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居「社恐」的你我,不僅僅是走出舒適圈的賽博囚徒

2020-12-13 虎嗅APP


這屆脫口秀大會格外出圈。


從楊笠的「只想和我配不上的人談戀愛」,到李雪琴的「宇宙有盡頭,而北京地鐵沒有」,以及王勉的《職場社恐之歌》,引起共鳴的爆梗背後總藏著自嘲與無奈。


在前幾天的總決賽上,王勉再次以音樂脫口秀形式表演,並取得冠軍。在評論區中,王勉被稱為三季以來爭議最大的冠軍:不少觀眾get不到重複曲調中的新梗,認為王勉的彈唱是脫口秀藝術中的異端;也有觀眾認為彈唱需要更高的創作能力,王勉贏得冠軍實至名歸。


兩極分化的評論


拋開形式,王勉的文本創作水平是毋庸置疑的。從《職場社恐之歌》到《逃避之歌》,片段式的金句總能勾勒出喚起共情的小人物形象:一個有點喪氣的年輕人,不想上班、不想結婚、不想社交,常常恐懼、常常焦慮,還有點俏皮。王勉有「人間攝像頭」之美譽,總能扯下當代「社恐」年輕人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我是社恐,我(不是)很尷尬


在總決賽舞臺上,王勉列舉被好兄弟搶了前女友、被房東趕出出租屋、被教練嫌棄嘲諷的經歷,總結陳詞是「世界以痛吻你,你扇它巴掌啊!」。收官之作似乎能與先前王勉塑造的小人物形象形成互文,讓自居社恐、受氣包的逃避者們終於扳回一局。


爆梗「世界以痛吻你,你扇它巴掌啊!」


但現實中的社恐是,世界以痛吻你,你只能尷尬地說:「別親了,請保持社交距離。」


實際上,在「社恐」的概念普遍化之前,社交恐懼症更多被視為一種心理學上的焦慮性障礙,表現是害怕社交處境,如在眾人面前說話、參加聚會等等。如今,「社恐」似乎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最常見的自我認同之一,我們常常以社恐自居,也以不善交際自嘲。


隨著「社恐」一詞變成調侃和自嘲,相關的新聞常常以#迷惑行為大賞#的方式呈現。比如西班牙一女子為了不和熟人打招呼,假裝失明長達28年。打招呼的尷尬程度似乎不足以支撐28年的高超演技,但當我們把社交恐懼的極端表現還原到日常生活中,就容易對深受困擾的患者產生共情。




你會主動和熟人打招呼嗎?


其實,當代年輕人所謂「社恐」的表現,往往就是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小困境。如漫畫《芬蘭人的噩夢》中,主人公馬蒂經常面臨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拉扯。馬蒂不善交際,喜歡安靜,也樂於獨處;一旦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尺度被打破,即使是微小到坐公交車、逛超市,涉及的人際交往都可能成為噩夢。


馬蒂最大的白日夢是一輛空無一人的公共巴士,一部只有自己的電梯,一種不需要打擾別人、也不會被別人打擾的生活。以馬蒂為代表的社恐們,在意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界限感,不僅重視自己的私人空間,也尊重他人的隱私空間。



漫畫《芬蘭人的噩夢》


那麼,哪裡能找到相對獨立、不受打擾的日常空間呢?賽博空間似乎成為比現實更恰當的選擇。線下社交對越來越多人來說成為一種挑戰,同時,儘管網絡空間的私密性常被詬病,但相對匿名性仍給社恐群體提供了樹洞。


與線下社交的手足無措相對應的是,社恐們在網絡社交時候常常遊刃有餘。豆瓣的「社恐抱團取暖」小組有近三萬個成員,社恐小組乃至整個豆瓣,都是社恐群體的棲息地。在#社恐最絕望的瞬間#等話題下,社恐患者們更容易敞開心扉,交流海量線下社交尷尬經歷。


在電梯間裡,我們偶爾不想和熟人打招呼;


合租房裡,總要隔著門聽聽,等室友不在才敢出去;


甚至不少「社恐」在找錯錢時,也不好意思對收銀員解釋。


豆瓣「社恐」相關話題


在#社恐#相關的小組、話題下,社恐群體總能侃侃而談,這似乎陷入社恐卻熱衷於社交的悖論。但實際上,當代年輕人的所謂社恐特指現實生活的人際交往,而非賽博空間的抱團取暖。


