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記者 柳琴
2020年註定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發,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感知世界的方式,讓我們對生命對他人對我們的命運共同體有了更深入的體驗和認知。疫情期間,很多詩人拿起筆,寫下一行行真摯雋永的詩行。在此背景下,2020年第六屆上海市民詩歌節原創詩歌徵集活動的主題為「風雨砥礪,喚醒生命的力量」,聚焦詩歌記錄抗疫、凝聚人心的精神作用,提高市民詩歌文化素養。
在兩個多月的作品徵集裡,來自全國各地數萬首原創詩歌紛至沓來:《有些花遲早會開(組詩)》《在入城卡口》《隧道裡的生命線》《想起你,櫻花落滿山坡》......經過詩歌節組委會層層遴選,最後楊焱焱、於雅萱、彭永琳、秦風、李胤煊憑藉真摯的詩情或成熟的詩藝獲得一等獎。同時,另有二等獎10名和三等獎20名。對於獲獎作品,主辦方將在11月6日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詩歌盛典進行表彰。
疫情之下,詩歌何為?提筆的詩人們回答:為見證和記錄,為致敬和感恩,為提供精神上的抗疫支援,為凝聚力量共克時艱。拳拳愛國情,濃濃救援心,詩人們雖然不能像醫護人員一樣逆行去前線救死扶傷,但他們也在真切地關注與思考中動手發揮詩歌的獨特作用,用各自的表現手法去記錄這段刻骨銘心的記憶,去感恩這個國家無數人的奉獻和堅強,去鼓舞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抗疫力量。然而,也有一些最美逆行者在特殊的歷練中拿起筆寫下詩句,也有一些詩人奔赴前線參加救援工作,踐行著詩人在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雙重作用。
今年的上海市民詩歌節收到一批很特別的作品。作為「最美逆行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隊醫護人員楊焱焱曾在2月初前往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堅守55天,當全體國民都在感激讚美他們的勇敢和無私時,沒想到她自己也悄然寫下這次詩歌節的一等獎作品《隧道裡的生命線》,給那段經歷留下一份真實而獨特的記錄。《隧道裡的生命線》這樣開頭:在這座陌生寒冷/被暫停了的城市/我已無數次/駛入這條隧道/歡聚轉瞬成了別離/明媚轉瞬成了黑暗/生機轉瞬成了孤寂//當人山人海不再依舊/當車水馬龍不復存在/我多想穿越隧道裡的生命線/用我全部的力氣去喚醒/這座封印了的古城。
「我平時工作繁忙,並不大寫詩,但在武漢救死扶傷的特別經歷讓我忍不住提筆。」她告訴記者,雖然去武漢之前她對武漢的疫情有自己的想像和預判,但抵達時對她的衝擊還是非常大的。在他們所接管的醫院中,病房裡住滿了新冠疫情患者,在醫院,因為很多病人沒有親人陪伴在旁,她整天忙著在身體和心靈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們。在每天接送他們去醫院的公交車上,公交車穿越隧道所帶來的忽明忽滅讓她感覺那很像一座城市暫時的黑暗和長久的光明,當她看見這座車水馬龍的繁華城市變成一座異常寂靜的空城,感慨萬千,而想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病人,她特別想哭。她便在手機備忘錄寫下這首《隧道裡的生命線》的初稿,這首詩以「隧道」為主要創作角度,描述了她在一線見聞和行動,真實地表達了她當時沉重焦慮的心情和竭盡全力救援的決心,也表達了她對光明對春天的迫切渴望。如今,她早已凱旋而歸,是他們,經過55天的奮戰,帶來了武漢真正的春天。
疫情還沒有結束,還有很多人堅守在崗位守護我們的安全。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中國遙遠的邊疆小城,詩人馮振友在疫情暴發不久目睹沉重的現實,寫下呼喚春天的詩作《在入城卡口》:卡口的帳篷四處漏風/體溫槍瞪著布滿血絲的眼睛/燈光明亮,提防新冠肺炎的老鼠/鑽出星子的漏洞/從俄羅斯歸國的人/都是我們的親人/一輛輛大貨車停下來/各種蔬菜風塵僕僕/懷裡也揣著小兔子/詢問,登記,測溫。如今每一個小人物/對人類都是如此重要/他們或我們,關係到持久的飯碗茶杯爐火/還有打開翅膀相約到森林,寫詩/不敢一絲鬆懈/寒風仍舊席捲寒風。
