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故事讓我們刻骨銘心,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無比堅強,總有一些瞬間讓我們淚流滿面,總有一種精神讓我們充滿希望……
汶川大地震後,十多部電視劇、電影、紀錄片一擁而上。目前已經有如下作品確定將開拍,不過質疑聲也隨之而起。
電視劇
《震撼世界的七日》
《震撼世界的七日》將於6月5日在汶川開機,該劇將運用紀實的手法,將真實故事與新聞報導相結合,再現汶川地震後抗震救災最初的7個晝夜裡發生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蔣雯麗、濮存昕、劉燁、劉佳、孫儷、尤勇、姜昆、奚美娟、陳寶國、張豐毅、趙本山、曾志偉、範冰冰、趙薇等上百位演員主動請纓,要求義務拍攝此劇。該劇總編劇徐萌介紹,「簡訊媽媽」、彭州女警蔣敏等普通大眾心中的感動瞬間都會再現螢屏。
電視劇
《芮氏8.0》
計劃7月開機的《芮氏8.0》將採取類似於「實時劇情」的劇本結構。集中講述地震發生後一連串的緊急故事,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也塑造一批面對死亡或勇敢、或犧牲、或逃避的普通人形象。該劇由國家一級編劇鄧海南負責撰寫劇本,內容來自在前線積累的長達幾百小時的真實素材。
導演舒崇福則表示,投入抗震救災的子弟兵以「80後」為主,他要通過本劇告訴全國觀眾,「80後」同樣是勇敢、博愛、懂得奉獻的一代。
電影
《芙蓉花開》
該片以被授予「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的彭州女民警蔣敏為原型展開,在地震中,她一夜之間失去10 名至親,強忍悲慟堅守工作崗位,終因勞累和思念的煎熬暈倒。
目前,編劇、攝影等主要創作人員已趕赴災區一線搜集素材豐富劇本,製片方表示將完全摒棄英雄「高、大、全」的框架,給觀眾呈現一個生活中真實的蔣敏。
馮小剛
要拍地震片
馮小剛最早的計劃是以唐山大地震為對象,為此華誼還購買了相關小說作品的版權,並進入劇本改編創作階段,今年年底就會完成,預計明年投拍。
華誼兄弟影業公司總裁王中磊表示,在這次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過程中,有不少人經歷或參與過唐山大地震的救災,因此劇本中會有體現汶川大地震的內容,而且是一部劇情片。
劉偉強
開拍賑災宣傳片
周星馳、成龍和劉偉強等電影人也將地震紀念電影提上日程。成龍透露最近正與一些著名電影人開會,準備拍攝一部有關四川大地震的慈善電影;周星馳也想拍災難題材的電影,只是「題材和角度還沒有想好」。
香港演藝人協會將開拍由劉偉強負責的賑災宣傳片,梁朝偉已確定出演這部宣傳片。另有消息稱,劉偉強還計劃邀請闊別銀幕多年的王菲出演。
紀實電影
《汶川168小時》
由尹力執導的《汶川168小時》在大地震發生24小時內就確立了故事框架和拍攝方案。攝製組5月16日就抵達了災區,在餘震不斷中搶拍畫面。
紀實電影
《我們一起……》
影片將由青年導演灝然執導,並將以相對紀實的手法,謳歌那些在災難中堅強抗爭的人們和那些感人肺腑的精神。
導演計劃用10至15天的時間拍攝成都、汶川、綿陽、北川、德陽等震區村落、城鎮,將拍攝的素材帶回京整理,並結合攝影棚的劇情部分以及特效製作,儘量還原災難的真實性。
電影
《生命的託舉》
本月將開機的電影《生命的託舉》是根據「9位老師救助71個學生」的新聞報導改編,講述了向陽學校5位老師為救100多個學生奮不顧身,帶領學生撤離震區、尋找安全地的故事。
電影
《眾志成城》
中國電影文學學會編劇汪海林、高大勇、閆剛為創作電影劇本《眾志成城》,已於5月25日奔赴四川災區收集素材,計劃在本月完成劇本,目前已有多名演員要求義演。
紀錄片
《汶川大地震——
2008中國軍民
抗震救災紀實》
災難發生後,八一廠的應急攝影組第一時間趕赴災區,用電影膠片記錄了中國軍民抗震救災的進程。 截至5月29日,八一廠前線攝製組已經拍攝了近80盒電影膠片,從前線取回的6700餘米的膠片已經加班加點洗印出來。這些來自前線的第一手畫面素材真切感人、震撼人心。
除了上述十餘部將拍和籌備的作品外,還有《汶川時間》、《決戰汶川》、《5·12北川不相信眼淚》等陸續上馬,對於影視創作者來說,用影視劇記錄真實的確是當務之急;而對倖存者來說,慘烈的地震就像心底的烙印,唯一能做的是等著傷口慢慢癒合。
這些天也有不少人熱議,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部作品來記錄汶川大地震嗎?這麼多攝製組開赴災區,不是給不堪重負的四川災區添亂嗎?地震帶給人們的傷口還未痊癒,真的又要通過這麼多影視作品再撒一把鹽嗎?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6月1日日採訪了相關人士。
質疑者:匆忙開拍,倖存者情何以堪?
「一旦影視劇裡再現如此慘烈的,而且還相當逼真的災難鏡頭,無疑對災區人民,甚至對於全國人民的心理都是一種傷害。至少,從災區裡走出來的人們三五年內很難走出天災的陰影。」不少網友發表了這樣的擔心。「很多作品都要趕在奧運會之前播出,如果再從電視或銀幕上看一遍曾經經歷的苦難,不是在傷口上撒鹽嗎?」
還有網友稱,十多部影視作品的相關製作人員紛紛開赴災區,對餘震不斷、堰塞湖岌岌可危的災區來說,無疑是增加負擔。
專家:真實再現,可能造成二次傷害
曾親歷唐山大地震的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劉翔平教授說:「現在災區很多人都患有心理障礙,談震色變,聞震而逃。特別是一些災區的孩子們,被地震時的慘烈場面嚇壞了,很多孩子性格都有了很大變化,反應遲鈍,性情冷淡。如果採取這樣的素材作為拍攝主題或者背景,無異於在他們的傷口上撒鹽,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第二次傷害。」
創作者:不添麻煩,不揭傷疤守底線
不少創作者則認為,「面臨這樣的災難,影視人都很憂傷,但我們更有責任傳遞人性之愛,記錄歷史。」
《震撼世界的七日》等製片方也表示,儘量會選擇遠離前線的位置,自帶帳篷和物資,不給災區添麻煩。另外,更不會大規模地表現血肉模糊的場景,不在受災群眾傷口上撒鹽,守住藝術底線。
「拍攝本身沒有錯,但不應這麼趕。就像反映唐山大地震的作品,被大家記住的最早也是在3年之後開拍的《藍光閃過之後》,匆忙上馬的作品少有精品。」業內人士對一擁而上以地震為題材的作品前景表示擔憂。
黑龍江省社科院文學所副所長叢坤說,當年「非典」之時,也有多部作品一擁而上,但真正被人記住的幾乎沒有。
叢坤說,目前關於汶川地震的新聞畫面和素材已經很多了,作為電影人,不能一哄而上、只講速度,而應該多從深層次的角度去挖掘、提升我們民族的精神。
(安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