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之前的文章當中,曾經說到過筆法的傳承譜序,張彥遠先生曾經在《法書要錄》當中也詳細提到過。
筆法從蔡邕而來,傳說是蔡邕在河南嵩山的一間石室當中,得神人傳授筆法,後來他傳給了蔡文姬,蔡文姬又傳給了鍾繇,而後衛夫人——王羲之——王獻之——羊欣——王僧虔——智永——虞世南——歐陽詢等等……

筆法一直都在一個小眾範圍內傳播,能夠學到這些筆法的人一般都是名門望族,或者士大夫階層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看那個時代的大書法家都是一個高官或者名士的原因。
所以不懂筆法,學習書法,很可能會一無所成,在當代也是,很多人盲目練習書法練了幾十年仍舊沒能入門,原因就是不懂筆法。
但是縱觀整個書法史也有極少數能夠自學成才的大家,這些人憑藉自己的穎悟與對於古人書論的理解,加之受到了名家的指點,而後卓然成家。比如大書法家孫過庭,比如近代的白蕉。

我們今天談孫過庭。
孫過庭在小草領域的成就縱觀整個書法史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書譜》更是書法人學習小草值得畢生臨摹的經典,而《書譜》除了筆法超絕之外,在書法理論上的貢獻也極大,所以孫過庭在小草上的貢獻可謂是後無來者的。
米芾曾經評價孫過庭的書法:
「孫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
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在有唐一代寫草書,沒有人能超過孫過庭。
但是除了《書譜》之外,孫過庭還有一部經典,是被後人常常忽略的。

那就是他的《草書千字文》,這件作品乃是孫過庭38歲所寫,這字筆法精絕,氣息醇厚,遠勝《書譜》,字字連貫,是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從筆法上來講,《草書千字文》更為豐富,從整體章法上的氣格上來講,完勝於《書譜》,《書譜》可以作為一個小草字典,而《草書千字文》則是學習草書的經典法帖。
這幅字通篇以草書寫成,字字連貫,並且有少許的章草夾雜其中,這幅字的線質堅實,結構極為沉穩,在用筆上達到了他自己所說的「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的境界。

整幅字在章法的氣息處理上,也極為精彩,這也是後人難以捕捉到的一點,學習草書最關鍵的還不是單字的字法,這只是基礎,而對於整體氣脈的貫通,筆勢的連貫,則需要具備極為深厚的創作功夫,而這件《草書千字文》便是一個很好的法帖。
孫過庭的這件《草書千字文》,如今藏於《遼寧省博物館》,是其「鎮館之寶」,每一個開展,都能在書法界引起強烈轟動。
如今,我們將這幅字按照原作比例進行1:1複製,還原出了跟這幅字一模一樣的作品。

本文所以配圖,均為孫過庭《草書千字文》長卷。
欲購此作,請點擊下面惠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