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總結古絲綢之路上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經驗,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宛如一軸內容豐贍、異彩紛呈的歷史長卷,其歷史特點也多式多樣,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
■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精神,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因而具有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將不斷為自己開闢前進的道路,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
古絲綢之路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是自古以來聯繫東方與西方、貫通亞非歐及拉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主要通道。古絲綢之路綿亙萬裡,延續千年,積澱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2013年秋天,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提出後,得到了「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非洲、歐洲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廣泛響應與支持。當前,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研究和總結古絲綢之路上經濟、政治、文化交往和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經驗,對於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互鑑的歷史特點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宛如一軸內容豐贍、異彩紛呈的歷史長卷,其歷史特點也多式多樣,擇其要者,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古絲綢之路是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由近及遠、遠近結合的東西方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的開闢和全線貫通並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形成與發展過程。它先從局部地區的幾個國家之間規模較小、非連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開始,逐步擴展為沿線許多國家、地區之間大規模、連續性的經濟文化交流。連接亞非歐的古絲綢之路逐漸全線貫通,就像地球上川流不息的大動脈,把古代的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兩河文明、埃及文明、希臘羅馬文明連接起來,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橋梁。
古絲綢之路是以經貿為主線,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軍事、外交等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全面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大都是從經貿交流開始的,並以此為主線,再由經貿交流推動文化、宗教交流,又由經貿、文化交流推動政治、軍事、外交等交流,各種交流相互結合、相輔相成。正因為這樣,從事經貿交流的商人隊伍成為古絲綢之路上交流互鑑的主要力量。而川流於古絲綢之路上的學者、僧人、官員、使者等等,也是交流互鑑的重要角色。他們為推動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互學互鑑,共同上演了許多有聲有色的歷史活劇。
古絲綢之路是以民間力量為基礎、由政府指導和監管的交流互鑑之路。在古絲綢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沿線國家或地區的商人自發組織的龐大商隊進行長途販運,也常常可以看到他們進入沿線城鎮,或單獨經營,或與當地商人合夥經營。除了民間自發進行交流互鑑這一基礎力量,沿線國家的政府在古絲綢之路的交流互鑑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或者為古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修築道路、設立驛站、建設貿易場館、建立口岸等物質便利條件,或者提供設置觀察所、巡查站、治安亭等安全保障措施,或者提供制訂交流規則、組織交流力量、設置管理機構以及派遣使者、官員協調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交流事務和化解糾紛矛盾等政治指導機制。廣泛的民間交流與政府的指導監管,是支撐古絲綢之路上交流互鑑活動延綿不絕的兩大基石。
古絲綢之路是由大國發揮引領和推動作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協同的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積極參與、共同推進的產物,同時也是以沿線一些大國的引領為重要動力、各種文明相互薈萃交融的產物。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都為古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而中國、印度、波斯、巴比倫、埃及、亞述、希臘、羅馬等古代文明的搖籃和大國,在古絲綢之路的形成與發展中尤其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中國歷代統一王朝強大的經濟、政治、文化實力及其影響,促進了整個古絲綢之路的繁榮,尤其是保證了古絲綢之路東段和中段通行的順暢安全。
古絲綢之路是以共同克服包括戰亂破壞在內的各種困難、實現和平交往為主流的交流互鑑之路。古絲綢之路上的交流互鑑事業,並不總是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一派祥和的。歷史上,發生在亞洲、歐洲、非洲大陸和海洋上的各種衝突和戰亂很多,曾給古絲綢之路帶來過這樣那樣的衝擊和破壞。然而,總的來說,這些衝擊和破壞並不能熄滅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廣大人民彼此交流互鑑的信念。經過沿線各國各地區人民的共同努力,最終總能克服戰亂帶來的各種破壞、阻力和困難,重新呈現出交流隊伍絡繹不絕的繁盛景象。綜觀古絲綢之路發展史,追求和維護和平是其底色,和平交往、互學互鑑是其主流。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帶來深刻歷史啟示
「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認真總結、吸取前人的經驗,有益於今人和後人的實踐。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的交流互鑑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對於我們今天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仍然具有重要歷史借鑑意義。
古絲綢之路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共同奮鬥、為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和共同進步、從而為整個人類文明發展作出巨大歷史貢獻的偉大之路。世間萬事萬物總是千差萬別的。任何一種文明,不管它產生於哪個國家、哪個民族的社會土壤,都是流動開放的,這是文明傳播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彼此之間互學互鑑、取長補短,這是不同文明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必由之路。不同文明只有奼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地區的人民正是通過交流互鑑,才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巨大歷史貢獻。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長卷中,留下了許多至今仍廣為傳頌的不同文明和國家、地區之間交流互鑑的歷史佳話。古絲綢之路的發展給我們帶來深刻的歷史啟示。
