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君主一戰成名,查理十二世以少勝多,納爾瓦戰役瑞典完勝俄國

2020-12-08 騰訊網

事件簡概:

1700年,俄皇彼得一世大帝企圖攻佔波羅的海入海口,率領俄軍共有約3.5萬人,火炮173門圍攻納爾瓦,納爾瓦的瑞典守軍共有2000餘人,俄軍炮擊要塞,企圖迫使瑞典守軍投降,但並沒有攻下,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年輕的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乘彼得一世的同盟者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按兵不動之機,親率瑞典30000大軍支援被圍困在納爾瓦的守軍。

查理十二世獲悉有關俄軍部署的確切情報後,分割俄軍各個擊破,遂將大部兵力集中於俄軍右翼作戰,許多軍官和外籍將領向瑞軍投誠。俄軍因無軍官指揮被分割為二,缺乏統一指揮,無法組織防禦,俄軍遂即被迫投降。

查理十二世在納爾瓦戰役中以8000瑞軍擊破40000俄軍,從此聲名大振。

而彼得一世大帝則成了整個西歐的笑柄。

一、雄心勃勃的彼得一世大帝

17世紀後期的俄羅斯,已經是擁有遼闊的疆域超大帝國。但它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都較為落後。如果俄羅斯想要加入先進國家體系,就必須讓自己有可以觸及西方的出海口。

為此,俄羅斯的對外戰爭是向著大海的方向發起進攻,彼得一世決心把俄羅斯變為真正的「半歐洲式強國」。

(彼得一世)

有過遊歷西歐經驗的沙皇立即在全國改革。準備從軍事、政治和經濟等諸多方面,推行自己在西方接觸到的先進經驗。

除了需要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外,還必須建立強大的正規陸軍與海軍。通過沙皇的權威與部分貴族的支持,彼得一世將所有權力中。俄羅斯帝國軍隊也改頭換面,發展為擁有20多萬陸軍和數十艘戰艦。

當時的瑞典,查理十二世剛剛繼位,時局非常不穩定。

當地貴族巴特庫爾慫恿吧波蘭國王奧古斯塔二世對瑞典開戰。很快丹麥也加入進來,並引得俄羅斯人也趕來湊熱鬧。彼得就此調整策略,準備先在更靠西歐的波羅的海鑿出一個出海口。歷史上的大北方戰爭,就此醞釀起來。

二、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17世紀,瑞典成為了以芬蘭灣為中心的波羅的海強國,領土保羅愛沙尼亞以及因格裡亞等。而在近30年的戰爭之中,瑞典又從德意志手中獲得了大片領地,七雜紅包括了西波美拉尼亞、維斯馬等地。區區100萬人口的瑞典能夠取得勝利,離不開國家強大的軍隊,儘管這隻軍隊的規模很小,僅有10萬人而已,但它是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比起當時歐洲其他國家的陸軍,這支軍隊的專業程度很高。

1697年,年僅15歲的查理十二世繼位,他成了瑞典的少年君主,年輕的君主崇尚武力,他立志要成為「北歐的亞歷山大大帝」。

(查理十二世)

1700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想要奪取波羅的海的入海口,雄心滿滿的彼得聯合丹麥、挪威和波蘭等國組成了軍事同盟針對瑞典,他決心要搶奪波羅的海沿岸地區。9月份,

彼得一世用40000大軍包圍住了軍隊控制的納爾瓦,並且修築了工事長達5公裡,他企圖迫使瑞典守軍投降,因為在他看來不過區區2000的守軍,一定沒問題,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區區2000守軍,令俄軍圍攻了3個月都沒攻下來。

11月中旬,年輕的君主查理十二世趁著彼得一世同盟者波蘭按兵不動的時機,

親自率領了30000瑞典軍隊支援被圍困的守軍,查理十二世的突然出現令彼得一世大吃一驚,

彼得一世將戰場指揮權交給了克魯瓦之後,不知去向何方,按道理來說,彼得一世是俄國歷史上稱帝的第一人,不可能臨陣脫逃,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他確實在交戰前離開了這片戰場。

三、風雪中數不清的敵人

11月30日,年輕的君主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援軍線頭8000餘人突然出現在納爾瓦,到達的那天,天空剛剛拂曉卻大雪紛飛,飄落的雪花如同鵝毛般撒落在地。

