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後青年藝術們的後疫情時代生活

2020-10-14 雅昌藝術網

「後疫情時代的青年藝術」論壇海報

2020年是個非常特別的年份,全球遭遇新冠疫情。在疫情之下,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行為,大家開始重新審視個體、集體、政治、經濟、文化、自然這些原有既定的概念。因此,也出現不確定的種種因素和節點的到來,不得不站在有形的、無形的界碑前,去思考未來。雅昌藝術網聯合青年100共同推出「後疫情時代的青年藝術」為主題的論壇,圍繞第十屆青年藝術100的現場的藝術家及作品展開話題。由青年藝術家來談一談,他們如何看待疫情影響下的創作;包括對未來的創作的思考;過去的創作經驗以及現在的工作狀態。

此次講座邀請的四位青年藝術家中,王波、蔡涵悅、高振鵬都是80後,彭家園是90後,本科在讀。他們都有學院教育的背景,也都有創作實踐和作品展出。另外,王波和高振鵬都正在青年藝術100在河北的駐留計劃的創作狀態中。

從左至右:裴剛、高振鵬、王波、蔡涵悅、彭家園

疫情下的四種創作狀態

蔡涵悅是個恬靜內斂的女孩子,疫情讓大家都封閉在各自的小區域裡。也實實在在的影響著她的工作生活。

蔡涵悅

「疫情影響到各行各業,藝術品行業也不能獨善其身。」蔡涵悅感到畫廊、博物館和美術館的關閉,使線下的一些展覽不得不很自然地轉到線上。線上展覽現在發展成這樣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她嘗試著積極的去適應變化。線上的活動多起來,由專業人士主持的講座和活動拉近了大眾與藝術的距離。

蔡涵悅 春時 34.5×69cm 紙本彩墨 2017

蔡涵悅是地道的北京人,但她更喜歡畫南方的景色,每次寫生基本上都是會選擇去南方。

她的創作以寫生為主,但是她儘量避免寫生地域化的特徵,加強了主觀的體驗和筆墨語言。又保留了南方日常景物的普遍特點。

蔡涵悅山上的工作室,離城裡有一段距離,所以她大部分時間都封閉在工作室裡進行水墨創作,處於半隱居的狀態。所有活動停下來以後,她覺得其實思考的時間和讀書的時間更多了,發現自己創作上一些新的問題,也有一些新的認識和想法。

在她的體驗中,疫情的影響有兩面性。對藝術家本身也不全是壞事,能夠靜下來觀察自己的創作,本身就是疫情期間最好的收穫。

王波

王波的創作與圖像有關,無論從歷史和繪畫史中的圖像中,還是當下的新聞圖像中,都對他都會有一些啟發,通過個人的工作方法和語言融入自己的作品裡。

最近王波一直在河北的鄉村駐留創作。他住的一戶人家裡,老奶奶和老爺爺都80多歲了,老奶奶每天都坐在家門口。

王波 抽象繪畫 綜合材料

「我會去問她坐在這裡在想什麼,她的神情有點恍惚,然後望著遠山愣一會,才跟我說她什麼都沒想。」今年的疫情,讓王波覺得無論是有機會獨處還是和家人相處的時間多了,反而可以讓大家有更多的時間去反思。

高振鵬

疫情期間高振鵬參加了一個紙藝的展覽,展覽受疫情影響一拖再拖。疫情嚴重的時候,小區規定了出入限制。他就翻牆出去,「我特別享受翻牆這個過程,翻牆這個行為本身也讓我想到很多。」他最近在創作與城市有關的系列,把城市裡的一些地標建築組成人的形狀,或者是身體的某一部分。畫中的人物在做「很不嚴肅」的事情,或者甚至是很荒誕。

高振鵬 窗外是宇宙1號 180×290cm 丙烯、綜合材料 2019

「我在城市中長大,我的藝術受流行藝術的影響比較多,在我的作品裡面很明顯。」 他創作的《窗外是宇宙》系列作品選擇了多個城市或地區的地標性建築為元素,並組合成人形。「人形」漂浮在黑色的背景中,建築物都是夜晚燈光開啟的狀態。傳統的單一光源消失了。複雜的光源互相影響建築物色彩的變化。這是人們生活的環境,是世人理想的體現,也可能是人本身。人形的動作的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動作具有無聊,荒誕,無意識的特點。此系列計劃的城市有:北京,上海,深圳,廣州,香港,紐約,東京等。

