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親吻了一個小女孩的臉頰,於是赫本誕生了。」
1929年5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在比利時的布魯塞爾。父親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總經理,母親是男爵夫人、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後裔,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因此,赫本自幼便帶著一種高貴的氣質,而且多才多藝,會講多種語言。
出身上層家庭的她,本應擁有美好的童年,但命運弄人。
赫本的父親雖然事業有成,卻是一個堅定的法西斯主義者,為了他的政治夢想,在赫本6歲時,他拋棄妻女,離開了家,一個完整的家驟然破碎。
赫本開始變的沉默寡言,母親為了能讓赫本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把她送到英國一所貴族寄宿學校-密斯利登學校讀書。赫本在此就學直到1938年。
但家庭的變故還未停止,因赫本的父母性格都很霸氣,所以爭吵不斷。1938年赫本的父母親正式離婚,赫本與母親生活在一起,而且在以後父親也再沒有來看過她。關於此事50年後赫本回憶談起:這深深傷害了她幼小渴望關愛的小心靈。
也對她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她的一生都在渴望一個完整幸福的家庭;二是導致了戀父情結。
1939年,赫本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
赫本對芭蕾極為熱愛,為此她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並夢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演員,站在舞臺上受到萬眾矚目。
然而,世事難料。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動蕩年代,無數人的命運因此改變。
1940年,荷蘭安恆被納粹侵佔,赫本原本富裕的家在戰爭中變得一貧如洗,生活流離失所。在整個二戰期間,赫本幾乎沒有吃過一頓飽飯。為了活下來,她吃狗糧,吃鬱金香的球根....什麼吃的都沒有的時候她只能喝水充飢,然後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通過看書來忘記飢餓。
而戰爭的殘酷還遠不止於此,在戰爭中,赫本失去了自己的舅舅與哥哥。
動蕩之中,即使生活如此艱難,赫本並沒有選擇害怕與逃避,雖然父親是法西斯主義者,但赫本卻努力用自己的力量去反抗納粹。
因為年少不容易被侵略者懷疑,所以她將秘密情報放在鞋子裡傳遞給遊擊隊員;還組織學跳舞的同學,冒險私下做舞蹈演出,為反抗軍籌款。表演沒有燈光、沒有音樂、沒有歡呼、沒有鼓掌,門外也許還有德國士兵拿著槍經過。
赫本後來回憶道:我一生最好的觀眾在我表演完之後,卻沒有任何一丁點聲音。
這是時代造就悲哀。
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身體發育期的赫本長期貧血、身材削瘦,以至後來幾乎沒法再跳心愛的芭蕾了。
1944年,盟軍解放安恆,這時的赫本體重只有90磅重,而且身染好幾種疾病:貧血、哮喘、黃疸以及嚴重的水腫。這些疾病讓赫本飽受折磨,但也賦予了她頑強不屈於的性格,以及晚年潛心做慈善的善心。
二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儉用存下來的100英鎊遷至英國倫敦。從死亡和飢餓的陰霾中走出來後,赫本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芭蕾舞舞臺,繼續自己的芭蕾舞之夢。
但是,命運的打擊還在繼續。
赫本的老師明確告訴她:她不可能成為芭蕾舞演員了,即使擁有對芭蕾舞的摯愛和不俗的技巧。因為戰爭期間身體營養不良嚴重的影響了她肌肉的發育,也錯過了練習芭蕾舞最佳的年齡。