查理十二努力隱藏大部分部隊,以免暴露自己此時不足萬人的劣勢兵力。他決定將軍隊分為兩部分,分別攻擊俄軍的左右側翼,

然後還要出動騎兵加強側翼威脅,阻止俄軍士兵從自己的陣地內出逃。這樣可以規避自己的數量不足,而限制俄軍的相互協助。

儘管俄軍的數量是瑞典軍隊的5倍有餘,但查理十二世鎮定自若,他對手下的將士們說,

「幸運之神一直是眷顧我們的,這場風雪是天賜良機,在風雪中,敵人根本無法看清我們的人數是如此之少,所以這場奇襲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查理十二世帶領著8000將士猛然攻入了俄軍的陣營之中,

瑞典軍隊閃電似的衝鋒使得俄軍措手不及,原本整齊的隊伍頓時亂作一團

,四周大雪紛飛,根本看不清彼此,到處都是喊殺之聲。由於戰線過長,俄軍之間聯繫非常不便,並且他們也搞不清到底來了多少的瑞典軍隊。

(納爾瓦戰役)

隨著大部分俄軍被逐個擊破,只有彼得一世的兩個近衛團還能堅持抵抗瑞典士兵,但已經無濟於事。

而潰逃的俄軍在過河時由於橋梁倒塌,導致許多士兵在何中淹死,沒能過河的俄軍投降做了俘虜,而彼得一世的兩個近衛團依舊頑強抵抗,經過談判,查理十二世允許他們在投降以後攜帶武器和軍旗撤離納爾瓦。

但戰爭中的承諾都是不可信的,當這兩個近衛團沿著剛修復的大橋鄉納爾瓦河對岸撤退時,這個年輕的瑞典國王沒有遵守協約,兩個團被繳械,軍官也被俘虜。

四、名聲大振的少年君主

納爾瓦戰役結束了,俄軍與瑞典軍隊首戰敗北於納爾瓦城下,

40000俄軍被擊潰,傷亡約有8000人,高級軍官幾乎無一生還,數百門的大炮也歸瑞典所有,反觀瑞典軍隊僅陣亡不到3000人,

可以說,彼得一世這次真的是元氣大傷了。18歲的瑞典國王以少勝多,大破俄軍的消息傳遍了歐洲,彼得一世成了整個歐洲的笑話,俄國在西歐各國中的威望瞬間一落千丈,而查理十二世確是名聲大振。

(納爾瓦戰役行軍圖)

納爾瓦戰役勝利之後,查理十二世並沒有趁勢去攻擊彼得一世,俄國軍隊被人數遠少於自己的瑞典軍隊所擊潰,他認為可以不用擔心彼得一世了,

他留下了1.5萬人防守波羅的海沿岸地區,自己率軍先後去攻打丹麥與波蘭,並且獲得了勝利,在兩年後,佔領了華沙。

在許多戰役中,查理十二世都是以劣勢的兵力獲勝,因此也被成為「不敗將軍」。

納爾瓦戰役中,俄軍是失敗了,但這對於彼得一世來說,只是暫時的失利。

他總結了教訓,立即加緊了俄國軍隊的改革,一支裝備新式火炮和槍械的正規軍隊很快組建起來。

而此時的查理十二世正忙著東徵西討,八年徵戰,再回首已然物是人非。當八年後,彼得一世與查理十二世又進行了他們之間的第二次決戰,這場戰役中,查理十二世這個不敗將軍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不過,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結語

納爾瓦戰役中,俄軍徹底輸掉了整場戰役。總共有8000人戰死或受傷,還有萬名的潰敗在河裡淹死,或因寒冷而凍死在求生之路上。主要將領軍官被俘。瑞典一方則死傷3000名將士。他們還在俄軍營地和戰場附近,繳獲了64門攻城炮、22門迫擊炮和4050支步槍。擁有具有巨大人數優勢的俄軍卻遭遇慘敗,因為他們遭遇到了歷史上少數的名將查理十二世,這位年輕的君主一戰成名,查理十二是對俄羅斯崛起造成嚴重威脅的人物之一(另兩人分別是拿破崙和希特勒)。

參考資料:

