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白居易與初戀的故事,我們再來讀「長恨歌」與「琵琶行」

2020-12-05 青竹院

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寫下的諸多千古流傳的詩篇中,《長恨歌》與《琵琶行》可能流傳最廣、傳唱最多。

《長恨歌》裡唐明皇與楊貴妃迴旋宛轉的愛情故事、《琵琶行》裡琵琶女心酸不幸的人生經歷,感染了無數人。

兩首詩都在影射現實生活,也夾雜著詩人複雜的個人情感,深扒起來,兩首詩竟然牽扯著一個初戀的故事。

有人說,初戀是豆蔻梢頭第一場不計成本、不知道結果的花事,對於男人來說,更是很難忘記自己的初戀,冠蓋京華、名滿長安的白居易也一樣。

白居易11歲那年,為躲避戰禍,隨母親從家鄉來到父親任地符離集,從此認識了鄰家7歲的女孩湘靈,二人兩小無猜,一起度過了一段年少無憂的快樂時光。

八年以後,少男少女情竇漸開,19歲的少年白居易用一首《鄰女》真情告白湘靈: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湘靈聰明解意,給白居易做了一雙鞋子,鞋面上一針一線繡濃情,鴛鴦雙棲蝶雙飛。

青梅竹馬、情投意合,本是天作之合,可惜出現了一位棒打鴛鴦的母親。

白居易出身於世敦儒業的官僚家庭,湘靈是平民出身,門不當戶不對,白居易的母親堅決不同意兩人談戀愛。

白居易拗不過,索性不想愛情發奮讀書,在28歲那年,科舉高中,錄為進士,這時候的白居易已經是個大齡單身青年,而24歲的湘靈也屬於大齡剩女了。

白居易再次懇求母親,要娶湘靈為妻,白媽媽堅決反對,沒辦法,白居易繼續奮鬥事業,33歲時,在長安當上了校書郎,已經是中央幹部了。

白居易再次懇求母親,希望自己能娶湘靈,白媽媽固執得要命,堅決不允,還把全家搬到了長安,斷了白居易和湘靈的聯繫。

唐憲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縣)縣尉時,一日,與友人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遊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無不感慨。

王質夫鼓勵白居易寫詩記錄下這段歷史,使其不至消沒,白居易後來寫下了這首長詩。

可能白居易寫得太入戲了,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初戀湘靈,一時情難自禁,把歷史故事一筆帶過,轉而顛覆性地寫起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

白居易曾經寫過近30首紀念初戀的詩,其中不乏直表相思的:《冬至夜懷湘靈》、《涼夜有懷》、《寄湘靈》、《花非花》……

仔細看看,發現這些初戀詩和《長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

《寒閨夜》裡的「夜半衾裯冷」對《長恨歌》裡的「翡翠衾寒誰與共」;

《長相思》裡的「願作深山木,枝枝連理生」對《長恨歌》裡的「在地願為連理枝」;

《生別離》裡的「憂從中來無斷絕」對《長恨歌》裡的「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長地久,但世上有多少有緣無分的痴情兒女在此恨綿綿中、在情天恨海中掙扎輪迴。

白居易娶不了湘靈,終身大事就這麼一直拖著,終於熬成了一名真正的大齡剩男,別人給他介紹對象他一概不理,反而一頭扎進了紅燈區,開始逛青樓,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

唐朝那會,狎妓之風很盛行,很多詩人都有這個愛好,並且寫了不少狎妓詩,但要論數量、質量,白居易堪稱第一。

比如,他寫一個叫阿軟的名妓長得漂亮:「綠水紅蓮一朵開,千花百草無顏色」。

最廣為人知的是「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這是寫樊素和小蠻兩位青樓女子的,因樊素善歌,小蠻善舞。

白居易與母親關於娶湘靈的拉鋸戰整整持續了十幾年,最後因為孝心終於娶了同事的妹妹。

可在白居易斷章殘夢的《夜雨》、《感鏡》裡,永遠有初戀湘靈的影子,揮之不去,不可說,亦不能忘。

也是造化弄人,白居易44歲那年,仕途不順,被貶到江州(今九江市)任司馬,輾轉途中,竟然遇到了湘靈父女,40歲的湘靈依舊孑然一身,「江州司馬」的心碎落一地。

第二年秋天,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客,忽聞水上琵琶聲,聽到琵琶女講起自己的天涯淪落,遂想到了自己的初戀湘靈。

