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博大精深,光是種類就有成百上千種。其中,詠春拳在葉問、李小龍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武術大師極力宣傳、推廣之下,發揚光大成為了如今家喻戶曉的武術派別。
然而,關於詠春拳有一個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的「冷知識」,那就是我們在電影、電視劇中所看到的葉問、李小龍所使用的僅僅只是詠春拳的一個分支,名叫「正身詠春」,其實該拳法還有另外一個分支——「偏身詠春」,且其威力絲毫不在正身詠春之下,甚至是更為厲害。
說到兩種詠春拳法分支的產生就不得不提起詠春拳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梁贊。梁贊出生在1826年的廣東古勞,少年時就十分喜愛傳統武術,在見識過種類繁多的各類武術門派之後,梁贊決心跟隨詠春拳先祖梁二娣學習少林六點半棍法與詠春拳。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梁二娣驚喜地發現梁贊武術天賦極高,自己的能力已經不足以再教授梁贊學習,於是將其推薦給了自己的師父黃華寶,而黃華寶同樣發掘了梁贊的武術造詣,進一步將其推薦給了自己的師父嚴詠春。
當時的嚴詠春已經是一個高齡老人了,在深入了解梁贊的武術功底與道德品質之後,便將自己的所有詠春精髓都傳授給了梁贊,其中就包括了那套偏身詠春。當然,還有另一種說法,偏身詠春並不是梁贊從嚴詠春處習得,而是自己創造的。
經過多年來在詠春幾位大師門下的悉心學習,梁贊終於學成了詠春拳法的全部精髓,他的師父黃華寶見梁贊學有所成,便告知梁贊,今後可以開設武館收徒教學,將詠春拳法發揚光大。
在師父的鼓勵之下,梁贊在廣東佛山開辦了「贊生堂」武館,專門教授詠春拳法。但一直以來梁贊都只向徒弟們傳授正身詠春,而融合了少林精華的偏身詠春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傳人,直到他遇見了身體瘦弱且學習正身詠春屢屢受挫的王華三,認為王華三十分適合學習能夠「以弱勝強」的偏身詠春。
果然,習得偏身詠春的王華三在與他人的比武中進步飛速,在逐漸掌握了偏身詠春的全部奧妙之後,他從原來因身體條件的限制而屢敗屢戰,變為後來的以柔克剛、出奇制勝。
於是,王華三接過了偏身詠春發展的大旗,並同樣開始收徒專門教學偏身詠春。自此,偏身詠春才逐漸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之中,並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而王華三掌握偏身詠春之後,也開始收徒教學,在他的徒弟之中,有一個名叫馮振的人十分特別,此人身材十分強壯,因而人送外號「大轆振」,王華三對於這位徒弟也是十分的喜愛。
後來,馮振也收了一個名叫馮根珠的徒弟,馮根珠是一個十分好鬥的人,同時他也希望自己所掌握的偏身詠春能夠發揚光大,於是他四處與人比武,甚至還一度拿到了詠春拳擂臺賽的冠軍,正是在他以及一眾偏身詠春弟子的不懈努力之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偏身詠春這一特色鮮明的拳法,而馮根珠也逐漸成為了偏身詠春的代表性人物。
偏身詠春一直以來崇尚拳法的實用性,因而動作十分怪異但在實戰之中卻又十分受用。在打拳的時候,以立足點為中心,側著身體繞中心轉動,從側面給予對手攻擊,因而能夠起到出奇制勝、以弱勝強的絕佳效果,十分受用於一些身體條件不佳的習武之人。
一直以來,偏身詠春在知名度方面都難以與正身詠春相提並論,這是由於偏身詠春在收徒方面較為嚴格,一般僅限於父子、師徒相傳,且該拳法長期紮根於廣東古勞地區,只有當地居民才有機會見識到此拳法,因此一般人難以接觸這門絕妙拳法,以至於鮮為人知。
雖然在知名度方面遠遠不及正身詠春,但偏身詠春依然能夠稱之為詠春拳乃至中華武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它需要我們更多的人去尊重、去理解、去支持;而另一方面,也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參與其中,讓這一珍貴的武術文化能夠得到傳承,經久不息地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