因為創作這一系列的作品,他還以此內容唱了一首歌,並以視頻的形式放在網絡上傳播。

高振鵬在2020「青年藝術100」啟動展開幕式現場同樣來了一段「rap

「視頻的效果就出乎意料的好,現在在抖音上面瀏覽量已經超過800萬了,在微博的瀏覽量也很喜人。很多網友會問高振鵬作品怎麼買,但當我把上萬的價格報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就都走了。」這件事情讓高振鵬覺得很有意思。他從體驗到在這個時代,藝術家完全有可能自己給自己創造機會。

「竟然因為我的歌而對我的作品感興趣,我是否可以提供給他們能承受的作品價格?」高振鵬打算未來為自己的作品創作歌曲和小電影式的視頻,也創作出一些適合網絡傳播、消費的數字版畫。

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對聲光電的多媒體藝術的實踐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在今年的「青年藝術100」已經顯現出來,70%的作品是多媒體或互動裝置。

論壇現場彭家園(右一)發言

疫情讓網際網路變得異常的活躍,也讓90後的彭家園開始探索虛擬實境的藝術形式。

「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家學習技術,自己開發App。對虛擬的形式進行相應的調整,就會給藝術方式帶來很大的改變。」今年的3月份彭家園和雷宏才、雷劍豪、鄒雅琦、鄒淼共同成立了致力於新媒介創作與藝術大眾化的藝術小組——摺疊(FOLD ART)。這個藝術小組基於空間維度與聲音等進行創作,進行了一系列的藝術性活動,討論技術帶給展覽的更多可能性。

彭家園-《沒有鋼琴》-100×120×180cm-增強現實APP-1_10-2020

「藝術的展示可以刺激人類的感官,這些感受通過虛擬實境的技術也能夠實現。雖然現在的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但在不久的未來,或許能夠通過虛擬實境獲得比現場觀看作品,獲得更強烈的感官刺激。」彭家園從他了解的技術層面,認為3D掃描技術能夠將每一個紋理都清晰地展現出來了,增強現實或許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個有趣的出路。

愛麗莎(Eilisa)是一個尚未完成的類人機器人

他今年與「青年藝術100」合作實現了AI愛麗莎(Eilisa)的形象化,也把潮玩盲盒的概念與摺疊(FOLD ART)藝術小組的「扭蛋藝術計劃」結合產生了火爆的現場效果。對疫情帶來的變化,他認為也是摺疊小組成立的原因之一。無論是通過增強現實的方式,還是通過扭蛋的方式,他們希望每位藝術愛好者都可以收藏藝術作品。

「扭蛋藝術計劃」

拆開扭蛋獲得其中的藝術家限量版的作品

扭蛋售賣機

扭蛋被稱為「圓形盲盒」

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和宣傳帶來的美育是不夠的,摺疊小組希望能通過將玩具帶回家,這樣的形式參與對審美的影響。希望未來的藝術越來越大眾化,大眾容易看得懂和擁有藝術。

「扭蛋」中虛擬角色愛麗莎的3d列印模型

帶著問題意識去發現未來

蔡涵悅覺得國畫的局限性比較大,可能就是通過網絡的傳播,讓更多的人去了解水墨畫,普及一些專業的知識。我覺得這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問題,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可能一代人兩代人或者幾代人才能越來越好,所以我覺得這也不是一個著急的事。

蔡涵悅 山中夏日IV 41x138cm 紙本彩墨 2017

「現在線上的信息是爆炸式的,能夠將人吞噬,我希望能夠有更加高級的傳播方式。」影響王波的是創作情緒和知識的補充。這種影響沉澱在感知和記憶中,會在未來比較長的時間中逐漸顯現出來。

