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家庭教育的失敗,我們的孩子為何如此心累?

2020-12-14 騰訊網

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和痛苦,不是因為不聽話、不懂事,而是因為父母不允許孩子長大。

如今的孩子,相比他們80後和90後父母的童年,生活條件要優越得多。以前年代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手機電腦和數碼產品。就連電視也是黑白色的,還得和一大院子的人擠著看。

我們如果從生活條件和數碼產品來講,那麼現在的孩子,毫無疑問是幸福、快樂而愜意的。但是,如果我們從生活環境和心理情緒上來講,現在的孩子,雖然抱著手機、玩著電腦,零食玩具一大堆,可是,打心底裡感覺幸福快樂的孩子,太少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如此心累,又如此痛苦?

雖然國家放開了「二胎」的生育政策,甚至有專家建議「三胎」,但是面對著沉重的生活、養老和教育壓力,大多數普通家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只生一個好」。所以這些普通家庭的獨生子女們,從一出生起,就需要面對父母和雙方老人,總共6個人的寵溺嬌慣。

孩子想吃的零食,想要的玩具,包括想上的興趣班、培訓班和補習班,只要孩子想擁有、願意學,那就沒有父母不願意花錢的。

可是,就算是父母給孩子摘來了星星和月亮,孩子就會開心嗎?

對於小孩子來說,從小到大,自己就像是個被囚禁在籠子裡的「金絲雀」,表面上看名貴稀有,自由任性,也吃穿不愁;但實際上,整個家庭裡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到樓下玩的時間,和小夥伴見面的機會都越來越少。

這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糅雜著父母和家庭對孩子的殷切希望,種種一切,最後全都落在孩子的心頭和肩上。如此一來,孩子當然會困惑、迷茫和痛苦。

許多高三的孩子,臨近考試就頭疼腦熱,吃不好也睡不好,你說他們不想考個好成績嗎?相反,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比誰都渴望自己能在重要時刻表現出色,回報和報答父母的付出、操勞,甚至是嘮叨。

在青春期裡那些,與父母家人爭執、磨合和吵鬧的時刻,很多孩子都會想,等我以後考上好大學,父母肯定會認可我的想法和做法。

可是,如今的父母心氣太高,從孩子一出生起,就想讓孩子當藝術家、科學家和運動員,只要提到高考,就是清華北大,可是,全國每年有近千萬名高三考生,這其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如願以償考進清華北大呢?

所以說,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父母和家庭。

1、引導孩子多遊歷、多交流。

在節假日和工作之餘,父母應該多尋找、創造機會,和孩子一起遊玩。

獨生子女的生活和成長,本來就缺少溝通、交流和理解,讓孩子多和同齡孩子玩,即便是彆扭、吵鬧和爭執,只要在雙方家長的照看下不要互相傷害,那麼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是有益的。

2、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實踐。

很多父母特別寵孩子,總認為給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會健康快樂,但實際上,不要說是心智萌發的青春期孩子,就是我們養只小貓小狗,如果整天關在屋子裡,小貓小狗也會整天抑鬱寡歡,更別提健康快樂了。

所以說,想要教育好孩子,就應該鼓勵孩子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去體驗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才是硬道理。

3、別對孩子要求太高。

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是我們「中國式家長」的思維痼疾。

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許多孩子才5、6歲,父母就引導和誘惑著孩子去「學習藝術」,甚至孩子才學了幾天,幾萬元的鋼琴就搬到了家裡,可是孩子很快就因為坐不住、學不會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歸根到底,還是父母要求太高。

青春期孩子也是一樣,為什麼許多孩子一提到高考就吃不下、睡不著,還不是因為擔心自己考不好,無法滿足和迎合父母的「超高期待」。許多重點學校的高三學生,被父母老師和學校社會「逼迫」著學習,每天5點起床,吃飯走路都要背書,直到凌晨還要做題,但有些學生就是考不好!

