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之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前進姿態,同億萬人民一道,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徵路上奮勇搏擊。
今天,許許多多的青年積極投身於脫貧攻堅、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等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中,堅定理想信念,胸懷報國之志,為祖國奉獻、為人民奮鬥,充分彰顯了新時代中國青年堪當民族大任的精神風貌。
青年要爭當精神高尚的追求者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什麼是人生的真正幸福,追求什麼樣的幸福,通過什麼樣的方式實現幸福,這些都應該是新時代青年需要思考的問題。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幸福都是努力奮鬥的結果,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實現幸福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條件,物質需要的滿足、物質生活的富足是幸福的重要方面,但人的幸福不能僅僅局限於物質方面,精神需要的滿足、精神生活的充實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青年在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追求德行和人格的高尚,注重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
一個人確立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才能清楚地把握人的生命歷程和奮鬥目標,深刻理解人為了什麼而活、應走什麼樣的人生之路等道理。一個人確立了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才能以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待人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以人民利益為重,始終對祖國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青年要勇當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開拓者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青年在奮鬥中,苦與樂始終是相伴隨的,既對立又統一,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毛澤東在《七律·長徵》一詩中,用「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形象地寫出了紅軍長徵的艱苦卓絕,用「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的豪邁詩句,生動描述了紅軍奪取勝利的喜悅心情,闡明了苦與樂的辯證統一關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奮鬥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真正的快樂只能由奮鬥的艱苦轉化而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不經歷人生的苦難,怎能享受到人生的樂趣?
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苦與樂的辯證關係,努力做迎難而上、艱苦奮鬥的開拓者。青年是標誌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於青年。在當今中國,最重要的社會實踐,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大學生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在基層一線砥礪品質,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中錘鍊作風,在實踐中發現新知、運用真知,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長才幹,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創造無悔的青春。
青年要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者
當代青年擔當新時代賦予的歷史責任,應當與歷史同向、與祖國同行、與人民同在,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有意義的人生。
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當代青年要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尊重順應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強時代責任感,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只有自覺將人生目標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人生價值。回溯歷史,五四運動時期,青年學生勇立時代潮頭,為救亡圖存奔走吶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國捐軀的青年典範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以來,更有無數青年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展現時代風貌,勇於開拓進取。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任重道遠。當代青年要正確認識國家和民族賦予的歷史責任和使命,自覺與國家和民族共奮進、同發展。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青年要在為人民群眾服務、實現人民群眾利益的過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只有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中汲取營養,做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維護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為。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當一個人在青年時就把自己的人生與人民的事業緊密相連,他所創造的就是多彩的青春。
青年,要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貢獻自身的力量。「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願我們的青年成為時代的弄潮兒。
(作者系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思政理論課創新發展研發中心2019年度教改項目,《實踐教學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探索與創新》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