她想重登芭蕾舞臺,成為芭蕾舞女演員的夢想破碎了。
當在戰爭和飢餓時支撐她活下去的夢想消失不見時,赫本一段時間陷入了抑鬱之中,未來也變得迷茫與不知所措。
雖然不能成為職業芭蕾舞演員,但芭蕾舞造就了她優雅的氣質,一經投射在熒幕上,便格外動人。
但生活還需要繼續,為了餬口赫本不得不做多份工作。芭蕾舞兼職老師,兼職模特,參加歌舞團的表演。雖然演戲與模特並非自己的最愛,但無論做什麼都要做好的性格令她表現突出。
她成為了《高跟紐扣鞋》的合唱團員,並參與音樂劇《韃靼醬》的演出,開始進入演藝圈。
赫本電影生涯的第一個作品是1948年一部半紀錄片性質的荷蘭影片:《荷蘭七課》,她在裡面扮演航空公司的一名空職人員。
這部電影共39分鐘,主要是介紹荷蘭的風光,赫本在其中是個很小的角色,並沒有給她帶來很多的關注。
但生活經歷了那麼多的不幸和劫難之後,幸運之神終於開始眷顧赫本。
赫本在去法國拍攝《前進蒙特卡洛》時,與法國女作家柯萊特夫人偶然相遇。這位傳奇作家被清雅靈動的赫本深深打動,認定赫本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家》主角的不二之選,於是邀請她到百老匯出演舞臺劇。
1951年,她出演戲劇《金粉世界》,開始了她在美國的演藝之旅,在劇中,她扮演主角GIGI(琪琪)。這部戲劇在美國百老匯連演了219場,直到1952年中旬才暫時閉幕。
這是她的第一個戲劇女主角。
憑藉出眾的演技,飾演的GIGI的赫本廣受好評,並且獲得世界戲劇大獎的最佳女主角。與此同時,因為得到《雙姝豔》導演的推薦,赫本參加了新影片《羅馬假日》的試鏡,並順利通過。
於是,
便有了那部經典的《羅馬假日》,
有了那個如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一日勝過滄海桑田,
一日也是永恆摯愛。
1953年,赫本與好萊塢名影星格裡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日》正式在美國上映,赫本扮演的安妮公主,劇中的她高貴典雅,令人難以忘懷。
這是赫本在電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影片大受好評,她也從一個影壇新人一夜間大放異彩,炙手可熱。
她清秀典雅的面孔同時出現在各大報紙雜誌上,著名的「赫本頭」也開始成為坊間少女們的流行髮型。
在那個性感金髮女郎受歡迎的年代,赫本用率真優雅打動了無數人。有人說,她改變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重新定義了「美」的含義。
美國《時代》周刊曾評價赫本:「 她把女皇的高尚和活潑淘氣完美地柔和在一起,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
憑藉這部電影,赫本收穫了人生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並獲獎。
1953年,赫本以主角身份出演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的《龍鳳配》,這是一部為赫本量身打造的電影。
為此,赫本親自前往法國選購服裝,與紀梵希的時尚傳奇由此開始。
赫本與紀梵希相互欣賞,友情非凡。赫本在公開場合盛讚對方:「是紀梵希創造了我,穿著他設計的衣服,我感覺有人在保護我。」
紀梵希知曉赫本的身高與三圍,也懂得如何掩蓋她的不足,他為她量身定製的衣服,讓赫本成為了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才是最高級的了解和成全。
對於赫本,紀梵希也曾經表示:
赫本的美麗,是我旗下任何一個模特都無法比擬的,是她讓我看到了服裝的新生命。
1953年《羅馬假日》倫敦首映式上,格利高裡·派克介紹梅爾·費勒與赫本認識,梅爾·費勒是一名演員同時兼任劇作家。那時赫本24歲,費勒已35歲,但費勒具有的中年男子特有的成熟魅力,令赫本十分著迷,費勒的藝術才能也讓赫本傾倒。可能是從小缺失父愛所致,他們相差的11歲,正是赫本所喜歡的。
1954年9月24日,奧黛麗·赫本與梅爾·費勒在瑞士舉行婚禮。這對好萊塢的才子佳人從此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新婚的赫本非常快樂,她對費勒說:「因為你,我終於嫁出去了。」不久之後赫本誕下愛情結晶,她的第一個兒子肖恩。