在以共同話題維繫的網絡社群中,相同的愛好、經歷總能激起源源不斷的討論,而在線下社交中,交際的對象常常是被動選擇的,甚至與一系列現實困境緊緊聯繫。在豆瓣「社恐抱團取暖」小組中,與同事搭電梯、拼車尤其能引發社交恐懼,也許我們恐懼的並不是社交,而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密閉的空間中無話可說的尷尬境地。


賽博空間賦予我們選擇社交對象的自由,同時也給我們最大程度隱藏、美化自己的權利。當我們的文字、聲音代表自己部分出席,未出現的那部分總能維持社恐的安全感。賽博世界為社恐提供「我不是一個人」的集體感,而這種集體感並不需要以個人空間的讓渡為代價。


但在線下社交中,即使是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社恐者們也常常避之不及。


彈幕打上「是我本人」


無處安放的小眼神、似笑非笑的面部表情、僵硬的四肢,還有在大腦宕機的幾秒內組織的介紹語;在聚光燈和注目禮下,網絡隱藏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忽然無所遁形,於是自我介紹也被社恐群體視為「公開處刑」。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於留在社交的舒適圈內,尤其是更需要時間精力投入的線下社交。然而,社交恐懼症發作的原因,僅僅因為賽博囚徒重返現實社會嗎?或者,社恐需要被治癒嗎?


知著君認為,越來越多人以社恐自居的原因,並不僅僅是網絡習慣入侵現實世界,而是不同人群對於界限感的理解不同。網絡社交常常給實時對話留出一定空間,無論是空間上的距離感,還是時間的滯後。難以回答的尖銳問題、雞肋的寒暄,或者僅僅不是合適對話的當下,賽博空間的時空距離為我們留出合情合理的緩衝。


然而現實空間內,一個小小的電話就能讓社恐害怕。


你撥打的用戶正在社恐


實時的社交往往沒有滯後的可能性:網絡可以延遲,但大腦不能宕機;網絡上可以同時處理多個任務,但面對同一時空投來的多個問題,社恐常常應接不暇。通過網絡傳輸的文字、影像都能反覆修飾,而面對面即時性的記憶、印象和直覺卻難以復刻;正因如此,見面才會被認為不可代替,同時也引發焦慮。


當社交過界乃至衝突發生時,線上似乎也能比線下更容易開口說「不」。許多社恐者在打招呼時都需要心理建設,更難以當面表達自己的不滿。


社恐不一定出於被動,也可能是主動的選擇。


界限感的實現往往是雙向的,在保護自己空間的同時,對於他人空間的尊重也是社恐們的信條。社恐們口中的「算了」,背後常常是欲言又止的選擇,僅僅是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不想添麻煩的社恐們


有時,對於社恐者而言,沉默也常常是對特定「融入」的無聲抵抗,也許是與隨波逐流者的割席斷交。秉持社交極簡主義的一群人,自然會逃避無效社交;而對既定秩序有改變期待的一群人,也不大會熱衷於當下的社交。關鍵問題在於,我們的秩序中有沒有對社恐,乃至一切不隨大流者的包容空間。


無論是走出舒適圈的賽博囚徒,還是不隨大流的抵抗者,社恐自有其原本的樣貌。或許以「社恐」自居的我們,只是期待一種合適的社交距離感:


保持聯繫,保持距離。


參考資料:


