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茶文化的人,往往對茶具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有時甚至對茶本身反而不如對茶具熱心,大有買櫝還珠之意。茶具的世界裡,除了茶壺、茶杯之外,最普及也最有代表性的茶藝茶道用具,大概就是茶盤了。因此,現今人們公關送禮,上點檔次的,就常有送高檔茶盤的。茶盤是功夫茶專用的,用來盛放茶壺、茶杯,在衝泡斟倒時,起到一個託盤作用,同時還可盛接棄水,以免淌得茶桌茶几到處都溼漉漉的。
茶盤在古代茶書中未見記載,這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手邊有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的「書集成初編」,內有一冊收了明代茅一相的《茶具圖贊》,圖文並茂記的是茶具十二先生姓名字號,也就是把十二種茶具擬人化,配有插圖,我是認真研讀過的,裡面沒有茶盤。在北方,茶盆也就這幾年才開始流行。
茶盤的質地有很多種類,木頭的有輸木、紅本、黃花梨等,還有石頭的,少不了也有紫砂的,此外金屬的也有,而複合材料的更多,尤其是水容器這部分,基本上不是金屬的就是複合材料的。
不用說,論材質最名貴的是黃花梨的,其次是紅木。市面上的紫砂茶盤,不知何故都製作粗劣,價格低廉,偌大一個茶盤,至少可以放一把茶壺四五隻茶杯,可是還不如同質地的單壺賣價。一般而言,木質的茶盤零售價在二百元左右的就很不錯了,貴的可以七八百元甚至上千元、幾千元,若是花梨木的,可能比一套組合家具還值錢,如果不是真正在行又有錢的玩家,犯不著當這個大頭。典型的茶盤是方形的,如同一個小桌案,框架結構,尺寸基本在五十釐米長、四十釐米寬、十五釐米高這麼個範圍內,四條腿,上面嵌著一個竹,既是面板,又可用來漏水。
茶盤放在桌上,很是雅觀,而且實用。茶盤還有一種特殊的形式,從福建、潮汕那邊興起,以樹根製作根雕茶桌取材有樟木、花梨木,體積與一般的茶桌相當,再配以幾隻小樹根截成的発子這種根雕茶桌,不少都留出水槽,實際上是桌、盤一體化了。另外,也有茶盤上面刻成楚河漢界,儼然與棋盤一體而二用的。金華的樊一彪君每次來北京,總是忘不了給我帶兩包新茶來。
因此我導知道金華是國內一大茶鄉,婺州舉巖即其名產也。浙江作為中國第一大產茶省幾乎每個地市都有名茶,比如紹興的平水珠茶,溫州的雁蕩毛峰,湖州的紫筍,即使是海上的島嶼如舟山,也出產名茶普陀佛茶傳世。2001年春夏之交,父母去普陀進香觀光,臨行我特別提了一個要求、希捎點普陀佛茶回來,因為除了舟山,任何地方都難以買到這種茶。父母回來後說在普陀買茶居然限量銷售,只買回了三兩。
中國各地居民都喝茶,卻不是什麼地方都產茶。中國的茶葉主要產地集中在長江以南,長江以北只有信陽與陝西,近年山東也有目照、青島產茶。陝還是80年代以後才恢復產茶的。嚴格說來,中國上檔次的名茶、好茶,基本上全部是南方所產,分布在浙江、福建、安徽、四川、雲南、貴州、江蘇、湖南江西等地出產名茶的地方,就是品飲這種名茶最好的所在。
古代茶書就已寫明夫烹於所產處無不佳也,蓋水土之宜」。龍井茶就最適合在杭州虎跑泉品飲,而沒賞碧螺春,最理想的地方則是太湖之濱的惠山天下第二泉。也正是這個原因茶鄉的名泉景點,都紛紛開設茶館。大西南是茶的最早產地,有一部編撰印裝皆盡豪華的大型畫冊《中國,茶的故鄉》,就清楚地記載著世界上的茶樹都源於雲南。
所以,滇、黔、川自古就都是茶鄉,在茶的傳播上,稱得上是澤被四海。浙江的惠明茶,傳說就是由高從峨眉山帶來的茶籽繁行的。茶的傳播像是接力賽,雖然發源地是雲南,但是並非所有的茶鄉都是雲南古茶的直系後裔,日本、臺灣的茶樹,就分別是從江、福建借去的種子。茶多無不山清水秀,在南方的旅遊勝地,尤其是名山古利,往往出產茗。
茶的這種清雅品性,不僅體現在壺中神韻,也體現在生長的環境景致上古人有詩句「買得青山只種茶」,有這種願望的士大夫,一定是住在茶鄉的筆者生在華北,長在華北,輾轉於保定、天津、石家莊、北京四市,是古人講的燕趙之地,顏恨與茶鄉無緣,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茶鄉的朋友卻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