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要論:古絲綢之路與共建一帶一路

2020-12-19 人民網

■研究和總結古絲綢之路上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經驗,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宛如一軸內容豐贍、異彩紛呈的歷史長卷,其歷史特點也多式多樣,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

■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精神,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因而具有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將不斷為自己開闢前進的道路,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

古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自古以來聯繫東方與西方、貫通亞非歐及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通道。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提出後,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非洲、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響應與支持。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研究和總結古絲綢之路上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經驗,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互鑑的歷史特點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宛如一軸內容豐贍、異彩紛呈的歷史長卷,其歷史特點也多式多樣,擇其要者,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古絲綢之路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近及遠、遠近結合的東西方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的開闢和全線貫通並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它先從局部地區的幾個國家之間規模較小、非連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始,逐步擴展為沿線許多國家、地區之間大規模、連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連接亞非歐的古絲綢之路逐漸全線貫通,就像地球上川流不息的大動脈,把古代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橋梁。

古絲綢之路是以經貿為主線,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軍事、外交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全面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大都是從經貿交流開始的,並以此為主線,再由經貿交流推動文化、宗教交流,又由經貿、文化交流推動政治、軍事、外交等交流,各種交流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正因為這樣,從事經貿交流的商人隊伍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交流互鑑的主要力量。而川流於古絲綢之路上的學者、僧人、官員、使者等等,也是交流互鑑的重要角色。他們為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互學互鑑,共同上演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

古絲綢之路是以民間力量為基礎、由政府指導和監管的交流互鑑之路。在古絲綢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商人自發組織的龐大商隊進行長途販運,也常常可以看到他們進入沿線城鎮,或單獨經營,或與當地商人合夥經營。除了民間自發進行交流互鑑這一基礎力量,沿線國家的政府在古絲綢之路的交流互鑑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或者為古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修築道路、設立驛站、建設貿易場館、建立口岸等物質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設置觀察所、巡查站、治安亭等安全保障措施,或者提供制訂交流規則、組織交流力量、設置管理機構以及派遣使者、官員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事務和化解糾紛矛盾等政治指導機制。廣泛的民間交流與政府的指導監管,是支撐古絲綢之路上交流互鑑活動延綿不絕的兩大基石。

古絲綢之路是由大國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協同的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的產物,同時也是以沿線一些大國的引領為重要動力、各種文明相互薈萃交融的產物。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為古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而中國、印度、波斯、巴比倫、埃及、亞述、希臘、羅馬等古代文明的搖籃和大國,在古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中尤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中國歷代統一王朝強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及其影響,促進了整個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尤其是保證了古絲綢之路東段和中段通行的順暢安全。

古絲綢之路是以共同克服包括戰亂破壞在內的各種困難、實現和平交往為主流的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互鑑事業,並不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一派祥和的。歷史上,發生在亞洲、歐洲、非洲大陸和海洋上的各種衝突和戰亂很多,曾給古絲綢之路帶來過這樣那樣的衝擊和破壞。然而,總的來說,這些衝擊和破壞並不能熄滅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大人民彼此交流互鑑的信念。經過沿線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終總能克服戰亂帶來的各種破壞、阻力和困難,重新呈現出交流隊伍絡繹不絕的繁盛景象。綜觀古絲綢之路發展史,追求和維護和平是其底色,和平交往、互學互鑑是其主流。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帶來深刻歷史啟示

「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認真總結、吸取前人的經驗,有益於今人和後人的實踐。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對於我們今天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重要歷史借鑑意義。

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共同奮鬥、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同進步、從而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作出巨大歷史貢獻的偉大之路。世間萬事萬物總是千差萬別的。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都是流動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彼此之間互學互鑑、取長補短,這是不同文明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必由之路。不同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人民正是通過交流互鑑,才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巨大歷史貢獻。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長卷中,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廣為傳頌的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互鑑的歷史佳話。古絲綢之路的發展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

以和為貴,方能萬國鹹寧。「以和為貴」「萬國鹹寧」「協和萬邦」,這些詞語都出自中國秦朝以前的歷史典籍,其含義都是倡導國與國之間要和平相處,萬事和為上。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堅持「以和為貴」、實現「萬國鹹寧」逐漸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以至遠方國家政治邦交的原則。正因為中國歷代堅持實行這樣的原則,所以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遠方國家能夠長期保持親仁善鄰、和平相交的友好關係。而這樣的外部環境,則是中國能夠成為東方文明主要締造者之一的一個重要歷史條件。古絲綢之路的發展充分說明,只有堅持以和為貴,方能萬國鹹寧。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堅持以和為貴,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取長補短,方能不斷進步。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不平衡的,但沒有什麼事物是一成不變的。先進的並不註定永遠先進,落後的也並不註定永遠落後,先進與落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中國有句古話:「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說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一個國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走在了別人的前面,但如果驕傲自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了,從此孤芳自賞,甚至稱王稱霸,拒絕向別人學習,總有一天會成為落伍者;相反,一個國家雖然暫時落在別人後面,但只要虛心學習,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總有一天會從落伍者變為先進者。古絲綢之路交流互鑑的歷史,為這種相互轉化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許多明證。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倡導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互利互惠,方能合作共濟。老子有句名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是說,越是為別人著想,自己收穫就越多;越是懂得給予和奉獻,自己得到的就越多。也就是說,人們之間、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合作共濟、合作共贏。這是總結社會交往經驗得出的正確認識和基本道理。毫無疑義,這種認識和道理也貫通於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區和各種文明之中。否則,古絲綢之路就不可能作為一條互通有無、互學互鑑的大通道而延續數千年。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追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贏,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各國之間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共建一帶一路是超越古絲綢之路的新型國際合作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已順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政府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籤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大批國際合作建設項目陸續啟動;基礎設施聯通網絡初步成型,沿線產業合作形成良好勢頭,各國政策協調不斷加強,各領域的國際交流正在深入。2016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在通過的決議中首次寫入「一帶一路」倡議。

