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經過一年的試運行,黃渡鎮首家鄉村孔子學堂「景陽書院」在景陽村掛牌成立。在傳統川東民居基礎上改建的此間課堂整潔優雅,內置在農居風格中增添了儒風古調和基本現代家居裝備;部分牆體看似斑駁破舊,卻透出濃厚的歷史韻味,與周邊的田園風光自然融合,又承遞著悠悠傳統文脈。課堂內有多張課桌,四壁高懸剛勁的書法,院落內擱置絲竹管弦,屋簷走道擺設茶席茶藝。一切恰似從書本中走出的「三味書屋」。
文化興鄉新模式
「生態教育」拉動三農經濟推進城鄉融合
黃渡鎮地處偏僻、資源匱乏,鎮政府決議把解決留守兒童教育、鄉村文化建設滯後作為突破點,堅持精神、物質雙增效。黃渡鎮黨委書記劉忠對建設鄉村孔子學堂充滿信心,「文化興鄉要創出新路子,鄉村孔子學堂的建設為孩子搭建平臺,實現人才興鄉戰略,為農民搭建平臺,實現文化服務農民,科技服務農業的目的。」
黃渡鎮計劃於2018年起,逐步在每個自然村成立一所鄉村孔子學堂,預計兩年覆蓋全鎮。屆時,預計將惠及1700多名適齡兒童,惠及13000名農村居民。
原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巡視員,四川省關工委副主任,《森林康養》一書作者陶智全認為:鄉村孔子學堂的設立是民間基層對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創新型舉措,是文化下鄉實舉中極有亮色的一篇,它激發了普羅大眾我是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真正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這樣的精神文化建設創舉值得提倡。
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森林醫學與健康促進會西部推廣中心主任謝德智應邀參加了當天的黃渡鎮鄉村孔子學堂建設暨振興鄉村文化論壇。鄉政府希望通過專家引進導入成熟的康養經濟理念,結合黃渡鎮實際條件和發展目標,因地制宜地科學設計當地生態經濟、康養經濟發展新路子。「圍繞鄉村孔子學堂就可以做很多文章,周末開放課堂,讓城市的家長帶孩子體驗回歸大自然的生態教育,回溯國學發源的民間鄉裡,在收穫精神價值的同時也會拉動當地的三農經濟,在吃住娛購方面的消費是必然,將倒逼旅遊業的提檔升級,促進當地旅遊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繁榮鄉鎮經濟,進一步縮短城鄉差距」。
為了把黃渡鎮打造成孩子們學習成長的文化陣地,吸引更多的小朋友和家長來體驗自然教育、學習傳統文化,必須做好自然教育服務體系建設。謝德智建議把黃渡鎮作為四川省林業廳基層培訓(森林康養「萬千計劃」)的一個試點,對黃渡鎮的「護林工人」、「童伴媽媽」和教育志願者進行知識技能培訓,共同構建一個完整的森林康養和森林自然教育團隊。不僅如此,謝總還提議四川展翔公司和黃渡完小一起合作,針對各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求,結合教學大綱編制最適合各年級的特色自然教育課程,同學們在校期間就能分批次體驗豐富的森林自然教育課程。
小學堂大陣地
落實細微系統打造「童伴之家」教化能量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從日常抓起,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因此弘揚傳統文化必須重視點滴、重視細小、重視落實」,黃渡鎮黨委書記劉忠談到。
伴隨鄉村孔子學堂的落成,「童伴媽媽」鄉村婦女助教隊整體素質也得到進一步地提升,她們與孩子們一起接受自然教育和國學教育,並在營養師等專業技能給以升級培訓,她們肩負榜樣和紐帶作用以身作則地提升自身素質,發揚傳統美德,用敬老善行教化子女,讓家庭成為學校、學堂之外的美育德育生活教育場所,使得校風、家風、鄉風同步提升。
黃渡鎮的鄉村孔子學堂,主要承載三大功能:自然村兒童節假日學習成長的文化陣地;傳播傳統文化、傳承傳統美德、樹立社會正氣的文化陣地;設立鄉村閱讀室,傳播國家政策、宣講農業科技、實現文化下鄉的基礎平臺。未來兩年,以景陽書院為模板,結合「童伴之家」,每個村提供一間及以上課堂。並配備兩個及以上文化義工和一個管理員。將實現全面布點,完善配套設置,對接優勢資源,實踐特色鄉村教育,讓孔孟之風等傳統優秀文化切實紮根百姓生活並從最基層煥發新的時代生機。
