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渝中,距解放碑約300米的人民公園,一尊鏽紅色的紀念碑靜靜矗立,這就是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距紀念碑40米之遙的地方曾有一棟叫作重慶青年大廈的建築,1946年5月4日,九三學社在此召開成立大會,一個以紀念抗戰勝利命名的政黨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家國情懷,流淌於知識分子的血液;民主科學,五四精神的火種深埋於心。在國家危亡之際,這樣一群人奮起,以蘸取血淚的毫端、以裹挾雷電筆尖,凝聚改換天地的力量。
是的,這群人就是九三學社的創始人。他們為了救國於危難、救民於水火,從三尺講臺、一方書桌轉身而成金剛怒目,口誅筆伐,戰於亂世;也是這群揚帆學海的學者大家,於混沌中慧眼識珠,順大勢而為,與中國共產黨站到一起,為破舊而立新攜手並肩。
70年,轉瞬的歷史,過半的人生,對於一個政黨而言,這或許只是走向成熟的一個片段。在70個四季輪迴間,九三學社這株植根於愛國民主科學優良傳統沃土、承受多黨合作陽光雨露的大樹,已然初具規模、枝繁葉茂。
70年來,九三學社從成立最初的幾十個人,發展至今天的15萬餘人。據九三學社中央組織部最新數據,截至2015年上半年,全國社員人數為152214人。
70年來,九三學社的各級組織從無到有,如今已經遍及全國。截至2015年上半年,九三學社共有省級組織30個,市級組織295個,基層組織6032個。
70年來,九三學社從沒有丟棄她與生俱來的「高知」基因,其發展的成員幾乎全部為高中級知識分子、各行各業精英。截至2015年上半年,具有高中級職稱的九三學社社員佔93.51%。
在最新的社員界別分布統計中可以看到,科學技術(36.77%)、高等教育(23.15%)、醫藥衛生(19.34%)是九三學社的三大主體界別,延續著參政黨科技特色。
天亮了,重獲新生的中國人擁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國家富強之夢、民族復興之夢、人民幸福之夢。築夢徵程中,一代代九三學社社員在本職崗位上揚鞭奮蹄,這個群體作為一個政黨發出強勁推力。
今天雄壯的三峽大壩已橫亙於滾滾長江之上,籌建伊始,九三學社以理性的嚴謹、冷靜提出意見;她還建言守護億萬國人心目中的革命聖地延安,讓寶塔山巍巍,讓延河水不斷;為了夕陽更美好、為了朝陽更燦爛,她呼籲提高退休科技人員待遇、倡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的廣闊天地中錘鍊;十幾年持續關注、深切掛念,只為那生命的淨土——「三江源」;「非典」肆虐、大震來襲,她秉持科學理念,控制疫情、讓災民早日重建家園;科技體制改革、低碳經濟發展……這一樁樁都蘊含著九三學社的大智慧。
由「三九」到「九地」,從牧區哲裡木到蜀地廣元,九三學社科技輸出的腳步己踏至大江南北;讓光明衝散多年黑暗、把健康送到久臥榻前,醫的是眼、是骨,暖的是心;學學專家的行家裡手、聽聽院士的真知高見,一隅的普通人也可真實觸摸看似高遠的科學、甚至為我所有;把技術送進鄉村、把文化帶到農家,讓貧困不再成為難醒夢魘……這一件件都凝聚著九三學社為國為民的滿腔深情。
10611、18550、14558、7811、4913、28468、199953……一定有人會以為這是有某種規律的數列,或者蘊含某個秘密的密碼。那麼換一種表達:嚴濟慈、茅以升、王淦昌、趙九章、王選、師昌緒、閔乃本……前面數字就是以後面姓名命名的小行星的永久代碼,這屬於他們的星光將與星空共存。
堪稱科學巨擎的幾代九三學社優秀代表,是一根根脊梁撐起中國現代科學的一隅天空。他們是一面面旗幟召喚和凝聚著15萬顆九三學社社員的心。
還有與王淦昌、趙九章一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鄧稼先、陳芳允、程開甲;還有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昆、謝家麟;還有170多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一個個名字都是中國自然科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也還有啟功、俞平伯、譚其驤等社會科學大家,潘建偉、楊佳等當代英才嬌子。雖然他們還沒有或者不會有命名的小行星,但是他們在所有九三學社社員和中國人的心目中擁有同樣的熠熠星光。
他們,燦若星河。
歷經了70年風雨,跨越了一個世紀,九三學社踏著堅實的足印來到今天,而今天又將是另一個起點,為了那個明晰的夢想,繼續向前。
夕陽西下,九三學社成立舊址紀念碑被嬉戲頑童的笑鬧聲籠罩,旁邊輕搖蒲扇的老人們聊著天南地北、家長裡短……(來源:九三學社中央網站消息 作者:劉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