世界上許多政要、學者、媒體和各方有識之士,對共建「一帶一路」給予了熱情讚賞與高度評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國際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提供了新思路,並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遠見卓識,它不僅有利於國家之間實現聯通,而且使各國人民之間民心相通,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並著力解決全球性挑戰,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倡議非常及時而有益。這已經不是中國的倡議,而是今天所有與會者的倡議。捷克總統澤曼認為: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新時期全球最大的構想之一。這一非凡成就的關鍵詞就是「連通」。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於古絲綢之路,不僅可以幫助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實現互聯互通,開闢新的市場,促進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各國加深相互了解,推動建立公平、包容、和平的世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路徑,它是一個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切實可行的倡議。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認為:中國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是在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條道路。「一帶一路」建設對西方來說不是威脅,而是真正的合作機會,這就是中國說的「雙贏」。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個方向,其最大的不同尋常之處是讓各國和各國人民都獲益,而不是只惠及少部分人群。非洲國家已經在中國支持下發展基礎設施並從中獲益,這比照搬西方的民主體制更行之有效。這些中肯的話語充分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在國際社會廣泛地形成重要共識。

「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在國際社會形成重要共識,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體現出新的全球治理觀。貫穿「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這也是全球治理應該遵循的新的治理觀,它明確回答和解決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設怎麼建、誰來建、為誰建的重要問題。共商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尊重各方願望、關切各方利益,相互多商量,集思而廣益,多謀而共斷,共商而後定。共建意味著合作建設的各方對於共同建設和發展的項目切實做到同心協力、同舟共濟,不僅要共享發展機遇,還要共同應對挑戰並共同克服困難、化解矛盾、承擔風險。共享意味著合作建設項目所形成的利益和成果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由合作各方共同分享,絕不能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最終達到共贏,這是共建「一帶一路」同以往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合作的最大不同之處,也是其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重要原因。

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人民要求維護持久和平、踐行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這是難以遏制的時代發展潮流。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精神,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因而具有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將不斷為自己開闢前進的道路,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

(作者為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24日 10 版)

