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大草原上特有的藝術形式,誕生在廣闊天地間的歌聲

2020-12-10 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

#呼麥#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呼麥是大草原上特有的藝術形式,它生於自然回歸自然迷倒無數遊客」。

大自然是人類文明的起源,每一種藝術形態的誕生都絕非偶然,一個民族的藝術也代表著這個民族的文化歷史。漢民族為了勞作過程中能夠整齊劃一而產生了「號子」,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生活在大山裡,每天都要翻過一座又一座山,所以他們的山歌婉轉細膩,在山谷中迴蕩。蒙古族則誕生在一片廣闊天地之中,久而久之形成了粗獷豪放而又肅穆莊嚴的呼麥。

牧民家的畜欄
藍天、白雲、綠草地、牛羊

呼麥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又稱「浩林」在蒙古語中指「喉」,呼麥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一個人同時發出兩個聲部的聲音,一個低沉一個高亢。過去蒙古族幾乎完全依賴自然界而存在,蒙古人穿的衣服住的帳篷全是用動物的皮毛製成,吃的是各種奶製品和肉食,喝的是無汙染的泉水,甚至連出行也要依靠馬匹,自然界為蒙古族提供了一切。所以他們也崇敬大自然,眷戀大自然的山水,這一切都在呼麥中得以體現。

呼麥
巍峨的雪山

他們用呼麥這種歌唱形式來模仿動物,風聲,瀑布,河流,來與天地、自然、萬物對話,感激並敬畏這大自然賜予的一切,而呼麥的內容大多也是歌頌自然,讚美駿馬和對草原的熱愛。如果你想聽懂這神秘古老的語言,那麼請先沉住氣,感受蒙古族千年以來的文化底蘊,他們對自然的熱愛早已深深融入到呼麥中,融入到每一個蒙古人心中。只有感受到了自然的壯美才能真正聽到天籟之音。

在草原生活的牧民
蒙古人

關於呼麥的起源,有著這樣一個傳說:阿爾泰山中有一條名叫咿畔河的河流,這條河有一個瀑布,河水經過這個瀑布時要穿過一個巖洞,會發出非常美妙的笛哨聲,蒙古人模仿著這個笛哨聲創造出呼麥藝術。

被稱為呼麥故鄉的科布多省秦達牧尼蘇木,那裡有著巍峨的雪山,鏡子一樣的湖泊,一望無際的草原,讓人心曠神怡,如果說呼麥那粗壯有力的低音和上方透明清亮的高音來自於這裡的自然,那麼一點也不會覺得奇怪。

鏡子般的湖面
草原上的駿馬

呼麥的產生除了自然原因還有人文條件,蒙古人尊崇大自然,認為大自然是不可侵犯的,每個蒙古人都會自覺地保護大自然。蒙古人崇拜長生天,認為蒙古高原離天很近,所以唱歌時唱出很高的音,想與長生天進行溝通。蒙古人作戰前要高聲歌唱潮爾合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洩,在氣勢宏大的潮爾聲中,空氣也隨之震動,而且會產生泛音。蒙古人可能也想將這種浩大的聲勢移植到一個人身上。顯然他們做到了,在聲學規律的掌握方面出現了質的飛躍。

廣闊天地
森林、高山

如果你也想學習呼麥,第一步需要練習氣息,深呼氣,慢呼氣,把氣吸到腹中憋住。然後一點點往出放,讓氣進到肺部,但是不要到口腔,這樣就可以發出一種氣泡音,在這種氣泡音的基礎上,口腔內就會產生泛音,在我們的軟顎,舌根以及嘴唇的控制下就可以產生上下兩個不同的聲部。可以通過練習字母發音來鞏固泛音,最後要注意的一點是,演唱的時候心裡一定要有對自然熱愛,這樣才能體會到蒙古人唱呼麥時的情感。

呼麥噴泉

人類與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人類生存的物質都是來源於大自然,而且人類的精神生活也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人類自古就得到大自然的恩惠,自然是創造一切人類文明的淵源,而呼麥也是由此誕生的。

小夥伴們,你們喜歡到內蒙古大草原上旅遊嗎?喜歡呼麥這種藝術形式嗎?歡迎留言討論,謝謝閱讀!