不知道是心理、生理還是能力問題,模擬考就能考到6、7百分,一進高考考場就頭暈目眩、兩腿發顫。這些十幾歲的青春期孩子,玩遊戲、交朋友全都不在話下,可為什麼到了父母耗盡心力,無比重視的高考考場,就「慫」了呢?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孩子的叛逆、惶恐和痛苦,其實都來自於幼年、童年和青春期的父母教育,親子之間有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會感到輕鬆快樂;如果親子之間只有「以分數論成敗」、「為高考過現在」的心態,那麼這些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會特別叛逆。

實際上,青春期孩子的迷茫,大多是因為自知無法回應和滿足父母的超高期待;青春期孩子的困惑,往往是因為自己想要這樣,父母卻偏偏想要自己那樣,而且從來不問對錯,只問結果;青春期孩子的痛苦,通常是因為自身理想和父母幻想之間的巨大鴻溝,而感到的孤獨和絕望。

所以說,青春期是孩子的「病」,也是父母的「錯」。

那麼在青春期,你會試著了解孩子嗎?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才是正常現象,從這2點幫孩子度過叛逆期
    青春叛逆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一張白紙」走向「絢爛多彩」的人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建立自己獨特的個性、成就一個完整的自我。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最擔心的就是遇上孩子的青春期叛逆期。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孩子,不好管教,不聽話,甚至會反抗父母。
  • 孩子青春期叛逆,父母應該怎麼管?
    孩子青春期叛逆是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個很正常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意識旺盛,但又隱隱有過於偏激的傾向,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勤藤教育準備了面對青春期叛逆,父母幫助引導孩子的方法,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一、放手但有邊界孩子青春期時自我意識是很旺盛的,父母過於緊張嚴肅,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就會越強。因此,勤藤教育建議父母在孩子這一階段時需要適當的放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在很多事情上可以給他們選擇權,讓他們自己決定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
  • 共情,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感受,是孩子叛逆的最佳解藥
    「沒見過這麼叛逆的孩子,再這樣下去遲早要被他氣出心臟病,罵也罵過打也打過,就是死性不改,要不是擔心他把弟弟弄出心理疾病,我才懶得管他」,一青春期孩子的媽媽沮喪又無力地控訴著。我問她咋回事,孩子叛逆具體表現在什麼行為上?
  • 青春期溝通系列3:「我的孩子不叛逆,但他卻讓我懊悔終身!」
    其實,當我們了解了孩子叛逆背後的真相,我們或許會更容易接納孩子所謂的「叛逆」,更能從孩子的對抗中,成長我們自己。1.叛逆是孩子求生的方式這樣的場景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孩子玩遊戲或者學習不主動,媽媽就表現出不滿。媽媽強迫孩子放下遊戲,去寫作業,孩子要麼抗拒不去寫,即使去寫了,也是糊弄了事。
  • 孔子、老子和蘇格拉底,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到底該聽誰的?
    孔子像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這也是讓家長們最為困惑和迷茫的問題,家長班級群和教育主題論壇裡青春期孩子的成長教育靠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來完成。社會大環境對孩子的感覺認知會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學校是孩子學習教育的公共場所,家庭則是孩子與家長溝通親情的港灣。其中,在孩子的人生成長中起方向性、關鍵性作用的還是家長的因素。我們就結合目前主流的幾種教育思想體系,和家長們聊一聊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觀,來破解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難題。
  • 青春期的她叛逆又迷茫,父母卻渾然不知:理解孩子,你要有同理心
    青春期的她叛逆,和父母幾乎零交流,在家喜歡待自己房間玩手機;也愛打扮,玩直播,但這些都不讓父母看;學習功課重,去舞蹈班和朋友相聚是她難得的放鬆時間。小學五六年級起,萌萌就更願意和朋友在一起,因為和父母在一起很無聊。萌萌這些表現對於家有青少年的父母來說,再熟悉不過。孩子長大了,叛逆是自己有主意了。
  • 青春期孩子多有三種需求,父母越不滿足,孩子心理越受傷,越叛逆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開始變得叛逆,則是陷入了親子間的權力之爭。 文|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插畫 | Juice 青春期的孩子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執拗倔強、性格叛逆,讓不少父母都覺得心力交瘁,其實,孩子不好管、脾氣態度差等表現,往往是因為自身的三種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 王玉新老師說|讀懂青春期孩子,做青春期孩子的好家長
    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致力於踐行家庭教育,首倡「三方攜手、三位一體」的家庭教育推廣模式,在國內外做過多場家庭教育報告,2017年作客揚州講壇,主講「如何當好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必須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同頻共振,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 卓育英才:進入青春期後各種叛逆的孩子,多數都是父母在他童年時挖...