同時,他們兩人在事業上也開始合作,一起合作演出戲劇《美人魚》,這部劇讓赫本獲得了託尼獎(Tony Award)。
1955年,他們又同時演出的派拉蒙製作的電影《戰爭與和平》。
赫本接下來10年間出演了諸多經典的影視劇,是她最輝煌的黃金時期。
1956年,赫本出演歌舞劇《甜姐兒》,這部電影也稱得上是赫本50年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時,這部電影被影評人稱為「派拉蒙歌舞片時代最後的輝煌」。同年,出演電影《黃昏之戀》。
1957年,赫本出演電視劇《魂斷梅耶林》,赫本與丈夫共同出演男女主角,這是他們合作的唯一一部電視劇,也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
1958年,赫本出演電影《修女傳》,這部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赫本在劇中飾演盧卡修女。
同年,她出演電影《綠廈》,在劇中飾演了叢林精靈莉瑪,這部電影是其丈夫親自操刀擔任導演為赫本量身打造的第一部電影。
拍攝《綠廈》時,赫本收養了一隻梅花鹿,取名依比。依比被收養時還沒有斷奶,赫本親自為其餵奶。依比長大後和赫本形影不離,同居一室,還出現在赫本印製的私家聖誕賀卡上,並常跟隨赫本走街入市。
1960年,赫本出演電影《蒂凡尼的早餐》,在片中她飾演了一位流連於上層社會,渴望釣到金龜婿的應召女郎霍莉·格萊特利。
身著小黑裙的模樣不知道驚豔了多少代人,這部電影也確立了赫本在時尚界擁有無法被替代的位置。
1967年,赫本出演電影《盲女驚魂記》,在片中飾演一位盲女,這是她在事業上的又一次突破,本片獲得第五次奧斯卡影后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導演泰倫斯·楊,正是二戰期間赫本在16歲時作為志願護士照護過的一位英國傘兵。本片也是赫本最後一次與丈夫梅爾·費勒進行合作。
這些年赫本在事業上可謂一帆風順,但在1967年,赫本的第一次婚姻破裂了。
五六十年代赫本參演的影片大都獲得藝術和商業的雙重成功,同時也是最早拿到百萬美元片酬的女演員之一。但是與赫本的如日中天相反,費勒的事業卻不慍不火,奮鬥多年一直在二流作品中掙扎,僅有的優秀作品也大多是和赫本的合作。
事業上的巨大差距讓日益沉悶的費勒開始出軌,二人的婚姻出現裂痕。為挽救這段婚姻,赫本在拍完《盲女驚魂記》之後宣布息影,表示將把精力用於家庭,她認為這樣可以挽回費勒挽回這段婚姻,但赫本的努力最終還是徒勞。
1967年9月1日,赫本和費勒宣布離婚,十三年的婚姻結束,赫本倍受打擊,身心俱疲。身高170cm的赫本體重掉到僅有42公斤,也剪去了蓄留多年的一頭秀髮,痛苦的揮別過去。
1968年,赫本在希臘旅行期間邂逅心理醫生安德烈·多蒂。多蒂是義大利人,從少年時就是赫本的崇拜者,多蒂在與赫本熟悉後就迅速展開追求,深陷在婚姻失敗痛苦中的赫本被多蒂的熱情和關懷打動。1969年1月18日,赫本不顧母親的強烈反對和9年的年齡差距,與多蒂在義大利舉行了婚禮,婚後赫本生下自己的第二個兒子盧克。
赫本吸取了上次婚姻失敗的教訓,徹底息影,安心相夫教子。她說:「我終於得到了幸福。我不再拍電影了,今後我要專心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但赫本很快痛苦的發現,多蒂對婚姻很不忠誠。多蒂具有義大利人特有的「浪漫情懷」,甚至在赫本在瑞士待產期間便已恢復單身時代的社交習慣,混跡夜總會和脫衣舞廳。他和一群香豔女演員徹夜廝混的消息成為報紙頭條。
多蒂的所為對赫本打擊沉重,她渴望完整的家庭和幸福的婚姻再次破滅,但此時她已為這段不值得的婚姻浪費了一個演員最黃金的時期。
1975年,赫本復出,出演電影《羅賓漢與瑪麗安》,赫本在片中飾演修女瑪麗安,並且與肖恩·康納利表演對手戲。
在情感方面,上帝讓相信愛情的赫本碰上了羅伯特·沃德斯。
1980年冬,赫本在朋友的書房裡邂逅了羅伯特,這個後來被她稱為「靈魂伴侶」的男人。
一個經歷了亡妻之痛,一個經歷過兩段失敗的婚姻,兩人走到了一起,成為靈魂伴侶,沒有結婚,卻為愛全部付出。相信愛情的赫本終於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兩人陪伴彼此走過了剩下的人生。
