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新民晚報
今天上午,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試語文科目考試在全市19個考區70個考點順利開考。
在全國,目前僅上海市保留了春考,與6月份的秋考並列。「一年兩考」成為上海高考綜合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23所市屬本科院校拿出了各自特色專業或應用型本科試點專業供考生填報,總招生計劃數為2401人。
圖/新民晚報
作為「新年第一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後,作文題目廣受關注。
2020年上海春考作文題為——「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想法。」
怎樣理解這道作文題?
怎樣寫好這道作文題?
對接下來秋考作文複習有何啟示?
「上海升學」特地請來專家為學生點評,後文中更有精彩的下水作文和微作文供讀者賞析,趕緊看過來吧:
圖/視覺中國
名 師 點 評
點評專家:
姚為洲
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
2020年春考上海卷作文題是:「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這依舊是一道「命意式」作文題。
春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題型自成體系。2017—2019年連續三年「命意式」作文題:「沒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關注」(2017)「事情是怎樣,它還是怎樣,世界自有其原則」(2018)「在陽光裡生活,需要有步入陽光的能力」(2019)。今年依舊——試題給考生一個立意,由考生作詮釋。
「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考生必須據此對「事實」與「看法」的關係作闡釋。我們對社會或人生中的一些「事實」,在思考、言談、演講、辯論、寫作等各種場合,總要有「看法」。一方面,我們在思考和發表「看法」的時候,必須以「事實」為依據,沒有「事實」或者沒有弄清楚「事實」,不要發表沒有依據的「看法」;另一方面,對於社會或人生中的那些「事實」,我們要有自己的「看法」,並敢於發表出來,不肯發表和人云亦云也是「沒有看法」的表現。
秋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體式已於2016年由「命意式」變為「評論式」,又於2019年變為「感悟式」。而春考上海卷作文題的體式,還停留於秋考2011—2015年的「命意式」。這種題提供觀點或立意,而這種觀點或立意是明確的、單一的,寫作時必須詮釋試題提供的觀點或立意,帶有「擴寫」性質,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我們希望春考為秋考「探路」,出現具有「前瞻性」的作文題,而不要步秋考之後塵。
點評專家:
李新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高級教師
「有人說」,這是給對話提供了前提,這是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對話。我們先要尊重「有人說」,看看它的理據在哪裡。
「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
「看法」是一個人的主觀判斷,但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事實呢,要有「看法」,就是要有甄別、判斷、獨立思考,不然那是無力的。
這個「有人說」,不能簡單地以「事實勝於雄辯」來判斷,而是要在「看法」和「事實」之間進行有力思辨。
「看法」一般是指觀點,事實一般是指支撐觀點的論據,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是區分不清楚事實和觀點的。我們的看法要以事實作依據,同時我們在轉述事實時,要有自己清晰的理性判斷。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人唯有獨立思考才能成其為人,不然就是一群人云亦云的「烏合之眾」。
因為是「有人說」,針對「有人說」談自己的思考,不一定非要完全認同,可以談「有人說」對你的啟發,可以質疑,可以延伸,可以補充,如果思維品質超高的話,推倒了再重新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也可以,比如比起事實來,邏輯的力量是最豐沛和有力的。
從這一意義上而言,考生的思考空間是廣闊的。材料比較平和,允許思辨的空間比較大,但可以比較出思維的高下。
點評專家:
俞超
上海中學教師、市語文教學之星
本年度春考作文題承續上海高考命題的傳統路徑:提供看似相互對立的立場,讓考生思考內在的邏輯關聯。這對於考生臨場審題立意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
這個題目涉及認識論範疇,人們如何看待事實和觀念之間的關係。偏執於所謂事實,有落入實證主義窠臼的嫌疑,事物一直在那裡,可是沒有觀念和想法,它們只能是一堆混亂的信息,卻不能夠成為有意義的知識,所謂事實也就沒有真正的意義。為什麼有的人說「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背後的認識論基礎就是如此,不同觀念指導下的人,對於歷史「事實」的解讀可以不同,於是歷史「事實」的長相也就不同了。在社會經濟領域也是如此,我們每天可以從財經報刊上看到無數的訊息,企業的興亡,股市的漲落,似乎事實就擺在我們眼前,可是對於絕大多數公眾而言,面對這些所謂事實,我們茫然無措,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去解讀它們。於是我們去各種傳統媒體,網絡媒體,自媒體去尋找「專家」們的看法,這些看法放在一起,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人們就是在專家們的眾說紛紜中確立自己面對「事實」的「看法」,指導自己接下來的行動。古代的人們面對浩瀚的星空與複雜的人事,無所措手足,智慧的人們——古人稱之為「聖賢」,他們發明了一套套理論來說明這個宇宙,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五行」解釋世界的運轉,「天人感應」解釋社會何以如此的理由,今天看來何其荒誕不經,但是古人卻會鄭重其事,統治者們甚至據此為自己的不當行徑向蒼天乞求諒解——罪己。沒有看法的事實確實是無力的,它們不能說明任何東西,不能指導人們去正確的行動。
但是,沒有事實的看法也有可能淪為毫無根據的「臆想」。「人間天堂」的夢,人類做了幾千年了,從桃花源到烏託邦,古代思想者們不斷地構造一個個理想的世界供人們去追尋,可是那個「別有天地」的「非人間」,從來沒有降臨過,原因在於這些想法沒有「事實」的根據。通往美麗新世界的金橋,不是不切實際的空想,而是接地氣的實際和實踐。有「實踐」基礎的「事實」,成為看法能夠落到實處,有益於人生,有益於社會的行動指導。
人之所以為人,乃在於人有認知能力,能夠做出判斷,能夠理智的決定。所謂理智,就是把「看法」立基於「事實」,用「看法」賦予「事實」以價值,用「看法」指導行動,用行動創造新的「事實」。
同學們在參加一場場考試,這些考試是一個個事實,你如何解讀它們的意義呢?這取決於你的看法!