王波 抽象繪畫 綜合材料

從個人習性而言,面對紛繁的現實,王波更喜歡80歲老人坐在家門口,每天看著白雲蒼狗,日子也如流水一樣匆匆而過,進入物我兩忘的冥思。

去年王波在西藏轉山,徒步20多個小時。

各自奔走在職業化道路上的青年藝術家

「單單靠繪畫來生活,我覺得不太樂觀。」藝術家的創作已經非常具有挑戰性,尤其職業藝術家的生活在今天尤其困難。蔡涵悅平時也在擔任藝術類課程和其它藝術相關職業來解決生活的問題。

高振鵬作品在「鳳凰藝術新星獎」展覽現場

畫廊在疫情的影響下,首先要解決的是生存問題。自然會選擇市場接受度高的成熟藝術家,以降低推廣運營的成本,以期獲得較好的回報。也隨之更難關注青年藝術家的發展、合作。「青年藝術100」堅持了10年,為青年藝術家提供了更多的學術、市場的支持,也著實不易。

「以藝術為家的人就可以被稱為藝術家。」高振鵬在上本科的時候參加展覽,看到海報上都會寫「參展藝術家高振鵬」,他感覺不是那麼舒服,因為在他心目中「藝術家」是行業裡成功的人才有的稱謂,也引起他對什麼樣的狀態才是藝術家的思考。

「我現在為了要養這個家,可能要去做設計,可能要教孩子上課,我很感謝青年藝術100這次駐地項目,它不僅實現了作品,也給了我覺得不錯的報酬,支持我們創作自己的作品。」他想只要把「家」裝飾的足夠漂亮,有一天可能自己就不需要出去東奔西跑,這個「家」就能把大家吸引來。

王波理解的藝術家的職業化狀態就是正常融入生活的狀態。「藝術對我來說就是我的生活,包括跟畫廊合作,相對比較投緣,大家相互比較了解,認可對方想做的事情,就合作。」對作品銷售的追求,並不太執著。

編後語

目前,王波和高振鵬還在實施鄉村駐留創作,他們的生活也在火熱的進行著,充滿了未知和種種的可能。

- END -

今日推薦,一起漲知識

文末彩蛋 周一至周五 每天不同藝術課程

商 | 務 | 合 | 作

藝術頭條APP及電商平臺 | 雅昌拍賣圖錄APP及拍賣收藏 | 得藝Artplus電商平臺 | 雅昌藝術圖書 | 美術 | 藝術家服務中心 | 文博數位化

商業合作請聯繫:ad@artron.net

人靠衣裝,曾有英國的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藝術家、作家的衣櫥與他們的作品風格之間存在著意想不到的相似之處。

