兩塊突出的橢圓形雕花板,像古代官帽上的帽翅,這正是官宅特點的反映,所以這個廳也叫紗帽廳。四進大堂樓是女眷生活起居的地方,值得留意的是柱子底下的楠木鼓墩,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歷史依然保存了下來,非常珍貴。第五進是琴棋室,第六進是書房,然後是後花園。
四、沈萬三故居
沈萬三故居又名財神居,位於周莊古鎮東南的歡樂世界內,地處周莊檢票區域外,是根據沈萬三的傳奇經歷而修建的,具有田園風光。故居參照沈萬三經商致富的坎坷歷史,通過銅像、磚雕、漆雕、實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連環畫等手法,還原了沈家生活起居的場景。老宅很大,古香古色,是個讓遊客全面了解傳奇人物沈萬三的博物館。在這裡,以周莊為代表的水鄉旅遊文化和以沈萬三為代表的商業文化有機結合,在欣賞優美自然風光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悠久獨特的人文趣事。
沈萬三故居是一座粉牆黛瓦老屋,老屋兩側是茂密的林木和綠油油的菜田。故居分東西兩落,東落是沈萬三隨父親遷至周莊不久修建的住宅,具有明代末年的風韻;西落則是沈萬三初步發家後建造的。故居共有五個院子,結構緊湊,前後呼應。而從圍牆上留存的14幅精美磚雕,折射出沈萬從三平凡走向顯赫的致富之道。院子門口迎面一枚大金錢,遊人都會從中穿過。大廳中懸匾「白衣天子」,有這幾個字就說明沈萬三發配雲南並不冤枉。轉過大堂,有一個宅內私塾模樣的所在,此謂沈氏經商不忘教育。後園為一大片池塘,欄杆下栓一小舟,也算是個小型的備港了。
五、古戲臺
古戲臺位於周莊古鎮北市街,地處雙橋東北側,是一個以古戲臺和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為主體的古建築群,目前也是一處崑曲基地。周莊所在的崑山是崑曲的發源地,尋常時都可遇上崑曲的表演。崑曲的唱白不容易懂,但曲調極古風。古戲臺、走馬樓式觀演樓、展覽館等建築圍繞著中間的廣場,整個建築群猶如北京的四合院,遊客購買門票進入周莊後,可以在此免費欣賞曲藝表演。沒有演出時,古戲臺也是開放的,遊客可以看看裡面關於傳統曲藝的介紹、展出的戲曲服裝等。
古戲臺是在全功橋畔北柵故地恢復重建的,420隻木雕鳳凰由下至上在臺頂中心盤旋,作螺旋形上收結頂而構成覆盆狀,構成了鳳凰藻井,這是利用共鳴原理築成的「高級音響」,能使這裡的演出更加婉轉動聽。具體演出時間、曲目可以關注一下古戲臺門口的招牌,一般來說周四演錫劇,有《珍珠塔》等曲目,除周四以外的周一到周日演崑曲,有《牡丹亭》、《長生殿》、《竇娥冤》等曲目。遊客可以坐在露天廣場的椅子上看戲,也可以到戲臺對面的茶室,買上茶點,邊吃邊看。
六、周莊南湖
南湖本名漲水盂,又稱張矢魚湖,俗稱南白蕩,位於周莊古鎮南部,這片有近千畝水面的大湖,為周莊帶來豐沛的水源。湖中有望湖樓、湖心亭、九曲橋等景觀。湖濱茂林修竹,環境幽靜,既是一個天然水庫和養魚場,又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景區。東西走向的全福長橋橫跨於南湖上,這是一座現代石拱橋,造型纖長優美,晚上還會亮燈,可以看夜景。無論周莊古鎮的核心景點雙橋附近如何擁擠,走到南湖邊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遊客可以走全福長橋,參觀南湖秋月園,也可以坐遊船遊覽南湖風光。
南湖秋月園是南湖邊的主要景點,分春、夏、秋、冬四個景區。春、夏、秋景區處處是園林景致,其中思鱸堂和季鷹齋,是為紀念張翰而建造的,張翰即是提出「蓴鱸之思」典故的人,劉賓客舍和夢得榭,則是為紀念劉禹錫而建造的。冬景區以全福講寺為中心,全福講寺是典型的園林寺廟,寺廟建築與亭臺樓閣多浮於水上,被譽為「水中佛國」,景色非常漂亮。整個南湖公園就是以全福講寺為中心建造的,望湖樓、湖心亭、九曲橋等建築盤旋環繞其中,還有石舫隔水相對,好一派寧靜雅致的古典園林風光。
七、富安橋
富安橋原名總管橋,位於周莊鎮中市街東端,地處雙橋南部,是周莊古鎮較古老的橋,始建於1355年,重建後成了石拱橋,同時改名為富安橋。富安橋是江南水鄉僅存的立體型橋樓合璧建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氣勢非凡。據民間傳說,沈萬三的弟弟沈萬四曾經出資修葺,他不願重蹈哥哥沈萬三「富可敵國」而被發配充軍、客死異鄉的前轍,所以將橋命名為「富安」,祈求致富及安寧。橋頭四座二層橋樓臨水而立,有趣的是一樓與二樓並不相通,必須通過石橋邊的階梯才可到達二樓。據說在富安橋上走三遍會事業有成。
富安橋是橋樓聯袂結合得最為完美的獨特建築,橋身四角有橋樓,臨波拔起,遙遙相對。石橋東西有級梯,中間為平面,刻有浮雕圖案。橋上有五塊江南一帶罕見的武康石,較長的一塊在橋東以作為行人坐歇的欄杆石,一塊用作橋階,較短的三塊鋪在西橋堍。武康石採自浙江德清縣的山崖間,石面布有細小的蜂窩眼,顏色深赭,不易磨損。幾百年來不知走過了多少腳步仍基本保持原狀,雨雪天也不打滑。現在四側橋樓保存完好,飛簷朱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樓內設茶室、餐館和商店,遊人既可歇息,又可賞景,別有情趣。
八、迷樓
迷樓原名德記酒店,位於周莊鎮西南的貞豐弄,地處貞豐橋畔,建於清光緒年間。這座臨水而建的酒肆,因文人墨客品茗賦「迷樓」詩而得名。20世紀20年代初,南社發起人柳亞子、陳去病、王大覺、費公直等人四次在迷樓痛飲酣歌,乘興賦詩,慷慨吟唱:「貞豐橋畔屋三間,一角迷樓夜未央,酒不醉人人自醉,風景宜人亦迷人。」迷樓現在依然保留著過去的模樣,為木質結構,一樓主要陳列南社社員的照片、書稿,二樓有南社社員的蠟像、生平簡介,透過窗戶可以欣賞外面的風景。
迷樓周圍小橋流水、富於詩情畫意的鬧市之中,賓客設酒臨風。窗外波光橋影,舟楫往來,飛燕呢哺人軒窗,鷺鷀搏魚生妙趣,一橋一樓,相得益彰。據說德記酒店的酒娘阿金和母親貌美如花,為了躲避白色恐怖,南社成員讓老闆娘把酒店名稱改為迷樓,並寫有一些讚美母女容顏的詩句,讓人誤以為是這母女倆吸引了才子集會,後來南社成員的百餘首詩歌被編結為《迷樓集》流傳於世,由此周莊迷樓名聲大振。迷樓並不是很大,樓梯很窄,但是登上樓閣,看窗外重重屋簷,聽嫋嫋歌聲,也是不錯的一種體驗。
對於周莊古鎮必遊的八個景點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