呼麥是蒙古族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又稱「浩林」在蒙古語中指「喉」呼麥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一個人同時發出兩個聲部的聲音。呼麥有高音呼麥和低音呼麥之分,按發聲方法分類,可以分為六種類型、胸腔呼麥、喉嚨呼麥、唇邊呼麥、舌尖呼麥、鼻腔呼麥、硬顎呼麥。

相關焦點

  • 歌聲裡的廣袤天地——她從草原來!
    提到江南,總會想起燈影槳聲裡的煙波江南;提起戈壁,難免想起天地間仿佛無盡的黃沙。這是我們對一個有自己獨特風光的地方的固有印象,同樣的,提到內蒙古大草原,也會想起它特有的風貌。按照音樂形式分為長調,短調,說唱形式的烏力格爾、敘事歌、好來寶等等。按照音樂內容分為獵歌、牧歌、讚歌、思鄉曲、禮俗歌等等。 流傳於蒙古族的樂器有馬頭琴、四胡、胡畢斯、火不思及其他的打擊樂器等......
  • 內蒙古大草原上的精靈,會模仿的歌唱家,被牧民稱為最聰明的鳥
    大家好,這裡是「在運動中找到平衡點」愛旅遊,愛生活的分享,這次的主題是「百靈鳥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歌唱家,不僅善於表演,還會模仿秀,如果來草原旅遊而沒有聽到它的歌聲,就等於白來草原一趟」。百靈鳥在大多數遊客的印象中,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個個都能歌善舞,這些技能仿佛是與生俱來的,其實這一切都是從大自然中學習得來的
  • 愛上敕勒川、愛上內蒙古!烏蘭圖雅代言讓敕勒川民俗文化綻放大草原!
    愛上敕勒川、愛上內蒙古!烏蘭圖雅代言讓敕勒川民俗文化綻放大草原!6月30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新城區人民政府主辦的愛上敕勒川、愛上內蒙古——烏蘭圖雅直播呼和浩特敕勒川草原活動在呼和浩特市舉行。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敕勒川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集中展現,通過抖音、快手、微博等直播形式,進行全方位文化展示,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參與、傳承 「非遺」項目。
  • 為什麼食草動物眾多的內蒙古大草原上沒有老虎生存?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就是對大草原的寫照。草原跟大海一樣,都有著寬闊的胸襟,令人神往不已。(跑題了) 我們言歸正傳。其實,內蒙古大草原並不是一片草原的稱呼,而是呼倫貝爾大草原和錫林郭勒大草原的總稱,這兩個大草原都是我國「四大草原」之一。
  • 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內蒙古哪裡?屬於哪個城市?
    很多朋友對呼倫貝爾大草原不是很了解,並不清楚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內蒙古哪裡?以及屬於哪個城市?今天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具體位置以及相關的旅遊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從而給您一個完美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之旅。
  • 我們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席地而坐
    現實難以跨越,只有藉助超自然的力量,穿越時間和空間才能達成這種理想,所以只能以幻覺、夢境、預言、想像等超驗形式來實現精神表達的訴求。這也正反映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實際上,這位父母早逝的作家也正是在備嘗艱辛中尋找自己在這個世界的立足點的。
  • 首都唱響草原讚歌--內蒙古頻道--人民網
    坐上我的勒勒車,帶你去從前,找到那條熟悉的路,去看當年的草原,從此你會明白,我們的那首歌為什麼永遠也唱不完。」 11月13日晚上,動人的歌聲從北京中央黨校的禮堂傳出, 現場1600多名觀眾的心也隨著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穿越時空,飄向了草原……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茫茫夜色中,一支剛剛成立的烏蘭牧騎小分隊艱難地行進在呼嘯的風雪中。
  • 長調悠揚70年——內蒙古輝煌70年系列述評之文化建設篇
    草原上的人淳樸敦厚、真誠豪放,草原上的舞剛柔並濟、熱情奔放,草原上的歌音色渾厚、聲調悠揚。歌聲從遠古走來,帶著時代的跫音;歌聲在現代迴響,更添華章溢彩。  蒙古族是崇尚自然的民族,勞動中的一舉一動、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成為藝術的靈感。擠奶舞、筷子舞為勞動插上藝術的翅膀,馬頭琴、長調、呼麥展現了大草原最質樸的聲音。被譽為「蒙古族音樂活化石」的長調,在蒙古族形成之初就已存在,純樸自然的風格跨越千年仍未褪色,成為內蒙古第一個申報成功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 扎魯特版畫——木板上綻放的「草原之花」
