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讀過唐詩的大氣恢宏,可總有些女兒心緒,用這些文字是表達不出來的,押韻和公正的唐詩,有時候已經不足以去形容我們長長短短、紛紛亂亂的心事,而宋詞參差多態、細膩哀愁就恰好填補了這一塊空缺,穿越了時間和空間,讓我們有了更適合的詞句,來描摹此時此刻的心情。
看完了夏昆老師說唐詩,讓擁有集郵癖的我,更想聽他說宋詞,於是就發現了這本寶藏書籍――《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書名起得極為恰當,作者用溫和平靜的詞語,不驕不躁、不疾不徐地帶我們進入宋詞的世界。
本書主要講述了對各朝代詞名篇的賞析,共分為唐代詞、五代詞、北宋詞和南宋詞四個篇章,解讀了溫庭筠、韋莊、李煜、晏殊、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柳永、蘇軾、李清照、陸遊、辛棄疾、姜夔等二十多位詞人的代表作,和他們的人生經歷,背景故事,帶我們更好得理解詞句,了解詩人,懂得文字背後深藏的蘊意。同時,加入了許多現代的作家們對於詞句的研究和考證,讓我們用現在的視角代入從前的故事,有種奇妙的身臨其境之感。
夏昆老師的觀點特別獨到,我就從未想過,詩詞可以如此比擬,不過仔細想想,也確實如此,相較於詩,詞多書寫閨怨之思,風格婉麗綺靡,詞句也長短不一,參參差差、吞吞吐吐,也正是因為如此更適合表現含蓄幽微的感覺。
這種思緒如果用對仗工整的唐詩來書寫,總覺得不夠恰當,唐詩更注重於「言志」,而詞重點突出於「言情」,如夏昆老師所說,這標誌著改變,「標誌著關注個人的生命與情感體驗為主的文學本質的復歸。」
唐詩和宋詞,各有各的美好,並無高下之分,也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我們對於詞的印象就是宋詞,夏昆老師卻告訴我們在唐朝初期,就已經有詞的存在了,特別是偉大的詩人李白,不僅寫得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也作得了「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而越是讀懂了詩歌,也越是了解了詩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既有慷慨豪邁的時刻,也會有低首徘徊的瞬間,這些文字穿越千年,如今在讀,我們沉醉於詩的意蘊深遠,感嘆歲月流逝,也更珍惜時光,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吧。
我有一段時間失戀了,心情特別抑鬱,因為有寫日記的習慣,現在回過頭再來看自己寫下的文字,除了覺得有點自己的心理有點太脆弱矯情了之外,會突然覺得自己也有些微的深刻,都不像此刻嘻嘻哈哈、雲淡風輕的自己,那些在愛情裡的慘痛的心路歷程,能帶給我們的除了痛苦本身,就像一束靈感之光,突然乍現了一般,文思如泉湧,寫下來的感悟,也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鳴。
我想這些放在四海之內皆準吧,特別是把慘痛遭遇放在詩人身上,那就像是開了掛,正是他用自己的國家和命運,揭開了宋詞真正的黃金時代的帷幕,也是他用自己的黯然嘶啞的歌喉,把宋詞從脂粉和酒精中喚醒,從委頓和狹隘中掙脫出來,為宋詞撕開了一片蒼涼但是卻浩渺的天空。
他,就是李煜。
我之前學習詩詞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李煜能專心致志做皇帝,亦或者放棄皇位,專心致志做詞人,是不是命運就會有所不同呢。可是再想想,又覺得不妥,那些偉大的詩詞大概率就要夭折了,我們還能從哪裡去讀「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裡地山河」、「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就像夏昆老師所說,
偉大的藝術家承擔了常人無法承擔的苦痛,然後將苦痛下的掙扎和呻吟化為文字、畫面和旋律,而多年之後承受了相似苦難的人們看到他們的藝術品時,會從這些文字、畫面和旋律中獲得慰藉,得到安撫。換言之,他們是用自己的毀滅為代價,成了後世無數痛苦者的代言人。
而生活就像是一張茶桌,上面放滿的大大小小的杯具,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苦痛,看似並不相同,卻又各自相通,我們能從文字裡汲取力量,找到共鳴,發現自己並不是孤獨得存在於世界之上。
夏昆老師的這本《溫和地走進宋詞的涼夜》,讓我在這個夏日的午後度過了一個非常難忘的周末時光,和書裡的詩人如老友一般,開懷暢飲,大聲談笑,然後幽微得發出一聲輕嘆。
多少苦與淚,都付笑談中。
End。
【莫茉書評】:
我不是在看書,就是在看書的路上。
希望能陪伴大家一起成長。
歡迎關注我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