相關焦點

  • 80、90後青年藝術家們的後疫情時代生活
    雅昌藝術網聯合青年100共同推出「後疫情時代的青年藝術」為主題的論壇,圍繞第十屆青年藝術100的現場的藝術家及作品展開話題。由青年藝術家來談一談,他們如何看待疫情影響下的創作;包括對未來的創作的思考;過去的創作經驗以及現在的工作狀態。
  • 80後90後談"精神時尚":我們的生活不只是物質的
    自從2007年在大學裡正式註冊成為「青年志願者」以來,李育寧每年都會參加學校和志願者協會組織的活動,比如為農民工子女免費提供家教服務;利用周末去敬老院照顧老人,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陪老人們聊天散心;去特殊兒童學校,陪伴先天智力缺陷孩子等等。  「社會上對我們90後似乎有一種看法,認為我們是物質化的一代。
  • 三個時代的文化:70後是拼命,80後是奮鬥,90後則名為孤獨!
    二:80後的奮鬥故事裡面也處處充滿了心酸!很多90後們都說,80後們是最幸運的一代,因為他們趕上了網際網路的熱潮,在那個時候,只要你稍微懂一點計算機方面的知識,你都能夠成為現在網際網路的大佬。但你們把創業想得太簡單了,對於很多農村出來的80後們來說,在他們闖蕩社會的時候,等到他們知道網際網路是塊大蛋糕之時,早已經沒有了多少位置,此時的他們只有不停的奮鬥,才能夠不被時代所拋棄。也正是因為奮鬥的人太多,蝸居一詞從這裡開始,蟻族一詞也從這裡開始,種種詞語都在描述著80後們的奮鬥年代,並不只有一帆風順,他們的人生也處處充滿了心酸。
  • 「80後」「90後」 畫筆下的新冠記憶
    他們平均年齡85歲 喜歡自稱「70後」、「80後」、「90後」 他們之中有人來自武漢 馮爺爺,82歲,原南京藝術學院院長,是新中國的藝術大學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
  • 大數據|解析90後人生觀:90後娛樂消費是80後的兩倍多
    因此,90後存不下錢不一定是任性,是我們都想在這個時代有更好的生活質量。美團點評大數據將2017年用戶在生活服務領域的消費趨勢總結為「需求多元,品質為先」兩大趨勢,並把追求此類消費升級的引領者定義為「新青年」。其中,80後、90後貢獻了87%的生活服務訂單,是「新青年」的核心人群。然而,80後、90後雖同屬於美團定義之下的「新青年」範疇,消費偏好卻有不少差異。
  • 90後美女多次入國展,未來書法界,是80、90後的天下?
    90後美女多次入國展,擅長小楷,生動活潑又古意盎然,未來書法界,是80、90後的天下?最近不二齋和朋友聊天,感慨頗多,縱觀中國書法家協會近些年來的展覽和比賽,發現越來越多的80後、90後入展、獲獎,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才俊,一些80後書法家還形成了自己穩定的書法風格,屢屢在全國書法大展上獲獎,甚至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在很多人眼裡還是小孩的80後、90後甚至是00後,開始悄然綻放,逐漸成為當今書法界的主力軍。
  • 典型的80後文學構建了怎樣的青年主體?
    楊慶祥/金理/黃平 鳳凰網讀書對青年群體的塑造與想像,向來可以在其時代所對應的文學作品中找到答案。當今「時代的花朵」已經從90後變為00後,但若論及文學,論及「青年文學」,其代表人物似乎依舊是韓寒、郭敬明等由「新概念作文大賽」所塑造的「80後」作者。
  • 80後、90後開始懷舊了:《千與千尋》與孤獨經濟
    中國的80、90後已開始集體懷舊了:情到深處人孤獨。《2019租房青年生活調查報告》發布的數據顯示,一線城市中,有過半的青年租客喜歡獨居生活,其中90後和95後佔比最高,佔比達到了87%,遠超過其他年齡段。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信息便利以及個人獨立意識的增強,「空巢青年」,「單身青年」等群體日益龐大。
  • 專家:跟70後、80後比 90後拜金主義蔓延現象明顯
    90後青年一代已成長為大學生、職場新人、創業新銳,有人說這一代許多青年把夢想簡化成「一夜暴富、變高富帥」,因而投身在炒股、「微店」的潮流中。最近青春電影《小時代》等走紅,也被一些評價認為是「拜金主義在90後蔓延」的折射。90後該怎樣看待「暴富神話」?就此,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副會長、廣東青年職業學院教授譚建光。
  • 80後、90後、00後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擁有的生活品質也是差距很大
    80後大部分都已經家庭穩定,真的是上有來下有小的。過日子的壓力也是真的很大啊!父母要照顧,也要在子女教育上面投入一些精力和財力。而自己家庭的負擔也是越來越大了。太大的80後白髮不知何時已經爬上了自己的頭上。總之,各種煩惱不斷的在圍繞著我們80後。
  • 祈年文潭:後疫情時代,以優質文藝振奮青年精神
