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江西省興國縣興國山歌進校園實踐案例」。
興國實驗小學師生表演興國山歌。
在江西興國實驗小學,興國山歌就像陽光和清風,無處不在。不管是在音樂課、中隊課上,還是上課前、放學時,孩子們總會唱起以「哎呀嘞」為開頭的興國山歌。他們或是跟著老師一句句唱,或是全班大合唱、三五成群一起唱,亦或是邊跳邊唱,表演山歌節目。
學校山歌氛圍濃鬱,在校園裡走一圈,隨處可見歌詞匾牌、班級「最美山歌手」、校級「最美山歌手」照片以及學生們到各地演出的圖片。
興國山歌已全面融入興國實驗小學,成為學校的特色名片,興國山歌進校園案例也榮獲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
興國山歌源流長 代代相傳進校園
興國縣地處江西省中南部,95%以上的人口均為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在勞作之餘,用山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中原的古風遺韻和當地土著文化的融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興國山歌。興國山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生活氣息濃鬱,有獨唱、對唱、「三打鐵」、聯唱、輪唱等多種形式。2006年,興國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興國縣文化館關於興國山歌的介紹。
興國山歌傳說最早源於秦末,普遍說法是「唐時起,宋時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山歌大放異彩,成為鼓舞人們踴躍參軍的號角,傳下「一首山歌三個師」的佳話。近年來,隨著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耕文明、人們娛樂方式多元化以及客家話流傳漸弱等因素,承載著客家人豐厚文化的興國山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呈現衰微跡象。
興國實驗小學學生在校園中唱起興國山歌。
為保護、傳承、普及興國山歌,從2002年起,在文化和教育部門支持下,興國實驗小學開始探索興國山歌進校園之路。從師資培訓、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到開展山歌進校園課題研究、舉辦各種比賽、參加展演等,學校多舉措並舉,融合創新,使興國山歌全面融入學校日常,成為師生的特色文化基因,學校也被認定為興國山歌省級示範傳承基地。
普及傳播到課堂 歌聲書聲齊飛揚
培訓師資,組建教師隊伍。山歌若想進校園,培養一支能唱會編,又有教學技能的教師隊伍尤為重要。為此,興國實驗小學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教師培訓,由縣文化館搭橋,邀請縣文化館、縣「山歌協會」等的知名專家以及山歌傳承人來校,教授演唱技巧、韻律特點、創作方法等。興國山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榮滔、郭德京都是學校的常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盛久生前也經常到學校來教老師和孩子們唱山歌。
2016年,興國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盛久到興國實驗小學授課。
此外,為提升老師積極性,副校長劉東想到一個方法,「我們在開教師會前,會隨機點一個年級的老師,全部站起來唱一首山歌。」劉東說,目前,興國實驗小學兩百多名教職工,人人會唱會編山歌。
徐金蘭老師教孩子們唱《蘇區幹部好作風》。周華 攝
學生在課堂上學唱興國山歌。周曉靜 攝
常態化教學,推動山歌普及化。「同學們,來跟著我唱,哎呀嘞,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學校音樂老師徐金蘭正帶領學生學唱《蘇區幹部好作風》。孩子們端端正正地坐在課桌前,一句一句地跟著老師讀山歌、唱山歌,嘹亮的歌聲響徹教室。
徐金蘭介紹,在學校每周兩節的音樂課上,老師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程度,分層級教授山歌,一二年級學生以學唱山歌為主,高年級學生則開始編山歌、創作山歌。此外,在主題班會、中隊活動,以及大課間等時間,老師也會教孩子們唱山歌。
興國實驗小學編寫的興國山歌教材。
編寫教材,讓教學有章可循。學校組織全校師生,結合縣情、校情、學情,人人動手,自己寫,寫自己,先後徵集到各種山歌3000餘首,從中篩選出400餘首,經整理加工後,分成「教師版」和「學生版」兩個不同版本,編印出三本山歌教材,讓山歌教學更加規範化。
校園中展示的山歌漫畫。
優化校園環境,營造山歌氛圍。興國實驗小學別具匠心地對校園環境進行布置,讓師生們目之所及皆是可吟可唱的山歌。大到教學樓、辦公樓,小到衛生間、樓梯間、洗手池、花叢中,都掛滿了各種各樣的山歌牌匾,展示了師生們創作的各種題材的山歌。在宣傳長廊上,還有學生們創作的一幅幅有趣的山歌漫畫,成為校園一景。
融合創新譜新曲 緊隨時代獲新生
興國山歌可即興演唱,是活態的藝術,若要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就要與時俱進,與學生教育、社會時事等緊密結合。興國實驗小學相繼開展了山歌與語文綜合實踐課、思品課、學生養成教育、主題教育等相融合的課題研究,創造性地編寫了一系列山歌,讓興國山歌獲得新生。