從中,我們還能感受到疫情開始時的殘酷,看到城口防疫工作緊張而有序地開展,看到詩人內心的悲憫。如今,在靠近俄羅斯的中國邊界口岸處,詩人還在感受疫情的餘波。在剛剛過去的10月,因為中俄邊界口岸防控忙不過來,馮振友被抽調去口岸幫忙。「疫情之後,國門關閉,但貨物還是流通的,為了保證貨物的衛生和安全,我們認真檢查確保每一項貨物的安全。」如今,剛剛值班結束的他還在當地酒店隔離。他表示:「我寫詩,主要是為了記錄,記下我對這個世界的所見所感,現在我最希望的事就是疫情結束,國門重新打開,世界恢復正常。」
關注學生作品 培養詩歌新人在保證作品質量的同時,對學生詩歌的關注一直是詩歌節組委會堅持的方向。在獲獎作品中,有不少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詩作。如上海市新雲臺中學的王曉雲,大同中學的張樂怡,上海理工大學的李花。其中,有一些獲獎者表示這是他們的詩歌作品第一次獲獎,獲獎不僅讓他們深受鼓舞,也會支持他們在未來的寫詩路途中走得更遠,讓上海市民詩歌節成為培養詩歌新人的孵化地。
來自徐匯區盛大花園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李胤煊是此次詩歌徵集中最小的獲獎者。在他的作品《我願......》中,他真誠地寫道:「我願是一杯清茶/為疫情中奔勞的人們解除一絲疲乏/我願是一首輕緩的樂曲/讓隔離的親人不覺孤單//我願是一張信箋/記滿對疫情同胞深深的關切/我願是一隻白鴿/飛向世界帶去來自中國的支援和問候......
年僅8歲的他寫下這樣真摯動人的詩句,完全出於內心濃鬱情感的流露。在疫情暴發期間,小小年紀的他在家也一直很關注新聞,看見電視上播放的很多逆行者前去武漢救援,他感動又焦急,很想為武漢為國家出一份力,尤其想幫助那些勇敢逆行的醫護人員,在他媽媽的引導下,他把自己的心情和願望訴諸筆端,形成精神上的支援,成就了他的這首處女作《我願......》。
聽聞獲獎,他和他的家人都很驚喜,「我沒想到我能獲獎,這完全是意外之喜,不過這份來自上海市民詩歌節組委會的肯定讓我很開心,我以後會多記錄生活,多嘗試寫詩。」很顯然,人生中的第一次詩歌獲獎會支持他繼續寫詩的探索。
獲獎作品呈現不一樣的表現視角和風格詩歌如何表現事件本身,詩人們可以採取多種視角和寫作方式,在詩歌風格上,可高聲讚美,熱情謳歌,亦可冷靜敘事,淺吟低唱。這次的獲獎就很注重詩歌關注內容的角度和呈現方式的創新拓展。在這場抗疫救援的大戰中,無數女性工作者頑強拼搏的身影也深深地打動了我們。華東師大中文系學生於雅萱就特別關注了女性抗疫工作者的巨大付出,寫下讓人過目不忘的《她們——致疫情中的女性工作者》,這首詩這樣起筆:不斷把自己向內折/你乘車而來的紙鶴/一向擅長將火/往最深的冬天運//一月/大雪如白鐵下墜/垂直砸向城市柔軟的腹心/連帶土地也/疾聲呼痛//如何孤身完成一場反季候的遷徙/你逆風而來且不歸返:/如果車之兩輪如鳥之兩翼/那麼你的心也如背上火炭。
在這首詩中,詩人並沒有高聲讚美她們,而是用相當冷靜細膩而陌生化的筆觸來比喻疫情的嚴重和女性的不凡貢獻,同時,我們也看到詩人面對現實非常個人化的內心體驗和暗流湧動的哀傷。「我的詩是對她們的讚美和致敬,我希望我們也能看見無數女性工作者絕不亞於男性的英勇和智慧。」談起這首詩的緣起,於雅萱這樣表示。另外,在詩人秦風的佳作《快雪時晴之帖(組詩)·春雪與櫻花帖》中,我們會看見詩人隻字不提疫情,卻在諸多傳統詩歌意象中重新結構了疫情之下武漢的冷峻,讀來意味深長。等等。
上海市民詩歌節由上海市學習促進辦公室、上海市語委辦公室、上海市作協、上海市振興中華讀書辦公室主辦,上海教育報刊總社東方教育時報承辦。本次詩歌徵集活動立足上海、面向全國,以期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的詩歌創作,促進市民的終身學習,推動市民詩歌美育的發展。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