    我國的版畫從它誕生那天起,便與人民群眾的命運血肉相連,成為中國革命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時局動蕩,文化繁盛的30年代,版畫成了左翼美術的主力軍。 版畫,是刻刀與木板的傾心交談,把一個獨特的視覺造型藝術呈現在人類的眼前。
  • 《歌聲的翅膀》:用優秀傳統音樂助力青少年快樂成長
    然而,傳統音樂如何才能擁有它誕生之初的生命力?國內首檔原創少兒民歌音樂節目《歌聲的翅膀》嘗試著喚醒傳統音樂的活力,節目以孩子為主角,把孩子們的歌聲與傳統戲曲、民歌和兒歌相結合,開創了兒童節目和傳統音樂文化傳播的新局面。
  • 內蒙古草原遊玩攻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草原風貌是內蒙古自然風光的象徵,正在夏季,內蒙古草原也即將迎來它,一年裡「最好的時光」,一碧千裡 沃野茫茫,翠色慾滴 廣闊無垠。
  • 來自科爾沁大草原薩仁在2018民族春晚用天籟之聲音詮釋夢中的家
    薩仁,蒙古族青年女歌手,出生於內蒙古通遼科爾沁大草原。自幼受到濃鬱的家鄉歌唱文化的浸染和薰陶,對民族歌舞有獨到的理解和感悟,尤其是對草原歌曲有獨特的理解和認識,並致力於內蒙古地區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和推廣。
  • 梅林兄弟參加內蒙古七十年慶典並獻唱《那達慕》
    開闊的會場內,「建設亮麗內蒙古 共圓偉大中國夢」的主題標語格外醒目。天高雲淡,牛羊成群,在草原最美的季節,內蒙古自治區迎來成立70周年大慶。當天,「中國紅歌會」年度總冠軍梅林兄弟應邀到場參加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大慶開幕式表演並演唱了蒙古語代表作品《那達慕》,活動現場呈現一片歡樂的海洋。70年前,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成立。
  • 來自大草原的天籟之音——扎木契組合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在2020年左權民歌匯的舞臺上,他們身著民族服飾,彈奏著傳統民族樂器,演唱著來自大草原的神秘呼麥,一出場便成為了全場的焦點,他們就是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扎木契組合呼麥這一音樂的表現形式,可以讓我們頓時回到古老的草原,聆聽久遠的呼麥,這是用喉音發聲的獨特技巧,是原生態藝術。一切流行音樂都將淹沒在歷史的回聲中,這就是蒙古族世界非物質遺產藝術專場音樂會的視覺與聽覺的享受。扎木契組合他們將用原生態音樂打動世界,將使民族的音樂發出耀眼的光芒。
  • 大草原上都是心胸廣闊的人,不介意收留一個小夥子和一頭小毛驢?
    大草原上都是心胸廣闊的人,不介意收留一個小夥子和一頭小毛驢?我帶著我的毛驢Pierre翻過一重又一重的小山。達坂上美麗絕倫的景色讓人頓時豁然開朗,我可以看到遠方矗立著一排被白雪覆蓋的不知名的山峰,山脈的形狀和白色的峰巒,加上深棕色的山麓,像是一塊灑上糖霜的布朗尼蛋糕,一樣精緻有味。大部分人都喜愛登高望遠,不管是大卡車、旅遊車,或是摩託車的司機,他們都會選擇在達坂上停車稍作休息。
  • 蒙古大草原上為什麼沒有老虎?
    老虎在北方的分布,正好繞過蒙古走了一個月牙形,鄰近所有地區都是老虎的重要分布區,唯獨蒙古和內蒙古不是。而且這不是人為原因造成的,因為蒙古在歷史上就沒有老虎,而不是原先有後來滅絕的。蒙古包括內蒙古和外蒙古(即蒙古共和國),大致分為三個生態區:蒙古東部和中部、內蒙古東部就是蒙古草原;蒙古南部、內蒙古西部和甘肅西部為戈壁沙漠;蒙古西部和北部為阿爾泰山、薩彥嶺和杭愛山等山地。
  • 大草原上寫就發展傳奇--內蒙古頻道--人民網
    全旗地區生產總值是40年前的291倍,地方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建旗之初的7535倍、28928.6倍和825.3倍,這些幾何級數增長的數據背後,是鄂溫克族自治旗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團結奮進,在鄂溫克大草原上寫就的發展傳奇。
  • 《最美》呼斯楞、李德戈景走遍內蒙古千村百場巡迴演出走進巴彥淖爾
    8月9日,由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指導,《最美》呼斯楞李德戈景走遍內蒙古千村百場巡迴演出正式拉開帷幕,他們帶著最真誠的藝術作品,回歸草原深處,走進內蒙古12個盟市的百餘旗縣,聯合各地烏蘭牧騎,在廣闊的草原天地間開啟為期數月的巡演。
  • 草長鶯飛二月天,那些適合策馬奔騰的大草原你知道哪些?
    你是否也曾像小編這樣嚮往廣闊的草原?嚮往著騎馬仗劍走天涯,一人一馬看天下的豪氣瀟灑?若是有,就和小編一起去那些廣闊無際的草原上瞧瞧吧!《敕勒歌》裡寫道「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要看草原之廣,有著「瀚海」之稱的內蒙古自然是首選,同時,作為草原氈鄉,內蒙古內的草原定不會讓人失望,而且,內蒙古地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搖籃之一,也是古代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她的民族風情也很值得我們體會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