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2021年藝考招生簡章甫一官宣,暌違12年,播音與主持藝術(雙語播音主持方向)的歸來重啟,讓不少人帶來意外之喜,更是為播音藝考生增闢了一條通往傳媒旗艦的蹊徑。
如同浙傳雙語播音歸屬國際文化傳播學院,中傳雙語播音亦開設在外國語言文化學院。
作為北京廣播學院創始時的三個系之一,前身的外語系專事小語種、非通用語專業人才培養。中傳雙語播音的前身即是2001年開設的英語(節目主持方向)。
播音中國梳理發現,上一次以「播音與主持藝術(英語節目主持方向)」名稱招生,是在2008年,當年招收40人。而此前的2006年、2007年一直是播音主持學院招收60人,國際傳播學院招收40人。
2009年,播音學院仍舊招收60人,未見英播招生。但據當時的北京青年報報導,2009年招生中,受廣大考生青睞的原「播音與主持藝術(英語節目主持方向)」更名為「英語(節目主持方向)」,並將首次實施自主招生。這也是中國傳媒大學首個進行自主招生的專業方向。
到了2010年,中傳播音專業開始招生100人,奠定了如今的招生格局。
提起中傳播音學院會想到院長魯景超,而中傳英播同樣讓人想起吳敏蘇。這位北京市教學名師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早前在駐肯亞大使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任職業外交官。她參與編著的《英語語音與播音教程》《英語播音發聲教程》均是這一領域的領先之作。
現今吳敏蘇老師已移教新聞傳播學部,擔任副學部長,並承擔廣播電視學(國際新聞傳播方向)專業等的教學。
「該專業實質是英語專業、新聞傳播學專業和國際關係專業的巧妙交叉和高度重合。」2012年1月她在中傳學報《現代傳播》發表題為《英語節目主持方向人才培養模式初探》中介紹,本專業遵循「英語+新聞+國際關係」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它以英語語言文學為載體,以新聞學、傳播學、跨文化傳播理論為基礎,以國際關係與中國外交、外交禮儀、文史知識為依託。
採他山之石以攻玉,納百川之長以厚己。吳敏蘇老師在文中拆解說道,「和一般外語專業相比,英語(節目主持方向)的特色是新聞傳播,中國傳媒大學不單滿足於培養音色純美、想像可人、發音正確、語言流暢的英語播音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業務能力,尤其側重英文國家廣播電視的媒體策劃、採寫編評譯播等實際操作能力。
與新聞傳播專業相比,英語(節目主持方向)的特色是有深厚的語言播報功底。學生不僅新聞敏感強,而且動手能力強、現場反應快,可以駕馭複雜局面,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而現任中國傳媒大學「英播播音與主持」教研主任的林海春,來自吉林,他曾在黑龍江和南京高校任教,後進入媒體領域,從事過廣播、電視節目雙語主持。
在瑞典留學期間相繼獲得媒體與環境理學碩士學位,跨文化傳播學文學碩士學位,跨文化傳播學博士學位。2004年起為中國傳媒大學「英語播音與主持藝術」講授專業課。2010年起為中國傳媒大學「英語(節目主持方向)」講授專業課。
2018年11月其出版的《英語播音學(第二版)》是一部填補學術空白的專著。該書介紹中顯示,林海春老師的社會兼職有:2006年中央電視臺駐外記者培訓教練;2007年「白象杯」第五屆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參賽選手教練;2011年「艾詩緹杯」第六屆中央電視臺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參賽選手教練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新聞傳播學類,2017年新增「時尚傳播」。2018年新增「國際新聞與傳播」。
對此,有業內觀察人士表示,此次中傳剝離「英語」專業下設方向,單獨以播音與主持藝術為專業名稱,招收「雙語播音主持方向」,或是意在聚指成拳,身份轉正。
類似過往高校依託其他臨近專業先行探路、試點開設。如鄭州大學曾在原廣播電視新聞學(現廣播電視學)專業招收播音與主持藝術方向。
而從恢復招生的男10、女10的招生人數來看,也有聲音認為,這體現了中傳雙播「小(小規模)、個(個性化)、專(專業度)」的培養模式,不排除隔年招生的可能。
由此,中傳告別播音與主持藝術一燭獨照的「獨身期」,終成播音與主持藝術(雙語播音主持方向)鳳凰回歸築巢的「雙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