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法國國際廣播電臺(RFI),近日出現一起震驚世界的「新聞事故」。這家電臺的網站主頁,連續發布了近百條訃告新聞。在這一大波向世界宣告的「死亡名單」中,包括多位尚在人世的世界級名人,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美國前總統卡特等赫赫有名的政治人物。

在這些訃告中,還預先準備了一系列細節,如某年某月某日去世,享年多少歲。這一烏龍事件發生後,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迅速從網站上撤下相關的訃告新聞,並發出致歉聲明,解釋是由於技術原因造成信息錯亂。事件的背後牽出一個鮮為人知的內幕:這家媒體提前準備了名人的訃告新聞文本,並儲存於資料庫中,以便名人真正逝世時快速發布,結果卻因為技術原因提前「曝光」公布,令媒體自身尷尬不已。
這一起烏龍事件,也引出了一個話題:西方媒體是不是都這樣事先準備好名人的訃告新聞,中外新聞媒體在這一點上做法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西方傳媒業競爭格外激烈,搶新聞就需要搶速度。名人逝世新聞,本身價值大,關注度高,更成為新聞媒體「兵家必爭之地」。為了比別的媒體搶先一步,西方媒體通常都會對在世的名人,特別是年齡偏大的名人,進行訃告新聞文本的提前準備,以便該名人一旦去世,只需要更改相關的詳細時間等局部信息後,就可立馬刊發。大部分西方媒體,甚至有專門從事訃告新聞文本準備的記者和編輯,這已成為西方媒體業內一個通行的做法。
就中國來說,訃告新聞的準備要從兩個層面來說。官方媒體,特別是省級以上新聞媒體,對訃告新聞的人物背景材料都會有所準備,但涉及面不會太多。因為,相關訃告新聞採寫、轉載、發布有嚴格的規定需要遵守,一般是由新華社統一授權發布,其它媒體都轉載新華社的統一稿件,恪守這一準則,不會像西方媒體那樣各自為陣,爭相自採、編輯發布名人的訃告新聞。

從另一個層面看,一些市場化媒體,為了搶新聞,也發生過誤報名人死亡的事件,最典型的莫過於對武俠作家金庸死訊的誤報。早在2010年6月,金庸就曾遭遇過「逝世謠言」。記者打電話求證的時候,金庸先生還正在吃完飯。同年12月,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傳言金庸在香港去世,《中國新聞周刊》的官方微博未經仔細核實,就予以轉載,造成了很不好的負面影響。為了挽救聲譽,該周刊為此迅速道歉,副總和責編引咎辭職,但這一烏龍事件給媒體自身的公信力帶來的傷害很難消弭於無形。
還有新聞媒體聽信於一位名人的傳言,而誤報另一位名人死亡的事件。如2015年,歌唱家於文華在微博上誤傳著名詞作家閻肅先生去世,多家知名媒體未經核實進行報導,結果證明於文華是誤傳不實消息,媒體直接跟風,結果製造了假新聞。

總而言之,對待名人訃告新聞,中外媒體其實都一樣,提前有所準備並不是一件荒唐的事件,只不過大家在搶發訃告新聞的做法上有很大不同。要避免誤報名人死亡訃聞,關鍵還在於要搞清實時的新聞事實,做到不錯報就行。訃告新聞和其它重大新聞一樣,提前做一些背景資料的收集和新聞文本的準備,在外人看來有點奇怪,而對於新聞業內人士來說,其實再正常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