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對情人節都特別在意,因為在這一天,可以和心上人一起感受愛情的甜蜜和溫馨。
但是隨著時代不斷變遷,西方情人節逐漸佔據主流,而我國傳統節日七夕卻倍受忽視,這不得不說是傳統文化的流失。
相信很多人看到古代情人節,到底是七夕還是元宵節時?腦海中都會出現一個大問號。
大家都知道七夕是中國情人節,而元宵節則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這兩個節日怎麼能混為一談呢?
實際上在古代社會,情人節更偏向於元宵節,而七夕卻是女兒節。
一、七夕是情人節還是女兒節
按照現代人的思維慣性,都會想當然的認為,七夕就是古人過的情人節。因為每年的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都會在鵲橋相會以解相思之苦。
宋代詞人秦觀創作的《鵲橋仙》,被認為是最經典的七夕情話: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詞描繪的就是七夕時,情人之間的相思之情。
事實上在古代社會,七夕節又被稱作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等。在節日到來之際人們會祭祀「七姐」,祈福許願、乞求巧藝。
「乞巧」是七夕節傳統習俗,相傳古代少女會在農曆七月初一,一直到七月七日的夜晚,穿著新衣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
這主要是因為「七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七仙女,是天宮中的織布能手。在七夕節到來之時古代女性,就會乞求她傳授心靈手巧的手藝。
實際上也可以稱為「鬥巧」,因為少女們會穿針引線,蒸巧饃饃、剪紙、彩繡等,然後評比誰的手最巧。
關於七夕節就是情人節的說法,這是後來才流傳的,主要源於牛郎織女的故事。由於他們的愛情並不被天帝承認,所以只答應他們每年見一次面,而這一天就是農曆七月初七。
在七夕的晚上,二人踏過喜鵲搭建的橋梁,來到橋中間相互傾訴思念之情。後來七夕節就與情人節融為一體,並一直流傳至現代社會。
二、元宵節乃古代情人節
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元宵節和情人節根本不搭界。
雖然這兩個節日時間比較接近,但是元宵節表達的是親人團圓之情,而情人節則是戀人之間的曖昧。
既然在古代社會七夕是女兒節,不是情人節,難道元宵節才是嗎?
按照余光中的看法,元宵節就是古代情人節。作為一位文化學者,他的話可信度相對較高。他之所以敢大膽提出這種事情,主要是因為古代社會的傳統習俗。
每年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節,與其他節日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有可能是為了某一個人而形成。
如果從這一點出發去分析,可以得知元宵節並不能當作情人節。但是,從地方習俗上來看,元宵節這一天是年輕人,相互表達愛意的最佳時間。
這一點可以從辛棄疾所作,《青玉案·元夕》中找到答案: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首詞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元宵節燈會男女相會的場面。按照這種邏輯推演下去,可以好得知每年元宵節,都要舉辦比較隆重的燈會。
而此時年輕男女就會蜂擁而至,在燈會上見面並暗送秋波。這種感覺與這首詞中,所描繪的場景幾乎如出一轍。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元宵節稱作情人節,其實也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封建社會一般都會實行宵禁制度,也就是說在熄燈之後誰也不允許出門。所有人都必須等到第2天,「開門鼓」響起以後才可以外出。
在這種制度影響之下,根本沒有夜生活,但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卻是個例外。就算是平時大門不出的閨中女子,也可以在這一天去觀賞燈會,並且與自己的心上人私會。
結 語
七夕節就是女兒節比較好理解,但是說元宵節就是情人節,相信很多人一直都抱有懷疑態度。
封建社會時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都會解除宵禁讓市民自由娛樂,年輕男女也可以藉此約會,所以元宵才更像情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