「寫好作文靠自身,多讀多寫多見聞;觀察事物要細緻,感受體驗要用心。」興國實驗小學校長曾慧介紹,語文課上,老師把難點、重點編成山歌,採用說一說、背一背、編一編、唱一唱、賽一賽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吟唱山歌,使語文教學情趣化、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上,學校採用「一課一歌」的方法,將小學階段每一冊每一節課的內容,都用一首形象、生動的山歌加以歸納總結,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在辦公樓的展板上,展示著《誠實守信歌》《交通安全歌》《熱愛勞動歌》《為人處世歌》《文明禮貌歌》《助人為樂歌》等山歌。在探訪時,徐金蘭現場唱起《誠實守信歌》:「為人處世打交道,誠實守信最重要,說話算數是君子,坑蒙拐騙最糟糕。」
放學時,學生們唱著山歌出校門。周華 攝
每當放學鈴聲一響,孩子們蹦蹦跳跳地從教室裡衝出來,以班為單位排成隊,在老師領唱後,孩子們就高唱著《路隊歌》等山歌,開心地走出校園。《路隊歌》是學校將山歌與學生養成教育相結合而編寫的一首歌,學校還將到校、早讀、午休、上課等學生一日行為編成不同的山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入腦入心。
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興國實驗小學創造性地將山歌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相融合,創作了一批山歌。「天上鳥兒在飛翔,水中魚兒搏風浪;牢記中華復興夢,從小立志當自強。」學生們在「中國夢·我的夢」山歌吟唱比賽中唱道。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學校組織老師進行現場即興創作,用一首首山歌祝福祖國。
在興國實驗小學,山歌不僅是山歌,還是教育的載體;教育也不僅是教育,還是山歌普及傳播的方式。在融合創新中,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了山歌的色彩,在孩子們的傳唱中,古老的興國山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組建團隊搭平臺 山歌唱到校園外
為激發師生們演唱山歌的熱情,興國實驗小學通過組建各級山歌隊、編排山歌節目、舉辦山歌活動和比賽、參加校外展演等多種方式,讓興國山歌從走進校園到走出校園,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四年級學生曾藝妍(中)和小夥伴們表演《四星望月》。
選拔隊伍,編排精品節目。到興國實驗小學參觀,好客的師生會用精彩的山歌表演來歡迎你。孩子們或穿著客家人傳統的藍色服飾、或穿著白綠相間的裙子等,和老師們一起,蹦蹦跳跳表演《四星望月》《山歌帶你觀實小》《路隊歌》等節目,氣氛歡快熱烈。
曾慧介紹,學校採用個人報名、班級推薦、學校選拔的方式,優中選優,構建起一支層級化的山歌演唱骨幹隊伍,每個班級、每支演唱隊伍中,既有原生態的「山歌王」,又有時尚的現代「小歌手」。此外,學校在2015年組建德銀山歌隊,通過層層選拔,選出了一批山歌隊員。
學校將山歌與現代藝術元素相結合,編排了一批精品節目。「我們排練的《四星望月》等節目,隊員們隨時能夠演出。」曾慧說。
舉辦活動及比賽,參加展演。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會統籌安排主題隊日、社會實踐、舞臺文藝表演等活動,通過多樣的活動,讓山歌唱響校園。學校組織開展了諸如校園「十佳歌手評選」「校園山歌藝術節」、山歌創作賽、山歌表演賽等形式多樣的山歌比賽,並參加縣、市、省乃至全國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演唱比賽活動,帶動了校園山歌演唱的蓬勃開展。
在學校的推動下,校園山歌隊應邀參加多項展演。四年級小朋友曾藝妍歌聲響亮、婉轉悅耳,作為「四星望月」的演唱者,她和小夥伴一起,在今年5月亮相江西興國「四星望月」美食節,把興國山歌唱到北京。
小小講解員黃京介紹學校興國山歌進校園工作。
總結經驗,開設陳列展。為總結推廣山歌進校園經驗,2017年,興國實驗小學建立了「校園唱響「哎呀嘞」——江西省山歌傳承基地陳列展」,對山歌進校園之路進行全面總結梳理。在活動中,一批小小講解員脫穎而出,成為了山歌傳承的形象大使,山歌進校園活動的代言人。曾藝妍以及三年級的黃京,都是小小講解員。
在興國實驗小學帶動下,興國縣當地多所小學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山歌進校園活動。興國縣文化館館長肖遠明介紹,興國縣第一小學、紅軍子弟小學等學校都把山歌引入了校園。
以融合為方式、以創新為靈魂,以普及為目標,興國實驗小學17年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讓唱山歌、編山歌、演山歌成為全校師生日常,走出一條獨特的非遺進校園之路。融合是山歌與課堂、校園文化、學生成長的全面融合;創新,是與時代同步,創新山歌歌詞,與現代藝術結合,創新山歌表現形式。普及,不僅是普及到全校四千多名學生,也是在更大範圍內普及推廣興國山歌。
山歌進校園也面臨諸如經費少、孩子們不會說客家話等問題。但曾慧信心滿滿,她希望爭取更多支持,繼續加強師生即興演唱等能力的提升,發揮傳播、示範、擴散和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學校山歌進校園工作。
肖遠明表示,文化館下一步要繼續支持興國實驗小學山歌進校園工作,同時牽頭開展全縣師資培訓,培育一線教師隊伍,拓展興國山歌進校園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吸引更多人來保護、傳承山歌,讓興國山歌煥發新的生命力。(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項目組)
(來源: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