    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人們生活和思想前進的步伐。令人欣慰的是,疫情過後催生了喜人的文藝現象,表現為一些優秀的愛國主義文藝作品,在青年之間引發了熱烈的反響,如久旱逢甘霖般及時對青年的精神世界起到了春風化雨的重要作用。其中較為突出的是抗疫題材電視劇《最美逆行者》《在一起》等,觀劇時,作為使用彈幕功能的主要群體,青年們紛紛留言表示「此生無悔入華夏,生在華夏真的是很驕傲的事」,「山河無恙,歲月靜好。
  • 重慶發布十大最有潛力青年作家榜 上榜者均為80後90後
    我市發布重慶十大最有潛力青年作家榜,上榜者均為80後、90後,本報專訪導讀:借本次發榜,李軍洋也跟記者談起了自己心目中重慶80後、90後作家的特點。「我覺得這些作家中創作偏傳統的比較多,能真正呈現重慶都市文化的相對偏少,沒挖掘出都市人群的真正文化。總的來說青年作家偏弱。」在他看來,重慶的80後、90後作家在創新意識上還應加強。
  • 「小鎮文學」升溫:80後90後這樣寫鄉愁
    很顯然,近幾年內,本土「切己」表達投射到了小鎮青年群體上。我身邊一些80、90後朋友很鍾意小鎮題材作品:小鎮空間落敗、閉塞而溫平,少年生長於斯,普通話生澀,性情樸厚。他驀然某天嚮往鐵軌消逝的黑點,幾番天涯闖蕩後,卻難免困惑於身份認同問題,陷入與自我的周旋。電影呈現這般熱點,文學創作界更是興盛。
  • 後疫情時代,兩岸青年的責任與擔當
    )雲上峰會,兩岸青年導師與青年代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對外戰略研究中心主任金燦榮,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王曉笛,知名時政評論員、臺灣政論節目主持人唐湘龍,臺灣時政評論員侯漢廷,回望歷史、解讀時勢、瞻望未來,就兩岸青年在後疫情時代所應肩負起的責任和擔當,展開了對話交流,本篇文章將摘選他們的部分精彩發言,與大家共享思想的盛宴
  • 群英譜|青春的力量 時代的脊梁 ——記抗疫一線的「90後」「00後...
    「90後」「00後」已經長大,他們聽過先輩們奮鬥的故事,見證或聽聞汶川地震、抗擊非典的危急時刻。現在,輪到他們挺身而出,在抗擊疫情一線譜寫自己的青春之歌。「戰友們,你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抗擊疫情,守護健康,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你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 00後眼中的60、70、80、90後們:成熟責任是高頻詞
    00後眼中的60~90後:成熟、傳統、責任和經驗接受澎湃新聞採訪的00後在形容「前輩」們時,最常用的詞彙是「成熟穩重、傳統老派、責任感強和經驗豐富」。「60後似乎比較老派一點,70後是『求同存異』,80後、90後則都屬於有接收新事物能力且比較成熟的一代人。」貴州男孩張杰告訴澎湃新聞。
  • 青春的力量 時代的脊梁——記抗疫一線的「90後」「00後」年輕人
    「90後」「00後」已經長大,他們聽過先輩們奮鬥的故事,見證或聽聞汶川地震、抗擊非典的危急時刻。現在,輪到他們挺身而出,在抗擊疫情一線譜寫自己的青春之歌。 「戰友們,你們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抗擊疫情,守護健康,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你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 天貓發布藝術品消費趨勢:90後偏愛印象派80後更愛國畫
    3月29日-3月31日,首屆「天貓先鋒藝術節」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舉辦,天貓攜手野獸派、星川、橙舍等九大藝術生活品牌,共同打造了一場穿越時空的藝術體驗。在藝術節現場,9名藝術大師探討了新消費時代下藝術與生活的關係,以及網際網路時代的藝術品商業模式。
  • 「不停地寫,平庸地寫……」名家熱議成渝80後、90後青年詩人仍需樸實的傳承
    8月30日的成渝雙城詩酒文化論壇上,專門開設了關注詩歌傳承的議題《成渝兩地青年詩人寫作探討》率先發言的楊獻平是70後,在他看來,當下這個時代的複雜性決定了人性的深層性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但詩歌就是應該要寫出人在各種環境裡面的表現
  • 「90後」、「95後」和「00後」:戰「疫」中的青年志願者
    (抗擊新冠肺炎)「90後」、「95後」和「00後」:戰「疫」中的青年志願者 中新社北京2月16日電 題:「90後」、「95後」和「00後」:戰「疫」中的青年志願者 中新社記者 餘湛奕 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