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內外兼修方能成為高手,但金庸筆下有一種人卻很特別,他們由外入內,居然也能成為江湖一流人物,如北宋年間的蕭峰、南宋時期的洪七公,他們之所以能夠如此了得,一切都因為一門掌法——降龍十八掌。金庸武俠文化底蘊極深,這一點從「降龍十八掌」招式名稱即可看出,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或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群龍無首等招式,均出自《易經》乾卦爻辭,因其威力非凡,遂被掃地僧稱之為天下第一掌法。
在新修版《天龍八部》中,降龍十八掌不止十八招,它一共有二十八招,因而也被稱為「降龍二十八掌」,蕭峰多年浸淫這套掌法,發覺這套掌法精華盡數囊括在前面十八招中,至於後面的十招則未免有畫蛇添足之嫌,因而在《天龍八部》最後一個章節,他與二弟虛竹一起修訂,刪繁就簡,將其改為了十八掌。這是蕭峰臨死前做的第二件大事,兩人修訂完「降龍十八掌」不久後,蕭峰便自盡於雁門關外,當時他曾對虛竹說了一個概念,沒想到這竟然成了他的遺言!
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韓非子曰:儒以文亂發,俠以武犯禁。但太史公卻帶有反對意見: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可見「俠義道」並非一無是處,而金庸先生更將其升華,提升到了為國為民的境界,遂使得「俠」之一字成為江湖武人最高準則,古往今來,在金庸筆下亦出現了許多能人,蕭峰、郭靖便是其中的代表。
蕭峰死前與虛竹修訂「降龍十八掌」,完工之後,他對虛竹說了這樣一段話,道出了降龍十八掌「四字真言」:
蕭峰道:「......『降龍二十八掌』的精義,乃是『有餘不盡』四字,一掌之出,必須留有餘力。不管對方擊來的拳掌如何剛猛有力、勢若雷霆,我總之應以一招行有餘力......」
這「四字真言」便是「有餘不盡」四個字,乃降龍十八掌最高精義,有趣的是,虛竹雖然擁有逍遙三老數百年功力,且學習了靈鷲宮石壁上的絕學,可依然無法領悟其中的關鍵,以至於虛竹之後,丐幫數代幫助皆未能將降龍十八掌發揚光大,直到一百多年後的《射鵰英雄傳》時代,才再次被洪七公破解。
何為「有餘不盡」?關鍵就在於「亢龍有悔」四個字,洪七公在指點郭靖降龍十八掌的時候便給他詳細分析了這套掌法最重要的秘訣。所謂「亢龍有悔」不在「亢」而在一個「悔」字,《易經》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因此有發必有收,打出去的力道有十分,那麼留在身上的力道則有二十分。即洪七公所說「《易經》講究的是『泰極否來,否極泰來』。『亢龍有悔』的道理,乃是還沒到頂,便預留退步。」
洪七公很適合學習物理,因為他對力學研究得很透徹,他認為「一招發出去,就算有幾千斤、一萬斤的力道,終究有使盡之時,敵人如是高手,就在你力道使盡的一瞬間,突然反擊,你一萬斤的力道已經使盡了,剩下來的連幾兩幾錢也沒有,他只消使三斤力氣,就打垮了你的一萬斤力道。」所以這個「悔」字的關鍵就是要知道「剛強之後,必有衰弱」,而「降龍十八掌」其實「不是用來恃強欺人,而是用來全身保命。」
這便是蕭峰死前「四字真言」的要義——有餘不盡。難怪洪七公能夠成為華山五絕之一,以他如此無所不包的學問,以他這般將武術與上古無字天書融為一體的能力,成為絕頂高手必是板上釘釘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