那個曾經如白蓮花一樣的俊俏少女,如今卻在江湖孤身漂泊,江州司馬青衫溼,寫下了《琵琶行》。

不恨身世浮沉,怎奈命運這番安排。

相關焦點

  • 白居易這首《夜雨》寫他的初戀,最有名的長恨歌琵琶行也和它有關
    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今天我們一起品讀白居易的這首《夜雨》。而且是對自己長達數十年初戀戀情,絕望的一種最後的祭奠。三十六歲寫下《長恨歌》之後,三十七歲,他終於放下初戀的傷痛,奉母命娶同事楊於清的從妹為妻。這個楊家據說還是名門望族,和弘農楊氏有關係,我們知道,楊貴妃其實就是弘農楊氏。
  • 《中國詩詞大會》酈波董卿說《琵琶行》竟是白居易為祭奠初戀而作
    大概又會有很多人說,是白居易的哦,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白居易的詩作好讀懂啊,而且都有故事情節呢,像在看小說一樣呢。白居易是唐朝的三大詩人之一,又與元稹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又與同時期劉禹錫被合稱「劉白」。
  • 白居易的感傷詩,以《長恨歌》和《琵琶行》最為著名
    白居易的感傷詩以《長恨歌》和《琵琶行》最為著名。《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806),是寫唐玄宗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悲劇的。詩人根據當時的民間傳說,並通過豐富的想像加以充實和渲染,把它寫成了一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長篇敘事詩。
  • 《長恨歌》和《琵琶行》——白居易是不是渣男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撩起妹妹來,可以說是爐火純青,揮灑自如,簡直就是我輩楷模。本來老白只是到潯陽江頭送朋友的,跟朋友坐在船艙裡喝酒,喝多就就想唱歌,咦,我記得上一期講蘇軾和蘇轍也喜歡喝酒唱歌。但是老白比他們更勝一籌,他要伴奏,要點個「公主」伴唱,當然不是那時候的公主,是這時候的這種「公主」。到底是哪種公主?說實話,我不太懂,這事兒還得問懂王。
  • 58句白居易詩句,《長恨歌》、《琵琶行》最有名
    白居易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擅長諷喻詩,他的敘事詩成就很高,《長恨歌》和《琵琶行》是他最成功的作品。58句白居易詩,一起來領略白居易詩歌的魅力!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長恨歌》2.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長恨歌》與《琵琶行》,哪一首詩?才是白居易的巔峰之作
    雖然後世將敘事詩歸為「長慶體」和「梅村體」,但是在我看來,梅村體是遠遠不如長慶體,吳偉業的敘事詩,多是以大家所熟知的故事來創作,而這些故事往往已經一部分文學影響力在其中。而類似白居易的《琵琶行》卻是有感而發,其中很多是自己憑空想像的,然而就是這些憑空想像的場景,卻能使讀者沉浸其中,如身臨其境,這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
  • 白居易寫《琵琶行》
    為避戰亂,白居易被送到比較安定的浙江。但借居的親友家比較窮困,他們過著借米下鍋、討衣禦寒的貧困而漂泊不定的生活。這使他對真實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困苦,有了感性的認識和了解,對他以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京都長安,拜見詩界前輩顧況。顧況為人很高傲,但讀到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大為讚賞。
  • 《琵琶行》VS《長恨歌》,哪首才是白居易的巔峰之作
    然而那些動人的詩篇,卻如水中星月,不會隨波而逝,只會映在我們的心間。唐詩宋詞,不僅是句句優美的辭藻,更是首首動人的歌曲,吟唱著詩人最難忘故事。詩與歌本就難以分割,《詩經》中的作品,便是民歌、祭祀之歌、讚頌之歌,至於兩漢樂府詩,也是樂官採輯民歌民謠以及士族之作而來,所以樂府詩,詩名多以「歌」、「行」結尾。
  • 世人皆知長恨歌,卻不知白居易的初戀也暗含其中,更是寫自己
    白居易最開始寫長恨歌,其實是想翻閱唐玄宗調回來,但他寫著寫著,卻逐漸同情起了他們,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深深陷入那段悲傷,卻又流傳百世的情感旋窩中並且想起他的初戀湘靈,於是才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此恨綿綿無絕期,這樣的結局,故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 從一首《長恨歌》,看白居易詩詞的兩大特點
    有意和無意,是白居易和杜甫最大的不同,也是白居易不如杜甫的地方,我們說一首偉大的詩歌,一定是詩人用生命寫就的,杜甫的際遇,註定了他會成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白居易的詩風白居易要寫「新樂府」,要通過這樣的詩體來反映現實生活,那麼他就必然要重視詩歌的實用功能。
  • 《長恨歌》中的愛恨悲歡,寫的是自己?白居易的愛情悲劇
    在唐朝,有一位詩人有著和小公爺類似的經歷,他就是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今天小編和大家分享白居易的愛情故事。白居易讀過《長恨歌》的朋友都知道,白居易一開始,明明寫的是「漢皇重色思傾城,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分明是諷刺批判漢皇與明皇的荒唐糊塗。