《世界戰爭史》

《世界戰役》

《歐洲史》

相關焦點

  • 少年君主一戰成名,贏得「不敗將軍」的美譽
    人口僅有100萬的瑞典能取得這些勝利,這要歸功於它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儘管這支軍隊規模不到10萬人,但比起歐洲當時大多數的陸軍,它的專業化程度要高得多。1697年,時年15歲的即位,成了瑞典的少年君主,他崇尚武功,立志要成為「北歐的亞歷山大帝」。
  • 大北方戰爭解讀:俄國戰勝成為東歐最強國,瑞典從此不再是大國
    1700年8月,瑞典迫使丹麥退出戰爭。接著,1700年11月,查理十二世率領瑞典軍隊,以少勝多,戰勝彼得一世率領的俄軍,取得納爾瓦戰役勝利。隨後,瑞典軍隊向南進軍。1702至1706年期間,瑞典戰勝奧古斯特二世統治的薩克森、波蘭和立陶宛。
  • 瑞典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一場戰役,九千名瑞典士兵被俄國軍隊殺死
    在中世紀的末期,瑞典王公參與了很多歐洲人之間的戰役,曾一度成為當時的「歐洲列強」之一,但是到了十八世紀初期,瑞典軍隊在和俄國人的戰爭中慘敗,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率領的遠徵軍幾乎全軍覆沒,瑞典王國的列強時代也在此終結。
  • 查理十二世連續不斷地進行徵伐,作出適應於他自己目的的政治決定
    當時俄國的彼得大帝二十七歲,波蘭的鐵腕奧古斯都二十九歲。這三個年輕的國王結成了同盟,因為在瑞典的王位上坐著一個不過十七歲的少年,俄國、波蘭和丹麥一挪威聯合王國似乎終於就要找到它們向瑞典進行報復的機會了,瑞典在其「光榮時代」曾使所有鄰邦的命運都受到非常嚴重的創傷。
  • 昱見|卡爾十二世,栽在俄羅斯寒冬裡的瑞典國王
    讓彼得大帝沒想到的是,卡爾十二世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天才,面對周邊幾乎所有對手都向瑞典開戰的局面,他不慌不忙,從容帶領瑞典職業化常備軍採取各個擊破、先易後難的戰術,挨個敲打「反瑞典聯盟」的成員。1700年11月30日,在現今俄羅斯與愛沙尼亞邊境、靠近波羅的海的納爾瓦,瑞典與沙皇俄國展開了一場會戰。
  • 世界歷史:彼得大帝兩次圍攻納爾瓦的背後,竟然還有這些故事
    俄國通往瑞典的大道上,一支軍隊正踩著泥濘的道路艱難地向前行進。隊伍浩浩蕩蕩,還有1萬多輛裝滿炮彈、糧食的馬車,前後有數十俄裡長。這是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率軍準備大舉進攻瑞典,奪取出海口。部隊從莫斯科出發,一路行進了兩個月,初冬的時候才到達瑞典在波羅地海沿岸的一個重要城堡納爾瓦。彼得等隊伍集結完畢,立即下令圍攻。
  • 瑞俄兩國激戰波爾塔瓦,俄國沙皇彼得大帝如何一舉擊敗瑞典?
    就在瑞典、丹麥籤訂和約的前一天,俄國對瑞典宣戰。1708年,瑞典國王查理十二率領重兵進攻俄國。但是由於決策失誤,行動遇到挫折,在這種情況下,查理十二被迫改變計劃,轉為向烏克蘭進攻。1709年5月11日,瑞典軍隊到達烏克蘭小鎮波爾塔瓦,包圍了城內的俄軍。由于波爾塔瓦事先做好了周密的防備,瑞典軍隊連續圍攻了5個星期卻毫無所獲。
  • 莫斯科的改革新成就:沙皇彼得攻佔納爾瓦,新文明的建設歷程
    奧古斯特的朋友甚至迫使他要求沙皇彼得遣回這個俄國皇帝派來波蘭加強他的軍隊的約兩萬名俄羅斯士兵。他的這些朋友還企圖通過做出這一犧牲來解除波蘭國內不滿分子同瑞典國王聯合的藉口。然而,只能用武力來解除敵人的武裝。軟弱無力只會使敵人肆無忌憚、氣焰更盛。
  • 彼得大帝引領俄國移風易俗 拒吃大蒜改喝咖啡
    一是履行神聖聯盟籤訂的協議條款,二是為俄國奪取亞速海入海口。這是俄國軍隊首次離開陸地在水上作戰,俄國在伏爾加河和頓河建造了戰艦。彼得大帝是這次戰役的首席投彈手,而且還是一名高級炮兵軍官。一開始,亞速海戰役看似是彼得大帝海戰遊戲戰爭的續篇,然而,兩次攻打土耳其要塞都失敗之後,彼得大帝不得不下令撤退。這場完全不同於遊戲的真實戰役,最終以失敗告終。
  • 瑞典作家海頓斯坦姆,及其代表作《查理國王的人馬》
    《查理國王的人馬》中譯本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由瑞典國家頒發的。關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目前瑞典已有七位,第一位獲得者是塞爾瑪·拉格洛夫,一個女性作家,一九〇九年得獎。海頓斯坦姆(一八五九-一九四〇)是瑞典的第二位得主,一九一六年得獎。順便提一下,諾貝爾文學獎據說有不授予逝世作家的規定,但是有一位作家打破了這個慣例,他就是瑞典詩人卡爾費爾德,也是該獎項的評委,一九三一年得主。他於同年獲獎前去世。而說到最能代表瑞典文學的作家,博爾赫斯在文章《馬特雷羅》(見《私人藏書:序言集》)中認為是斯特林堡(一八四九-一九一二)。
  • 大軍壓境,查理五世取出一件中國武器,殲敵8000人並俘虜其國王