    很多家長都對孩子的「叛逆」頭痛不已。總想找一些什麼辦法來「修理」孩子們。實際上,孩子叛逆是好的開始,如果父母把握好了,對孩子受益一生;如果沒有把握好,可能就會害了孩子。對於青春期的叛逆,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曾經歷過,只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已經無法真正地理解一個孩子的感受。
  • 如何正確應對孩子青春期「叛逆」,濟南神康青少年中心有辦法
    對「家有兒女初長成」的父母來說,「青春期叛逆」是令他們頭疼的問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心理行為特點?面對孩子的成長困惑,爸媽如何與孩子正確溝通及引導?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和諧共處,擁有融洽的親子互動關係?
  • 心理學視角:青春期叛逆絕非壞事!看懂本文的家長,孩子有希望了
    這是一篇有可能遭遇同行攻擊的文章,因為它涵蓋了育兒課程的精髓,讀懂它,孩子受益終身,文章略長,但價值百萬!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常年接觸青春期「問題孩子」,在他們中間,有跟父母動手的,有離家出走的,有跟社會青年來往密切的......總之,你能想得到的叛逆,我幾乎都見過。
  • 青春期叛逆有很多類,而這一類最可怕!13-18歲孩子家長定要看!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儘可能支持他們,在其遇到困難、失敗時,應鼓勵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揚。家長還要有勇氣向孩子請教,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過失。 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長規律決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
  • 青春期的叛逆,需要我們好好去呵護
    經常有家長對孩子的叛逆期感到束手無措,被孩子們的種種叛逆行為搞得苦不堪言,身心俱疲。其實每個孩子都會步入青春期,這是孩子成長發育的必經階段,多數孩子表現出的是叛逆,不聽話,對老師和家長的管束極易產生反感,甚至是對立情緒。
  • 超50%中學生極度痛恨父母:為何中國父母總把孩子養成仇人?
    也就是說,辛辛苦苦養育孩子十多年,到了青春期的時候,只有5%的父母被孩子認可,和孩子始終保持良好的關係。父母家長給予了孩子最多最大的愛,但是孩子對家長的感覺卻是強烈的反感!為何會出現這樣令人悲傷的情況?這種極大的反差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到底是什麼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如此大的反感?
  • 太多的青春期孩子都是被父母毀掉的,家長請反思
    在西方的教育實踐中,他們都會很明確的指出,爸爸和媽媽兩個人是很難把孩子教育培養好的。就是告訴我們家長,孩子過了13歲以後真的會越來越難管。因為孩子要獨立,不想被父母控制,所以他會受外面的影響比較大。西方很多家教的書籍中都會寫到一個理念,當孩子在這個時期時,父母一定要學會藉助第二方家庭教育團體的力量,也就是導師的作用。什麼導師呢?意思是說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一定要他在社會上找一個優秀成熟的榜樣,讓孩子接觸和認識到能引導他平穩安全渡過青春期的人。孩子在青春期受外界的影響,同伴的影響和同伴之外的影響比較大。什麼是同伴之外的影響呢?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在教育孩子時,媽媽已經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但結果卻讓人惋惜。這也提醒我們,作為家長,在跟青春期孩子溝通時要更加注意方法。李玫瑾:教育青春期孩子,要懂得"點到為止"青春期的孩子大多比較叛逆,聽不進父母勸說式的話語,喜歡跟朋友聊天玩耍,認為只有朋友懂自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家長越嘮叨,他們越反感。
  • 孩子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大……超實用青春期親子溝通法來了!
    小編說 一提到「青春期」三個字,很多人自然就會和「叛逆」「不好管」「情緒波動」等詞語關聯起來。青春期作為人生成長的一個特殊階段,的確有特殊性。但青春期一定會如此艱難嗎?如何讓中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兩位專家的實用建議。
  • 青春期孩子叛逆、太難溝通?心理學家:想改變孩子,要先改變自己
    孩子到了青春期的時候,總是顯得有一些叛逆,無論大人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習慣性地和家長唱反調;對於家長的諄諄教誨,也顯得極不耐煩。這讓大人覺得難以和他們溝通交流,頭疼不已。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青春期的孩子處在身體、情感發育的特殊時期,有了屬於自己的小秘密,不願意和人分享;也逐漸變得獨立自主,想要證明自己,從而得到父母的讚美和肯定,但是往往結果不盡如人意。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在拼命地說服孩子「聽我的」
    關注【實戰家庭教育】做智慧父母! 一位青春期男孩的媽媽: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就是不聽我的! 另一位女孩的媽媽:故意和我對著幹,讓她往東她往西,這是造的哪門子孽?
  • 【智慧家長學習吧】第11講: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說如何聽
    由北海市婦聯主辦、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承辦的「建設幸福家庭 我們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北海市「智慧家長學習吧」微視頻精彩開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