圖/視覺中國
下水微作文賞析
事實與邏輯
文/李新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青浦分校高級教師
有人說: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誠然,看法要以事實作依據,不然,那看法經不起事實的考驗,當然是空洞的;沒有看法的事實呢,那事實或許不等於真實,甚至是虛假的事實,當然是無力的。
然而,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一條:邏輯。
我們通常說「事實勝於雄辯」,然而一千個事實都無法取代邏輯雄辯的力量。比如我們通常為了證明自己的看法,總是從歷史和現實中尋找出一個例子,即事實來證明,問題是你在尋找例子的時候是經過過濾的,有利於自己的,拿過來;不利於自己的,過濾掉。例子本身就是帶有傾向性的。我們通常說「天下烏鴉一般黑」,你在天底下尋找一千隻黑烏鴉,但就是有一隻白烏鴉,不入你的法眼,於是將一千隻黑烏鴉來證明你「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看法,唯一可以否定這一看法的白烏鴉被你排除在外,你能說你的看法不空洞嗎?有人或許說看法是對某一事實的看法,恰恰那看法是見仁見智的,再拿一個經過你主觀過濾過的事實來證明,這確乎有點掩耳盜鈴了。所以,要靠邏輯,邏輯具有不可辯駁的思辨力量,不符合邏輯的看法,哪怕你巧舌如簧,也是一攻就破。
事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往往變得撲朔迷離。在現代網際網路時代,事實更是被弄得面目全非。作為公民,我們有了解事實真相的權利,但真相往往躲在真相背後,變得十分羞澀。而我們的普羅大眾,往往不假思索地傳播和轉發。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凡事都得需要研究。」問題是我們研究嗎?我們有自己的看法嗎?我們經過大腦思考過嗎?我們的思考是自己的嗎?我們是狂歡中的一員,還是清醒的思想者?思想者往往是孤獨者漫步,在舉世狂歡的時代,你是願意娛樂至死還是孤獨至死?因此,面對事實,我們要獨立思考,那事實才不會躲向幕後,而大大方方走到前臺來。
事實還是要靠邏輯的,事實本身有自己的發展邏輯,面對事實我們形成看法,要獨立判斷那是不是符合邏輯的事實。如果只有看法,但不是符合邏輯的事實,仍是無力的。
因此,事實固然重要,沒有邏輯的看法依然是空洞的;看法固然重要,但不合邏輯的事實依然是無力的。
(寫於2020年1月4日,上海至濟南途中)
sdfd
事實與看法的那些事
文/育才中學高一學生 唐詠儀
事實與看法,其實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
沒有事實的看法是空洞的。事實是看法產生的前提,看法是基於一件現實的事情之上而誕生的對於這件事情的認知與態度。一個憑空產生,無任何依據,無任何基礎的看法,即使它再說的再怎麼天花亂墜,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沒有看法的事實是無力的。事實有時在輿論的面前就像是一個勢單力薄,孤立無援的人,他一個人默默地吶喊著,卻沒有人理會他。此時看法就像是事實的一個幕後推手。只有當人們的看法是站在這個事實這一方的時候,這個事實才會真正體現出它作為事情真相的價值。
網友留言
@簫戈皖梓:要基於證據說話或發表看法(表達觀點),指向觀點的證據才是有效的。
@無聊人的啦啦啦啦:事實本身是沒有意義的,看法本身具有過大的主觀性,只有基於事實的看法才可以讓事實具有意義,依靠事實的客觀性消弱看法的主觀性,從而在一次次基於事實的看法中對事實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
你對這道作文題怎樣看?歡迎文末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