    公元1525年4月26日,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親率大軍圍攻義大利帕維亞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率領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漂亮仗。不僅殲滅法軍8000餘人,還擊潰了大舉來犯的敵人,重要的是他還俘虜了法國國王。這就是被銘記於歐洲戰爭史中的帕維亞戰役。
  • 值得收藏的中國古代以少勝多戰役,你get到了嗎?
    中國古代有很多以少勝多的戰役,大家初中課本都學過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幾大經典戰役。這些戰役閃耀著古人的軍事的智慧。其中有兩場以少勝多戰役,鮮為人知卻意義深遠。昆陽之戰(新朝末年的戰略決戰)劉秀2萬兵馬戰勝王邑42萬兵馬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烈的戰爭之一,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之一,爆發於王莽統治下的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 昆陽之戰是新漢兩軍在中原地區的一場戰略決戰,主戰場在今天的河南省葉縣。昆陽之戰決定了新漢兩軍的命運和未來中原王朝數百年國運,是中國古代一次有意義深遠的戰役。
  • 盤點中國歷史上四大以少勝多的戰役
    以少勝多戰役指的是戰場上兵力處於明顯劣勢的一方,憑藉天時、地利和謀略戰勝兵力強大的敵軍。在一場戰爭中,,以少勝多的關鍵在於巧用天時、地利與人和,出奇制勝。今天我就來盤點中國歷史上七大以少勝多的戰役。One:巨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5萬楚軍,同秦朝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地區進行的一場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從而擊敗秦軍。經巨鹿一戰,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秦朝已經名存實亡。Two: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
  • 彼得一世:他是俄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沙皇,卻因為見義勇為而去世
    彼得大帝的畫像彼得大帝出生於公元1672年的6月9日,他是俄羅斯歷史上最有資格被稱呼為「大帝」的兩位君主之一,另一位則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葉卡捷琳娜大帝。直到1689年的時候,年僅17歲的彼得大帝帶領效忠自己的「少年軍」向姐姐索菲亞發起了進攻,結果彼得大帝大獲全勝,索菲亞也被囚禁在修道院。在這場內戰結束五年之後,彼得大帝的母親娜塔莉便去世了,到了1697年,他的哥哥伊凡也去世了,從此之後,彼得大帝便開始獨自掌握俄國的權力。
  • 俄國為什麼把首都遷到邊境城市聖彼得堡?
    經過兩次戰役,終於在1696年攻佔了這一軍事重地。▲1699年俄國佔領亞速獲得了亞速海出海口,但仍未獲得黑海出海口鑑於俄國在黑海地區仍然勢單力薄,難以與土耳其相抗衡。彼得一世為了獲得西歐國家在反土政策上的支持,也為了考察西歐風土人情給將來在國內推動改革作準備,於是化名進入俄羅斯對外使團前往西歐訪問。
  • 芬蘭如何從瑞典、俄國手中獲得獨立?
    相傳,12世紀中葉,早已皈依天主教的瑞典因不堪受異教徒芬蘭人對其的襲擾,於是瑞典國王埃裡克九世對其發動了第一次瑞典十字軍東徵運動。▲三十年戰爭的戰役——呂岑會戰中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古斯塔夫二世用他的陣亡,給瑞典換來了接近一個世紀的霸權17世紀後期,稱霸北歐的瑞典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滿。為了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以使得俄國有直接和西歐交流溝通機會的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趁此機會,聯合了丹麥、波蘭等國對瑞典發起了終結其霸權的「大北方戰爭」,而芬蘭正是這場戰爭的主戰場之一。
  • 是什麼戰役,讓二十歲出頭的張學良一戰成名,家喻戶曉?
    戰爭打響後,總體來說奉軍戰敗,西路軍張景惠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東路軍雖然其他兩個梯隊也打敗了,但張學良所在的梯隊不但沒打敗,還打了勝仗,讓人刮目相看,就連以前看不起張學良覺得他太年輕的老將們也心服口服,那年張學良才22 歲,這場戰役讓初出茅廬的他小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