以和為貴,方能萬國鹹寧。「以和為貴」「萬國鹹寧」「協和萬邦」,這些詞語都出自中國秦朝以前的歷史典籍,其含義都是倡導國與國之間要和平相處,萬事和為上。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堅持「以和為貴」、實現「萬國鹹寧」逐漸成為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以至遠方國家政治邦交的原則。正因為中國歷代堅持實行這樣的原則,所以中國與周邊國家以及遠方國家能夠長期保持親仁善鄰、和平相交的友好關係。而這樣的外部環境,則是中國能夠成為東方文明主要締造者之一的一個重要歷史條件。古絲綢之路的發展充分說明,只有堅持以和為貴,方能萬國鹹寧。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堅持以和為貴,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取長補短,方能不斷進步。世界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總是不平衡的,但沒有什麼事物是一成不變的。先進的並不註定永遠先進,落後的也並不註定永遠落後,先進與落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中國有句古話:「滿招損,謙受益」。意思是說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一個國家取得了輝煌的成績、走在了別人的前面,但如果驕傲自滿,以為自己「天下第一」了,從此孤芳自賞,甚至稱王稱霸,拒絕向別人學習,總有一天會成為落伍者;相反,一個國家雖然暫時落在別人後面,但只要虛心學習,善於學習別人的長處,總有一天會從落伍者變為先進者。古絲綢之路交流互鑑的歷史,為這種相互轉化進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許多明證。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倡導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發展。
互利互惠,方能合作共濟。老子有句名言:「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意思是說,越是為別人著想,自己收穫就越多;越是懂得給予和奉獻,自己得到的就越多。也就是說,人們之間、國家之間、地區之間只有互利互惠才能合作共濟、合作共贏。這是總結社會交往經驗得出的正確認識和基本道理。毫無疑義,這種認識和道理也貫通於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區和各種文明之中。否則,古絲綢之路就不可能作為一條互通有無、互學互鑑的大通道而延續數千年。今天,中國和各國共建「一帶一路」,就是要追求互利互惠、合作共贏,釋放各國發展潛力,實現各國之間經濟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
共建一帶一路是超越古絲綢之路的新型國際合作
當前,共建「一帶一路」已順利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政府已與125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籤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大批國際合作建設項目陸續啟動;基礎設施聯通網絡初步成型,沿線產業合作形成良好勢頭,各國政策協調不斷加強,各領域的國際交流正在深入。2016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在通過的決議中首次寫入「一帶一路」倡議。
世界上許多政要、學者、媒體和各方有識之士,對共建「一帶一路」給予了熱情讚賞與高度評價。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促進國際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提供了新思路,並發揮了核心引領作用。「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遠見卓識,它不僅有利於國家之間實現聯通,而且使各國人民之間民心相通,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面對並著力解決全球性挑戰,為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俄羅斯總統普京2017年5月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表示:中國倡議非常及時而有益。這已經不是中國的倡議,而是今天所有與會者的倡議。捷克總統澤曼認為:習近平主席於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新時期全球最大的構想之一。這一非凡成就的關鍵詞就是「連通」。智利前總統巴切萊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根植於古絲綢之路,不僅可以幫助亞洲、非洲、歐洲和南美洲實現互聯互通,開闢新的市場,促進投資和旅遊,也有助於各國加深相互了解,推動建立公平、包容、和平的世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主席莫雷爾表示:「一帶一路」倡議為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新的路徑,它是一個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切實可行的倡議。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認為:中國找到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同時也是在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一條道路。「一帶一路」建設對西方來說不是威脅,而是真正的合作機會,這就是中國說的「雙贏」。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全球發展的一個方向,其最大的不同尋常之處是讓各國和各國人民都獲益,而不是只惠及少部分人群。非洲國家已經在中國支持下發展基礎設施並從中獲益,這比照搬西方的民主體制更行之有效。這些中肯的話語充分表明,「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在國際社會廣泛地形成重要共識。
「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能在國際社會形成重要共識,一個重要原因是它體現出新的全球治理觀。貫穿「一帶一路」建設的一個核心理念、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就是共商共建共享,這也是全球治理應該遵循的新的治理觀,它明確回答和解決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建設怎麼建、誰來建、為誰建的重要問題。共商意味著「一帶一路」建設尊重各方願望、關切各方利益,相互多商量,集思而廣益,多謀而共斷,共商而後定。共建意味著合作建設的各方對於共同建設和發展的項目切實做到同心協力、同舟共濟,不僅要共享發展機遇,還要共同應對挑戰並共同克服困難、化解矛盾、承擔風險。共享意味著合作建設項目所形成的利益和成果要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則,由合作各方共同分享,絕不能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通過共商共建共享最終達到共贏,這是共建「一帶一路」同以往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合作的最大不同之處,也是其受到國際社會普遍歡迎的重要原因。
當今時代,世界各國人民要求維護持久和平、踐行合作共贏、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這是難以遏制的時代發展潮流。共建「一帶一路」秉持古絲綢之路形成的絲路精神,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因而具有重要現實依據和現實動力。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共建「一帶一路」作為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將不斷為自己開闢前進的道路,直至到達成功的彼岸。
(作者為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
《 人民日報 》( 2019年04月24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