相關焦點

  • 讓你跳出舒適圈的人,都是耍流氓
    最近我被一個詞弄蒙了,就是舒適圈。 前幾天和一位朋友交流,他勸我應該對自己現有的生活做出一點改變,就用到了「舒適圈」這個詞。 有部很火的綜藝節目,叫《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就是幾個功成名就的演員同臺PK,相當於演員版的《歌手》。
  • 你真的明白什麼是舒適圈嗎?
    #01 舒適圈到底是個什麼圈#說起最近,你是不是也在花時間盯著手機、忽略了桌上那幾本厚厚的英語書;你寫上了滿滿的日程安排,下一秒卻已點完外賣,吃完就奔向舒適的床;能夠一鼓作氣完成的事情卻拖拖拉拉,deadline前一秒仍舊不慌不忙
  • 不滿現狀,主動走出舒適圈的星座,保持高度自律,拒絕一勞永逸
    文 | Miya在這個誘惑眾多的年代,很多人容易踏入了舒適圈之後,就深陷其中難以走出來。但是這幾個星座的人卻恰恰相反,他們能夠保持高度自律,主動走出舒適圈才是他們的選擇。對他們來說一些膚淺的樂趣或許能夠通過自己的放縱自己的懈怠來獲得,但這樣的快樂總是轉瞬即逝,而且你也抓不住什麼。而自己能夠抓得住的快樂是要通過自律,通過主動走出舒適圈才能獲得。就好比自己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做很久的事情。總比自己遇到困難之後就立馬放棄了快樂來得多。
  • 約翰·納什:均衡博弈走出「囚徒困境」
    常被提及的「囚徒困境」即是「納什均衡」理論的經典模型。即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五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實,二者都判刑兩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 社恐的友情:我心裡有你就夠了
    再加上網絡的發達,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獲得一切生活必需品,從而導致當下年輕人好像很容易患上「社恐」。 這讓我想起王勉的段子,每天都只想和同事說嗨、嗨、拜拜…… 社恐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提到,顯得現在的年輕人的社交圈狹窄又可憐。
  • 約翰·納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
    即使你不知道「小約翰·福布斯·納什(JohnF.NashJr.)」這個名字和這個人的數學理論,你至少應該看過由他的經歷改編的奧斯卡獲獎影片《美麗心靈》。即便你連電影也沒看過,你的生活也與他息息相關——博弈論和「納什均衡」已經深刻地影響了一般人的生活,絕不僅限於數學的範疇。5月23日,約翰·納什在美國新澤西州遭遇車禍去世,終年86歲,生前被廣泛譽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此前,納什才剛剛在挪威領受了阿貝爾獎(AbelPrize)。
  • 你該跳出舒適圈了
    每天刷著短視頻渾渾噩噩,一個人如果這樣就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圈了。人是很奇怪的,在惡劣的環境下,在不滿意的生活狀態下,每天抱怨著,但是到了真正可以改變的時候卻又不願做出改變。顯然已經習慣了這個舒適的圈子,但是這個世界的規則就是,只有走出舒適圈 才可以增加把我命運的機會,待在舒適區 只會讓你越來越「不舒適」。
  • 為什麼跳出舒適圈寸步難行:盲目「逃離舒適圈」,反而害了你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羅子君。當全職太太多年,驟然婚變,她完全沒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但痛定思痛之後,她還是勇敢地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從超市售貨員,到奢侈品導購,再到企業調查員,羅子君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了成績。不少人看完劇後,以羅子君為榜樣,紛紛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去挑戰自我。但現實生活總比小說、電視劇要殘酷許多。
  • 張大奕發表新年願望: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新的一年,不破不立
    鬧得沸沸揚揚的張大奕與蔣凡事件,在進入新年之後,風波再起,雖然說最後的結果大家也是知道了,但是作為插足別人婚姻的第三者,張大奕卻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而張大奕也是通過社交平臺,發表了自己的新年感言當然其他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這句話:要走出自己的舒適圈,新的一年