  • 白居易的《長恨歌》,為何男人總對初戀念念不忘?
    《長恨歌》在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有著這樣的記載:「白尚書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蠻善舞在白居易的身邊,有著無數家妓,並且白居易對於這些家妓也是三年一換,由此白居易就受到了世人的鄙夷和唾棄。提及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可謂是流傳千古:「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 白居易的《長恨歌》,為何男人總對初戀念念不忘?
    《長恨歌》在唐孟棨《本事詩·事感》中有著這樣的記載:在白居易的身邊,有著無數家妓,並且白居易對於這些家妓也是三年一換,由此白居易就受到了世人的鄙夷和唾棄。提及白居易,一首《長恨歌》可謂是流傳千古:「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 白居易的《長恨歌》戲說唐明皇,為何不犯禁忌?
    如果有的話,我們也看不到大唐的盛世飛歌了。正是這種寬鬆的、自由的狀態激活了大唐文人暢所欲言的創作欲望,使得唐詩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頂峰。《長恨歌》本身沒有什麼問題白居易後期是個相當圓滑的政治官僚。寫《長恨歌》的時候他還年輕,但是這次創作的起因並不複雜。並非是看到民不聊生,國家敗亡的跡象,想起寫篇長詩來進行勸諫。這首詩,開始寫的動機就是愛情,與諷諫無關。元和元年,白居易與陳鴻、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談起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
  • 酈波為什麼置白居易的生命疼痛不顧,卻說琵琶行是因為一個初戀
    》之所以寫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動人心弦的詩句,是因為一個初戀女友——湘靈。——酈波說: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為什麼對一個歌女,尤其是琵琶女,賣唱的琵琶女。說是背後有一段隱情,白居易其實這個,一直為什麼到37歲才結婚。在古代,絕對是大齡青年,他母親一直逼他。他有個初戀,他母親一開始不同意,叫湘靈。
  • 李白《將進酒》與白居易《琵琶行》:故事背後都是詩人的自我療傷
    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輪明月,每個輪迴都有自己的陰晴圓缺,月的情節入心入懷,成為我們生命中恆久相伴的情懷。《將進酒》的故事是如此,與《靜夜思》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樣,明月曾是李白深深的鄉愁,這鄉愁與"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借酒澆愁和懷才不遇息息相通。
  • 白居易寫給初戀湘靈的那些詩,感動了世人(下)
    大家好,昨天的文章《白居易寫給初戀湘靈的那些詩,驚豔了時光(上)》已經講到白居易和湘靈的離別。因為白居易母親的反對,他們只能分開,但是白居易對於湘靈的思念卻與日俱增,無時不刻的想著鄰家的那個女孩。這首詩訴說了他和湘靈一生的羈絆,每每讀來令人感動,愁腸百結怎能解,一世的情緣,一生的思念。本來以為都忘了,卻發現一切都像昨天發生,仍然歷歷在目。如果白居易和湘靈的故事到此結束,那只會是個平凡的故事,但是白居易和湘靈註定不是這樣平凡。據說四十四歲的時候,白居易在潯陽江頭又偶遇湘靈,當時湘靈隨父一路賣唱乞討。
  • 白居易:35年苦戀刻骨銘心,失去初戀終成渣男
    說到白居易,大家都會想起《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這位唐代文豪,一生用最淺顯易懂的詞語來寫詩,感情真摯,流芳千古。他一生當中,前半生苦戀一位叫湘靈的鄰家女孩,後半生放浪形骸,妻妾成群,史料上記載他一生娶納的有名有姓的姬妾就高達兩位數。
  • 白居易不太出名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四句,卻是濃縮版《琵琶行》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白居易仙逝後,唐宣宗李忱為他寫的《吊白居易》,應該算是對白居易詩歌最恰當的評價。白居易一生作詩3000多首,是唐朝當之無愧的「詩王」。而白居易詩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長恨歌》和《琵琶行》。
  • 白居易和他的長恨歌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河南新鄭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我們熟知的白樂天,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從小我們就學過很多白樂天路的作品,如《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等。而白居易聰穎過人,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白居易的宦海生涯我們就不提了,大多數詩人都有過被貶的經歷,或許正是這種挫折才會讓他們在藝術的道路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