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地名是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承載,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北京也不例外。如果說北京城是座開放的博物館,「地名」就是各種「陳列品」的說明書。近年來,北京市的地名保護與建設取得了良好效果。「北京地名」欄目旨在向公眾更好地普及與展示地名背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三山五園
「三山五園」位於北京西北郊,始建於清康熙時期,形成於乾隆時期。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是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是指靜宜園、靜明園、清漪園(頤和園)、圓明園、暢春園。三山五園是中國園林史上的珍寶,更是世界園林史上的傑作。
玉泉山
玉泉山位於北京海澱區西山山麓,頤和園西側。
這座六峰連綴、逶迤南北的玉泉山,是西山東麓的支脈。
它最突出的地方是「 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
山勢為西北走向,狀如馬鞍,縱深1300米,東西最寬處約450米,主峰海拔100米。
玉泉山,山因泉而得名。
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卷銀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說,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相傳清乾隆帝常到此處觀景,為驗證此泉水質,令人汲取全國各大名泉的水樣,和玉峰塔的玉泉水比較。稱量結果,濟南珍珠泉、無錫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蘇州虎丘泉等,每鬥(銀制小鬥)質量都在一兩二釐以上,唯有玉泉水,每鬥質量僅為一兩,水輕質優,淳厚甘甜,乾隆於是賜封天下第一泉,題字「玉泉趵突」,並題字「功懲無雙水,名稱第一泉」。
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貴大米。
傳說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玉泉山山中奇巖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風水寶地一說。
元、明以來就是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
清帝乾隆非常喜歡玉泉山的風光,對園內景致親自定為"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各題詩一首。
並留下了如下感嘆:
「 玉泉山蓋靈境也。雖亭臺點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始終。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
由此可見當年的玉峰山風景是多麼多姿多彩了。
由於玉泉山還沒有對遊人開放,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十六景,只有"玉峰塔影"了。
它也是頤和園借景造園的點睛之筆。
在頤和園的昆明湖上,可以遠眺玉峰塔。
靜明園
「 輕雲連嶺石,細雨含溪煙。滌慮觀元化,澄心聽玉泉。」
這是乾隆皇帝的《靜明園雜詠》,描寫的就是「三山五園」之一的——玉泉山靜明園的景色。
玉泉山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玉泉山小東門外,頤和園昆明湖西,是「三山五園」重要組成部分。
靜明園佔地面積約0.65平方千米,有六座園門,園內建有大小建築群30餘組,4座不同形式的佛塔。
全園分南山區、東山區及西山區。
南山區是精華所在,有宮殿區、玉泉湖及系列精品景點,西北兩面以山為屏,山峰上點綴華藏塔及玉峰塔。
東山區包括玉泉山的東麓及若干小湖泊,以構築的小型水景見長,最北部以北峰的妙高塔為結束。
西山區地段開闊平坦,布置有東嶽廟、聖緣寺、清涼禪窟等,形成以宗教建築為主導的景觀特色。
靜明園中最著名的景色有:玉泉山,金、元以來的「燕京八景」之一,名曰「玉泉垂虹」,清乾隆時改稱「玉泉趵突」,並賜為「天下第一泉」;玉峰塔,玉峰塔位於玉泉山主峰,為八角七級仿木構樓閣式石塔,高47.7米,「玉峰塔影」為十六景之一;華藏塔,為八角七級密簷式漢白玉石塔;澄照關,關上雉堞相連,高逾6米;楞伽洞,洞中大量清代密宗摩崖造像,藝術價值極高。
靜明園於1860年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兩次焚毀。
2006年5月25日,靜明園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歷經風雨的靜明園古建築群,現如今得到了完好的修復和保護,在北京西郊的眾多園所之中綻放了獨特的姿彩。
內容來源:地名與地理信息管理處圖片來源:地名與地理信息管理處、光明網內容編輯:北京印跡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