  • 社恐怎麼了?我只是和明星有相同的愛好
    有「社恐」還要從是大量社交工作是什麼體驗?對「社恐」人來說,人生太難了!社恐的你是不是也在詢問「有沒有不用跟人交流的工作」?說白了就是對外界的害怕難以控制,即使你知道他沒有大怪獸可怕,或者說這種可怕是無形的,對每個人來說他都不一樣。有人認為它為零甚至為負(即可以帶來動力),有人卻認為它無窮大甚至阻礙正常生活。社恐有多普遍,它已經比感冒還常見,比癌症還難治!
  • 社恐:別看我別看我……
    社交恐懼症(社恐),是指在社交場合出現不合理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與普通的性格內向不同,社恐患者會對社交場合產生一種強烈的、不合理的、持續性的緊張或恐懼心理,而且往往會伴隨著劇烈的生理變化:呼吸困難,大量出汗、心悸出現驚恐發作,嚴重的時候會當場暈厥除了生理上的強烈反應之外,社恐與性格內向的另一個關鍵區別在於
  • 推拒送茶水、不主動加微信,「社恐」的張子楓不正是你我的樣子?
    社恐人群常常只願在熟悉的環境裡活動。即使是面對自己喜歡的活動或人,要去主動交流都是一件需要加油鼓起勇氣的事。看到不敢與偶像周迅交流的張子楓,顏妹猛地發現:這不正是我們普通人的「社恐」日常嗎?你會恐懼社交嗎?
  • 你不是社恐,你只是害怕心裡的這個評價聲音
    《誰說我結不了婚》作者 | 林立晴審校 | 酷炫腦主創美工 | 雪今金編輯 | 小注害怕社交,害怕主動,害怕被拒絕,有時候阻礙我們與人交往的不是那些被用來當藉口的客觀條件
  • 課蟲:突破舒適圈,打破慣性枷鎖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內在能量不是很強的人,但又想突破舒適圈的話,那最好去找一個比較嚴厲的人,通過外力幫你推出舒適圈。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和我聊天的時候曾經聊到過其中一個老師,他說這個老師什麼課都不講,就是罵人,但是他說他聽著很舒服,因為可以激發他的內在能量。
  • 課蟲:突破舒適圈,打破慣性枷鎖。
    所以,如果你真的是一個內在能量不是很強的人,但又想突破舒適圈的話,那最好去找一個比較嚴厲的人,通過外力幫你推出舒適圈。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和我聊天的時候曾經聊到過其中一個老師,他說這個老師什麼課都不講,就是罵人,但是他說他聽著很舒服,因為可以激發他的內在能量。
  • 那些所謂逃離舒適圈的人,不是敗在了路上,就是輸在了起點
    但是電視劇終歸不是現實,一些你看似的成功背後,是有很多條件的。我們看到了羅子君走出舒適圈之後的成長和收穫,但是我們看不到她身後有一位才華橫溢的朋友唐晶,還有一位眼光長遠,有勇有謀的職場精英賀涵。現實生活中,對於你我大部分人來說,我們沒有羅子君這樣奢侈的前半生,後半生也不太會遇到像唐晶和賀涵這樣能在自己生活和工作上鼎力幫助自己的人,不僅僅是這樣,他們的收入還是排在全上海收入人群的前20%,對於普通人來說,擁有這樣人生和人脈圈子,幾乎是在做夢。
  • 「每一次尬聊,都是我鼓足勇氣的掙扎」 | 社恐患者自救指南
    當被人問到「什麼時候找時間聚一聚」,內心的獨白是:啊不了吧,我不想見人。和不熟悉的人見面,總是不自覺地喝水看手機,最怕冷場,容易尷尬。遇到問題,寧肯自己在網上花一天查找資料,也不願意花5分鐘向別人求助。如果路上看到了認識的人,為了避免打招呼,會故意在後面走得很慢很慢。如果這些情況都中了的話,那你就是社恐無疑了。
  • 留學生社恐:出國後我變懦弱了
    你是否有過上述的經歷?你又是否認為自己有社交恐懼症?雖然社交恐懼的留學生非常難分辨,但你總能從細枝末節發現端倪。但是不得不說,社恐到底有多心累,那真的是有這個症狀的人才知道。雖然聽著不像是要命的病症,但卻狠狠地折磨著神經和情緒,確實痛苦。那社恐這個症狀真的治不好嗎?當然不是!紀堂君整理了社恐的有效緩解方法 ,如果你覺得你是這個症狀,那一定得看一看。
  • 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通俗地說,舒適區指的是一個你給自己劃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駕輕就熟的、能夠輕鬆搞定的、沒有挑戰的東西劃歸在內。舒適區意味著安全舒適,能起到避風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適區裡,也代表停頓止步,會導致我們不思進取,故步自封。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那麼,為什麼要跳出舒適圈呢?
  • ...英文脫稿匯報,這個高校女生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追夢路上一直前行
    寧波晚報:24小時準備一場全英文脫稿匯報,這個高校女生逼迫自己走出舒適圈,追夢路上一直前行 時間:2020年05月27日    編輯:主站2    來源:     瀏覽次數: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