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和痛苦,不是因為不聽話、不懂事,而是因為父母不允許孩子長大。
如今的孩子,相比他們80後和90後父母的童年,生活條件要優越得多。以前年代的孩子,沒有機會接觸手機電腦和數碼產品。就連電視也是黑白色的,還得和一大院子的人擠著看。
我們如果從生活條件和數碼產品來講,那麼現在的孩子,毫無疑問是幸福、快樂而愜意的。但是,如果我們從生活環境和心理情緒上來講,現在的孩子,雖然抱著手機、玩著電腦,零食玩具一大堆,可是,打心底裡感覺幸福快樂的孩子,太少了。
我們的孩子,為什麼如此心累,又如此痛苦?
雖然國家放開了「二胎」的生育政策,甚至有專家建議「三胎」,但是面對著沉重的生活、養老和教育壓力,大多數普通家庭都不約而同地選擇「只生一個好」。所以這些普通家庭的獨生子女們,從一出生起,就需要面對父母和雙方老人,總共6個人的寵溺嬌慣。
孩子想吃的零食,想要的玩具,包括想上的興趣班、培訓班和補習班,只要孩子想擁有、願意學,那就沒有父母不願意花錢的。
可是,就算是父母給孩子摘來了星星和月亮,孩子就會開心嗎?
對於小孩子來說,從小到大,自己就像是個被囚禁在籠子裡的「金絲雀」,表面上看名貴稀有,自由任性,也吃穿不愁;但實際上,整個家庭裡只有自己一個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到樓下玩的時間,和小夥伴見面的機會都越來越少。
這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糅雜著父母和家庭對孩子的殷切希望,種種一切,最後全都落在孩子的心頭和肩上。如此一來,孩子當然會困惑、迷茫和痛苦。
許多高三的孩子,臨近考試就頭疼腦熱,吃不好也睡不好,你說他們不想考個好成績嗎?相反,大多數孩子都有著強烈的自尊心,他們比誰都渴望自己能在重要時刻表現出色,回報和報答父母的付出、操勞,甚至是嘮叨。
在青春期裡那些,與父母家人爭執、磨合和吵鬧的時刻,很多孩子都會想,等我以後考上好大學,父母肯定會認可我的想法和做法。
可是,如今的父母心氣太高,從孩子一出生起,就想讓孩子當藝術家、科學家和運動員,只要提到高考,就是清華北大,可是,全國每年有近千萬名高三考生,這其中又有多少孩子,能夠如願以償考進清華北大呢?
所以說,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父母和家庭。
1、引導孩子多遊歷、多交流。
在節假日和工作之餘,父母應該多尋找、創造機會,和孩子一起遊玩。
獨生子女的生活和成長,本來就缺少溝通、交流和理解,讓孩子多和同齡孩子玩,即便是彆扭、吵鬧和爭執,只要在雙方家長的照看下不要互相傷害,那麼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就是有益的。
2、鼓勵孩子多嘗試、多實踐。
很多父母特別寵孩子,總認為給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子就會健康快樂,但實際上,不要說是心智萌發的青春期孩子,就是我們養只小貓小狗,如果整天關在屋子裡,小貓小狗也會整天抑鬱寡歡,更別提健康快樂了。
所以說,想要教育好孩子,就應該鼓勵孩子放下手機、走出家門,去體驗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才是硬道理。
3、別對孩子要求太高。
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是我們「中國式家長」的思維痼疾。
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許多孩子才5、6歲,父母就引導和誘惑著孩子去「學習藝術」,甚至孩子才學了幾天,幾萬元的鋼琴就搬到了家裡,可是孩子很快就因為坐不住、學不會而產生了「厭學」心理。
歸根到底,還是父母要求太高。
青春期孩子也是一樣,為什麼許多孩子一提到高考就吃不下、睡不著,還不是因為擔心自己考不好,無法滿足和迎合父母的「超高期待」。許多重點學校的高三學生,被父母老師和學校社會「逼迫」著學習,每天5點起床,吃飯走路都要背書,直到凌晨還要做題,但有些學生就是考不好!
不知道是心理、生理還是能力問題,模擬考就能考到6、7百分,一進高考考場就頭暈目眩、兩腿發顫。這些十幾歲的青春期孩子,玩遊戲、交朋友全都不在話下,可為什麼到了父母耗盡心力,無比重視的高考考場,就「慫」了呢?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家庭教育的失敗。
孩子的叛逆、惶恐和痛苦,其實都來自於幼年、童年和青春期的父母教育,親子之間有尊重和信任,孩子就會感到輕鬆快樂;如果親子之間只有「以分數論成敗」、「為高考過現在」的心態,那麼這些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就會特別叛逆。
實際上,青春期孩子的迷茫,大多是因為自知無法回應和滿足父母的超高期待;青春期孩子的困惑,往往是因為自己想要這樣,父母卻偏偏想要自己那樣,而且從來不問對錯,只問結果;青春期孩子的痛苦,通常是因為自身理想和父母幻想之間的巨大鴻溝,而感到的孤獨和絕望。
所以說,青春期是孩子的「病」,也是父母的「錯」。
那麼在青春期,你會試著了解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