相關焦點

  • 中意籤署「一帶一路」備忘錄:古絲綢之路的終點,你好!
    當地時間3月2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羅馬同義大利總理孔特共同見證籤署和交換中意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諒解備忘錄。  在「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裡,義大利是新朋,更是故友:曾經,古絲綢之路上,我是起點,你是終點。如今,在「一帶一路」的歷史坐標上,我們絲路之緣再續。
  •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及對共建「一帶一路」的啟示
    二、古代絲綢之路對共建「一帶一路」的歷史啟示雖然古代絲綢之路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起有伏,但通過貫穿東西方的陸海通道,最終實現了人類文明史上商品物產大流通、科學技術大傳播、多元文化大交融,這是不爭的事實。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衰史,對於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 習主席縱論「一帶一路」
    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儘早確定今後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穫計劃和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落實,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以點帶線、由線到面,紮實開展經貿合作,紮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幹起來。
  • 習近平歐亞之行體現絲路情懷:做好共建"一帶一路"大文章
    「我們要攜手同心、精誠合作,弘揚絲路精神。」從「一帶一路」倡議的首次提出,習近平主席多次在不同場合暢談弘揚絲路精神,展現中國的「絲路情懷」。參觀過程中,他指出,「今天的參觀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烏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有利於我們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 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
    今日話題:古絲綢之路的概括,淺析對「一帶一路」的啟發在古代有這樣一條「神奇」的商路,它橫跨亞—歐—非大陸,全長七千多公裡,綿延了數萬年。近幾年,我們國家多次提出「一帶一路」計劃,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強調要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這是對古絲綢之路的極大肯定與繼承。然而,為何絲綢之路能多次在會議上提出,受到國家領導的高度重視?它到底有著怎樣的神秘面紗?就讓我們一起來重走絲綢之路,來揭開他的神秘面紗。
  • 共建「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文件發布(全文)
    加快「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促進沿線各國經濟繁榮與區域經濟合作,加強不同文明交流互鑑,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是一項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一帶一路」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積極推進沿線國家發展戰略的相互對接。
  • 關於「一帶一路」建設數字絲綢之路
    共建「一帶一路」成績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項目落地生根,首屆高峰論壇的各項成果順利落實,1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籤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 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闢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共同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
  • 論「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及其特徵
    原標題:論「一帶一路」的發展導向及其特徵   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基本原則的「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為實現世界和平、穩定、繁榮而提供的一項重要公共產品。有別於以規則為導向的其他區域經濟合作機制,「一帶一路」建設以發展為導向,著力破解「發展缺位」這一全球治理難題。
  • 新華社評論員:繪就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工筆畫」——論...
    「一帶一路」的「工筆畫」——論習近平主席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  新華社評論員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在這春意盎然的美好時節,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各界嘉賓相聚北京,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啟大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高峰論壇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系統總結近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豐碩成果,指明共建「一帶一路」沿著高質量發展方向不斷前進的實踐路徑,宣示了新時代中國深化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舉措,為「一帶一路」建設從「大寫意」邁向「工筆畫」注入了強大推動力。
  • 「柬中共建一帶一路富有成效」
    他表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提高了柬埔寨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為柬埔寨創造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2016年6月,柬埔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心在金邊皇家大學成立,佔達利·尼克擔任中心主任。「柬埔寨有句諺語:『花朵需要授粉才能結果,樹木需要澆水才能成長。』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共建『一帶一路』對柬埔寨的重要性。」
  • 張耀軍: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
    1 「要加強黨對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領導」  站在黨和國家大局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強黨對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領導。這一要求具有深刻含義。  共建「一帶一路」是中國面向世界提出的重大倡議,關係到中國更高水平對外開放,作用於中國發展全局。
  • 共建「一帶一路」既要低頭攻堅也要高調發聲
    「青山一道,風雨同擔」,在全球疫情暴發之時,中國及時伸出援手,為危難中的各國人民提供了物質援助,提供了醫療專家、抗疫經驗、醫療物資等方面的援助,為全球戰「疫」送上「糧草」。這些行動正是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最佳體現。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同樣也是中國領導人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創舉。
  • 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一帶一路
    以敦煌為起點,沿著河西走廊,參觀莫高窟、登臨嘉峪關、緬懷西路軍,順著古代絲綢之路,輾轉上千公裡。在對歷史的探尋和思考中,展望著未來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絲綢之路穿越千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沿著這條神奇的道路,張騫義無反顧地踏上西域、霍去病如神兵天降般席捲祁連山。此後,伴隨著清脆的駝鈴聲,商隊絡繹不絕。
  • 「文化探源」追溯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瓷源茶鄉
    這句詩原是寫琵琶女的孤寂哀怨,卻在不經意間向大眾傳遞了一個信息:「要買茶,上浮梁」。浮梁與浮梁茶由此聞名遐邇,走向世界。1745年,浮梁茶就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1915年,浮梁茶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
  • 2018年習近平論「一帶一路」講話全集
    2018年  習近平論「一帶一路」講話全集  要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提供的新機遇,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務實合作,共同促進亞歐大陸繁榮。;將繼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使「一帶一路」惠及更多國家和人民。
  • 中國發布「一帶一路」路線圖(全文)
    今天(28日)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說,在有關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建設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已經制定。據新華社下午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28日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
  • 「文化探源」追溯從古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的瓷源茶香
    這句詩原是寫琵琶女的孤寂哀怨,卻在不經意間向大眾傳遞了一個信息:「要買茶,上浮梁」。浮梁與浮梁茶由此聞名遐邇,走向世界。1745年,浮梁茶就沿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1915年,浮梁茶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從此,浮梁工夫紅茶與斯裡蘭卡的高地茶、印度的大吉嶺茶一起,被列入世界三大高香茶。1953年,史達林先生生日,浮梁紅茶更是被作為國禮贈予史達林。
  • 【直擊】周三大講堂 | 深耕七載 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
    「周三大講堂」,區域開放司統籌協調處處長陳懷海和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政策研究處處長趙坤,分別以「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和「從國際視角看共建『一帶一路』」為題作專題報告。「深耕七載,春華秋實,『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陳懷海表示,共建「一帶一路」帶動全球互聯互通不斷加強,中老鐵路、中泰鐵路、匈塞鐵路等建設持續穩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引領效應持續釋放,經貿合作水平持續提升;共建「一帶一路」支持多元化投資,鼓勵國際產能及第三方市場合作,目前我國已與14個國家建立了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
  •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謀發展的深切願望,為共建「一帶一路」擘畫出新藍圖。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研究員 李瀾濤  習近平主席在出席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周年座談會的講話中指出,以共建「一帶一路」為實踐平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從我國改革開放和長遠發展出發提出來的,也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
  • 習近平的「一帶一路」之喻
    不同的比喻,共同的指向——共商、共建、共享。  中國始終秉持天下大同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  「中國人民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便車』。」「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於人的強買強賣。」  歡迎「搭車」,不打「小算盤」,一諾一否間,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