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孫淑玉通訊員李成修李添禕
9頁紙,8次點頭,1個雙手合十的感謝,串起了麻醉科醫生與聾啞患者的暖心交流歷程。近日,一段麻醉科醫生手寫9頁紙跟麻醉前的聾啞患者交流的暖心視頻在網上傳播,網友們被這無聲但充滿愛的交流打動,紛紛留言點讚。
12月18日,記者找到故事的當事人之一——煙臺毓璜頂醫院麻醉科醫生譚宇桔,這才知道這段無聲交流的「續集」裡,儘管老人和女兒對她很感激,但其實他們始終都未曾謀面,61歲的這位患者只認識戴著口罩和眼鏡的譚宇桔。
9頁紙寫滿叮囑的話,幫患者度過手術緊張期
「無聲交流」的事件發生在12月11日。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譚宇桔告訴記者,按照醫院的相關流程,患者手術前一天,麻醉科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術前訪視,到病床前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當面溝通,詳細交代手術的注意事項並對患者的情況做進一步了解。
12月10日,譚宇桔照例趕到病房時,61歲的張先生和女兒外出做檢查,慣例的術前訪視未能完成,但這一趟譚宇桔也沒白走,她從護士和病友處得知老人的情況有點特殊,是位聾啞患者。
12月11日8點左右,張先生被推進手術室內等待麻醉。因腎臟佔位,當天他要做的是腹腔鏡下的腎部分切除術。術前,譚宇桔和家屬溝通得知老人的情況,確認老人識字後,譚宇桔跟老人開始了紙上交流。
在紙上寫上老人的名字,得到肯定的點頭後,譚宇桔正式和老人「接上了頭」。為了讓患者能夠看清楚這些字,譚宇桔儘量將字寫得工整,並特意將字寫大。
「手術結束後,我喊你的名字,你聽見之後,睜開眼點點頭」
「醒的時候嘴裡有個管幫你喘氣,別害怕,好好喘氣」
「喘得好,我就把嘴裡的管拿出來」
「睡覺吧」
通過簡單的語言將手術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分類做了說明,張先生每每以點頭回應,譚宇桔順利開始了麻醉誘導,老人很快進入夢鄉。
不僅以這種方式讓老人明白手術過程方便積極配合,貼心的譚宇桔還用文字給老人以安慰和鼓勵。
「做完了,好好喘氣」
「疼嗎?」
「一會就回病房了」
「(術後)不能睡覺,好好喘氣」
簡單的幾句話和這一系列的暖心交流,讓張先生順利度過了手術緊張期,很快回到病房。
患者雙手合十表示感謝,卻自始至終沒見過這個暖心姑娘的樣子
在手術室內被如此關心,張先生無以表達感謝,術後麻醉甦醒完成,即將被送回病房之際,他雙手合十向譚宇桔及所有醫護人員表示感謝。
這個舉動也溫暖著譚宇桔,她沒想到自己的「分內之舉」居然讓大叔如此動容。做完當天的3臺手術後,她隨手發了個朋友圈。「今天給一個聾啞大叔做麻醉,幸運的是大叔識字,這樣全程交流無障礙,讓大叔在平靜中入睡,不慌不忙,不疼不憋地拔管,出室的時候大叔雙手合十的感謝讓自己覺得一整天都暖暖的。」配上當天紙上交流的內容後,在朋友圈內獲贊無數。
術後第三天,譚宇桔到病房進行回訪,儘管穿著手術衣、戴著口罩,大叔還是第一眼就認出了給過自己溫暖的這個姑娘,家人也忙不迭地表示感謝。
「他說有個小姑娘,跟他寫字,讓他不要緊張。」原來,回到病房後,張先生就和女兒用手語交流,將這段難得的經歷和家人做了分享。這個細節讓張女士也很感動,她說,老父親第一次住院做手術,本來很緊張,沒想到醫護人員這麼貼心,這讓家裡人也格外感激。
張先生和家人與譚宇桔只有這兩面之緣,每次都隔著口罩和眼鏡,至今他們也不知道當時給了自己溫暖和關愛的這個醫生到底長什麼模樣。
「師傳」的紙上交流她又傳了下去,更多暖心故事悄悄上演
譚宇桔告訴記者,這不是她第一次遇到聾啞患者,也並非第一次用紙筆和患者交流。這份經驗來自「師傳」,如今她又傳了下去。
2015年譚宇桔研究生畢業後到煙臺毓璜頂醫院參加工作,她坦言,在上學和實習期間老師們就是這麼做的,到了醫院後科室裡也有這樣的傳統。而巧的是,手術當天,她也將這份經驗傳給了帶教的學生。
其實,這也不是毓璜頂醫院醫護人員首次因暖心舉動獲贊。此前,東區手術室為患者購置電動遙控小汽車,接小患者進手術室,讓原本緊張、恐懼的術前氛圍變得溫馨起來,視頻被傳到網上後,被網友盛讚「太暖心」,還有人留言感謝醫護人員的用心。
更多細節處也能體現這種用心。考慮到陪護期間晾曬衣物和陪護墊存放的問題,毓璜頂醫院泌尿外科二病區護理團隊特意為每個病房配上了專門的S鉤,看似很小的舉動卻讓不少患者和家屬受益,不少患者出院後特意送來錦旗感謝這樣的暖心舉動。
摒棄傳統「啞巴式」陪護方式,針對危重症患者的每項治療不論患者是否能順暢交流,毓璜頂醫院護士都會在重症患者耳旁做「喚醒」服務,以期患者早日康復。不僅如此,在和家屬溝通的過程中,ICU的護理人員還會特意搜集患者喜歡的音樂、喜好的食物、邀請家人錄音等方式,來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
醫病醫人更醫心。正是這一個個看似微小卻暖心的舉動溫暖著普通人的求醫路,讓更多患者有勇氣和疾病作鬥爭,得以早日重獲健康。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