「前期與黃渡完小的試點,已讓我們看到鄉村孔子學堂的教育成效,參加學堂教育的孩子們學習成績半年內均有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的精神面貌的改變,活潑可愛又不失禮貌和規範,這樣的轉變無疑是成功可倡導的」,黃薔說。
提升文化自信
立足國學深入挖掘「美麗鄉村」時代價值
黨的十九大為建設美麗鄉村指引了方向,進一步明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方向。在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要統籌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在這種背景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多、農民文化生活匱乏等現實問題,黃渡鎮黨委、政府緊緊圍繞鄉村兒童傳統文化教育和農民文化生活兩大主題,提出「鄉村孔子學堂」建設計劃,通過建設一個統一規範的平臺,為鄉村教育和農民文化生活服務。
景陽書院創辦人黃薔現任重慶都市傳媒集團時尚健康事業部副總經理,健康人報總經理、副總編輯,為人母的黃薔時刻心繫家鄉建設和教育事業,工作之餘發揮個人能量積極參與到家鄉的發展改造和青少年的成長指導。黃薔提出了「空間教育」理念:「城市的孩子都是小空間教育,應把他們從小空間帶到大空間大自然中去,領悟國學、修習傳統文化,中國的美、民族的精神應該從生養我們的土地中去尋找、挖掘和展現、培育。提升文化自信就應該讓中國人從小領會到中國文化的美」。
為何把孔子作為學堂的立位,在現代教育中會不會過時? 原重慶市教委主任、黨組書記,市政府秘書長,現任重慶中華傳統文化研究會會長葉貴本指出:孔子是中國道德和信仰的核心,是中國文化的象徵,孔子對華夏文化的演進、對民族性格的形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當今孔子思想即是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亮麗的名片,也是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交往的精神紐帶。孔子對中國最大的貢獻是創辦了人文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不會過時,他是在研究了人性之後才形成的教育思想,也是現代德育、美育教育的核心思想。
點亮星星之火
匯聚社會力量共建特色領舞「研學旅行」
可喜的是,黃渡鎮鄉村孔子學堂前期試點取得的教育成效和衍伸出的普惠價值引起社會各界極大關注,已有部分文化機構、企業單位甚至個人參與其中給以助力。掛牌儀式也邀請到這些社會力量代表,四川省區市縣電視聯盟秘書長、成都縱橫天下傳媒總裁佘娟現場表示,將攜手國際美模總導演米亞搭建國際舞臺,讓更多的人見識到鄉村孔子學堂學子們的風採,向世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另有康養產業的權威機構主動聯繫參與黃渡鎮民俗旅遊和特色化康養的模式設計。
「孔子學堂的可持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志同道合者常年堅持。歡迎有愛心的企業及社團參與其中,對下一步其他村孔子學堂的建設予以支持」,黃薔說:「文化和價值觀的建設非一人一日之功,它亟需社會的共建共治,我們更希望看到鄉村孔子學堂點亮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農村不僅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沿陣地,還是中國教育事業的實踐基地。自2016年12月,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11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中小學研學旅行的意見》,境內研學活動有助於幫助孩子了解國情,建立正確價值觀的意義和價值被社會公認後,研學旅行被視為又一個風口。黃渡鎮的鄉村孔子學堂無疑率先在風口上揚起了風帆,展開鄉村教學、三農經濟對接研學旅行的有力探索,將成為中國鄉村特色教育的實踐性範本。(採寫 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