1988年,赫本出演電影《直到永遠》,在片中客串了一位雍容高貴、令人懷念的白衣天使,這部電影是她的息影之作。
1993年,出演紀錄片《世界花園》,赫本在片中扮演解說員的角色,講解各種各樣的花,這也是她生前的最後一部影視作品。
赫本一生共參演26部電影,獲得過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提名,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是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也是拿全美國四大藝術獎項(電影奧斯卡獎、戲劇託尼獎、音樂葛萊美獎和電視艾美獎)的僅有九人之一。
曾擔任赫本公關人員的亨利·羅傑斯曾經表示:
她從來不像其他演員一樣,想永遠當紅,而以追求個人幸福、平靜、愛、子女、她愛且愛她的伴侶為重。
相比於繁華喧鬧的演藝圈,她更愛家庭,愛簡單安靜的生活,愛新鮮的空氣、鄉村的味道、牛鈴聲、樹木在微風中搖晃、陽光透過樹枝穿破下午的薄霧。
晚年的赫本致力於慈善事業。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特使,始終堅持為兒童的生存權利而奮鬥,為那些因為戰爭而傷殘,因為饑荒而奄奄一息,因為社會不公平而流浪的億萬兒童在奮鬥。
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赫本和羅伯特的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愛戴和歡迎。
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影片一樣燦爛人間。
她將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成千上萬個飽受飢餓的孩子身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使社會了解和意識到兒童的需要。無論是在接受採訪還是發表演說,赫本的第一句話永遠是:「還有什麼比孩子更重要?」
對於在人間的天使,上天總是不捨得讓她逗留太久。
1992年,忙碌的工作讓赫本非常的疲勞和憔悴,在醫院進行全面身體檢查時,不幸發現了癌細胞,據估計大約五年前赫本就已經患上了癌症,只是她始終忙於為孩童奔走卻忽略了自己的身體。
1993年,赫本病危。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這一消息,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她禱告,祈使她能夠奇蹟康復。一時間,祈禱赫本平安的聲音迴蕩在世界各地。
在彌留之際,赫本說:「我唯一的遺憾是再也不能幫助那些可憐的孩子們了。」
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永遠閉上了雙眼,享年63歲。
在她的葬禮上,六百多名小鎮的居民為她送行,為她抬棺木的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6個男人。
兩個兒子:肖恩和盧克,
兩任丈夫:費勒和多蒂,
靈魂伴侶:羅伯特,
一生摯友:紀梵希。
不論曾經的分分合合,恩怨糾葛,此刻他們在一起,送生命中最重要或者曾經最重要的女人最後一程。
縱觀赫本這一生,既坎坷又非凡,然而她卻始終溫暖、純良。
赫本的一生,因外表而閃耀,因才華而卓越,因人格而不朽。
這些年來,她就如天使一般光照人間,是當之無愧的不朽女神。
2002年5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紐約總部為一尊7英尺高的青銅雕像揭幕,雕像名字為奧黛麗精神(The Spirit of Audrey),以表彰赫本為聯合國所做的貢獻,她是唯一獲此殊榮的人。
2004年,《Elle》評出的歷史上最美麗的女人,赫本豔壓群芳,以76%的選票榮獲冠軍。此外,《VOGUE》也將赫本評為「世界時尚名人」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