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後,也許我們的背影都已經遠去,只有詩詞的絕代風華仍然在人世間永恆流傳。」 ——《中國詩詞大會》
作為一個老牌的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已經走過了第五季了,五年來,我們一一次又一次地在節目裡收穫詩詞的美好,還有人生的感動。
尤其是「外賣小哥」雷海為獲得冠軍的那一季,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詩詞是沉澱在每一個中國人血肉中的文化根脈,它完全不涉功利,又如此貼近真實的生活。
詩詞不僅僅是歷史的回聲,不是古人留給我們的珍惜財產,它就是元氣淋漓、鮮活可感的生活本身。
在這「又是一年春草綠」的美好時節,病例數量的不斷減少,讓我們開始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而各地開學時間和政策的陸續出臺,也讓家長和學生們又開始慢慢回憶起課堂學習的緊張。
無論為了用詩詞安撫心靈,還是為了用好書提升孩子的素養和成績,我都想在這個春天,為大家推薦一套詩詞鑑賞辭典——劉學鍇先生的《唐詩選著評鑑》
從厚度上來說,這是一套大部頭的著作。
作為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和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的重要構成部分,市面上的各類詩詞著作很多,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各類鑑賞辭典;說實話,我一向疑心這類辭典的主要買家是全國各地的中學老師(初中和高中),講課和出題的現實需要。也有滿足學生需要的各種簡化或者拆分的版本。鑑賞的部分主要是歌路詩詞研究名家。
②名家鑑賞書籍;這類書通常是某些詩詞研究的名家學者,或者某些知名大學的文學教授,適用於入門後的一部分詩詞愛好者或者研究者,對於某些經典作品或者詩人作深入而細緻的剖析,讓閱讀者有系統的體會或者感知;
③詩傳類作品;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這類書籍其實已經跟詩作本身的鑑賞沒有什麼關聯了,作者們更關注的是與詩人相關的種種事件,尤其關注捕風捉影的情感故事,通篇主要是作者的想像闡發或者愛情雞湯,配上一個看起來很美的名字,從早期市場上的安意如,到長盛不衰的白落梅,蘇纓,再到如今市場上的後來者,以不斷湧現的情態看,受眾還挺多。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通過對身邊狀況的觀察,我發現,在沒有人推薦的情況下,學生更容易買第三類鑑賞書籍,也願意讀,哪些似是而非的解說,摻雜著情意綿綿的情感八卦,與其說是在看詩詞,不如說是在看披著學習外衣言情小說。
無論是對理解詩歌本身,還是對於提高鑑賞能力這個有些功利的現實目的,都沒有什麼作用,甚至可能把小孩子引上鑑賞的誤區。
而第二類名家作品,有基礎的讀者閱讀時當然受益匪淺,但是對於大部分沒有什麼基礎的孩子來說,可能連「不求甚解」也做不到了。
然而詩歌鑑賞題又向來是中學語文試卷的必考題型,也是學生語文試卷的答題難點。要真正想要有所提升,我個人覺得,要讓小孩子從鑑賞辭典讀起。
為什麼要從鑑賞辭典讀起?
①辭典裡挑選的都是名作,這是讓孩子讀詩歌的最好選擇。這一點就無需贅述了。
②辭典裡的賞析,最重要的特點是基於詩歌本身內容進行解讀,有助於入門者掌握。
③辭典是平常教師講題和出題的重要參考,其內容有助於孩子掌握鑑賞的基本方法和答題的相關語言。
而且辭典適用於家庭親子閱讀,如果是低年級的學生,家長可以自己讀過以後給孩子靈活講解,避免孩子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高年級的孩子,則可以與父母同讀詩歌以後,結合鑑賞互相交流。
而在市面上各種鑑賞辭典中,中國古籍出版社的出的這套《唐詩選注評鑑》簡直是辭典中的「神物」。
作者劉學鍇出生於1933年,是唐詩鑑賞的大家,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幾部語文教學必備的詩詞鑑賞辭典,編者當中就有他的名字。
這套書在鑑賞詩歌上的基本編排如下:原作+注釋+各朝著名詩評+賞析。比上海辭書的鑑賞辭典多了中間的兩部分內容。
注釋的出現,有助於解惑,而各朝詩評,則有拓展思路的效果,有時候看各種古人評論,與自己的理解互相印證、補充,乃至於與自己完全不同,都是很愉快的閱讀體驗。
而最後的鑑賞文字,更是推薦原因中的重中之重。
我不知道在這些文字最終呈現在讀者面前之前,經歷了多久的推敲與修正,但我面對著這兩本比字典還有厚的著作,內心確乎是充滿了敬佩和感激。
名家寫一篇詩詞解析文字不是難事,但是寫這麼多卻是巨大的工程。更何況,其中的解析文字,是真正的照顧到了「辭典」答疑解惑的功能,生動又優美地向每一位讀者講解著詩歌的外在內容和內在風神。
深刻又親和,平易又優美。
是一本真正適合大部分人,尤其契合初高中教育現實的鑑賞辭典。然而其深度,又不止步於這裡,而是經得起反覆品讀,無論你出於詩詞學習的那個層次,這套書都能給你許多助益。
也就是在這樣的作品的引領下,我們開始遨遊於詩歌的世界,也真正覺知了「大家」這個稱號沉甸甸的分量。
有些人用一年能速成好幾分書,以此自誇於人前,有的人用半生時間,專心寫就一部書,卻靜默於幕後。
然而當流駛的時光無情拂去喧囂的塵埃,我們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經典。
而我們,也就是在讀好書的歲月中,將文字散入胸中溝壑,化作「腹中華氣」,最終成為變成縈繞在靈魂之中的溫潤與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