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進校園|興國山歌進校園:融合創新譜新曲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江西省興國縣興國山歌進校園實踐案例」。

興國實驗小學師生表演興國山歌。

在江西興國實驗小學,興國山歌就像陽光和清風,無處不在。不管是在音樂課、中隊課上,還是上課前、放學時,孩子們總會唱起以「哎呀嘞」為開頭的興國山歌。他們或是跟著老師一句句唱,或是全班大合唱、三五成群一起唱,亦或是邊跳邊唱,表演山歌節目。

學校山歌氛圍濃鬱,在校園裡走一圈,隨處可見歌詞匾牌、班級「最美山歌手」、校級「最美山歌手」照片以及學生們到各地演出的圖片。

興國山歌已全面融入興國實驗小學,成為學校的特色名片,興國山歌進校園案例也榮獲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

興國山歌源流長 代代相傳進校園

興國縣地處江西省中南部,95%以上的人口均為中原南遷的客家人及其後裔。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在勞作之餘,用山歌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中原的古風遺韻和當地土著文化的融匯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興國山歌。興國山歌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生活氣息濃鬱,有獨唱、對唱、「三打鐵」、聯唱、輪唱等多種形式。2006年,興國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興國縣文化館關於興國山歌的介紹。

興國山歌傳說最早源於秦末,普遍說法是「唐時起,宋時興」。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興國山歌大放異彩,成為鼓舞人們踴躍參軍的號角,傳下「一首山歌三個師」的佳話。近年來,隨著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耕文明、人們娛樂方式多元化以及客家話流傳漸弱等因素,承載著客家人豐厚文化的興國山歌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呈現衰微跡象。

興國實驗小學學生在校園中唱起興國山歌。

為保護、傳承、普及興國山歌,從2002年起,在文化和教育部門支持下,興國實驗小學開始探索興國山歌進校園之路。從師資培訓、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到開展山歌進校園課題研究、舉辦各種比賽、參加展演等,學校多舉措並舉,融合創新,使興國山歌全面融入學校日常,成為師生的特色文化基因,學校也被認定為興國山歌省級示範傳承基地。

普及傳播到課堂 歌聲書聲齊飛揚

培訓師資,組建教師隊伍。山歌若想進校園,培養一支能唱會編,又有教學技能的教師隊伍尤為重要。為此,興國實驗小學定期、不定期地開展教師培訓,由縣文化館搭橋,邀請縣文化館、縣「山歌協會」等的知名專家以及山歌傳承人來校,教授演唱技巧、韻律特點、創作方法等。興國山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姚榮滔、郭德京都是學校的常客,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盛久生前也經常到學校來教老師和孩子們唱山歌。

2016年,興國山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盛久到興國實驗小學授課。

此外,為提升老師積極性,副校長劉東想到一個方法,「我們在開教師會前,會隨機點一個年級的老師,全部站起來唱一首山歌。」劉東說,目前,興國實驗小學兩百多名教職工,人人會唱會編山歌。

徐金蘭老師教孩子們唱《蘇區幹部好作風》。周華 攝

學生在課堂上學唱興國山歌。周曉靜 攝

常態化教學,推動山歌普及化。「同學們,來跟著我唱,哎呀嘞,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在一年級的課堂上,學校音樂老師徐金蘭正帶領學生學唱《蘇區幹部好作風》。孩子們端端正正地坐在課桌前,一句一句地跟著老師讀山歌、唱山歌,嘹亮的歌聲響徹教室。

徐金蘭介紹,在學校每周兩節的音樂課上,老師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接受程度,分層級教授山歌,一二年級學生以學唱山歌為主,高年級學生則開始編山歌、創作山歌。此外,在主題班會、中隊活動,以及大課間等時間,老師也會教孩子們唱山歌。

興國實驗小學編寫的興國山歌教材。

編寫教材,讓教學有章可循。學校組織全校師生,結合縣情、校情、學情,人人動手,自己寫,寫自己,先後徵集到各種山歌3000餘首,從中篩選出400餘首,經整理加工後,分成「教師版」和「學生版」兩個不同版本,編印出三本山歌教材,讓山歌教學更加規範化。

校園中展示的山歌漫畫。

優化校園環境,營造山歌氛圍。興國實驗小學別具匠心地對校園環境進行布置,讓師生們目之所及皆是可吟可唱的山歌。大到教學樓、辦公樓,小到衛生間、樓梯間、洗手池、花叢中,都掛滿了各種各樣的山歌牌匾,展示了師生們創作的各種題材的山歌。在宣傳長廊上,還有學生們創作的一幅幅有趣的山歌漫畫,成為校園一景。

融合創新譜新曲 緊隨時代獲新生

興國山歌可即興演唱,是活態的藝術,若要在新時代繼續綻放光彩,就要與時俱進,與學生教育、社會時事等緊密結合。興國實驗小學相繼開展了山歌與語文綜合實踐課、思品課、學生養成教育、主題教育等相融合的課題研究,創造性地編寫了一系列山歌,讓興國山歌獲得新生。

「寫好作文靠自身,多讀多寫多見聞;觀察事物要細緻,感受體驗要用心。」興國實驗小學校長曾慧介紹,語文課上,老師把難點、重點編成山歌,採用說一說、背一背、編一編、唱一唱、賽一賽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吟唱山歌,使語文教學情趣化、生活化。

思想品德課上,學校採用「一課一歌」的方法,將小學階段每一冊每一節課的內容,都用一首形象、生動的山歌加以歸納總結,使學生聽得懂、記得住。在辦公樓的展板上,展示著《誠實守信歌》《交通安全歌》《熱愛勞動歌》《為人處世歌》《文明禮貌歌》《助人為樂歌》等山歌。在探訪時,徐金蘭現場唱起《誠實守信歌》:「為人處世打交道,誠實守信最重要,說話算數是君子,坑蒙拐騙最糟糕。」

放學時,學生們唱著山歌出校門。周華 攝

每當放學鈴聲一響,孩子們蹦蹦跳跳地從教室裡衝出來,以班為單位排成隊,在老師領唱後,孩子們就高唱著《路隊歌》等山歌,開心地走出校園。《路隊歌》是學校將山歌與學生養成教育相結合而編寫的一首歌,學校還將到校、早讀、午休、上課等學生一日行為編成不同的山歌,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入腦入心。

在深入開展主題教育過程中,興國實驗小學創造性地將山歌與「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主題教育相融合,創作了一批山歌。「天上鳥兒在飛翔,水中魚兒搏風浪;牢記中華復興夢,從小立志當自強。」學生們在「中國夢·我的夢」山歌吟唱比賽中唱道。在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之際,學校組織老師進行現場即興創作,用一首首山歌祝福祖國。

在興國實驗小學,山歌不僅是山歌,還是教育的載體;教育也不僅是教育,還是山歌普及傳播的方式。在融合創新中,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了山歌的色彩,在孩子們的傳唱中,古老的興國山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組建團隊搭平臺 山歌唱到校園外

為激發師生們演唱山歌的熱情,興國實驗小學通過組建各級山歌隊、編排山歌節目、舉辦山歌活動和比賽、參加校外展演等多種方式,讓興國山歌從走進校園到走出校園,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四年級學生曾藝妍(中)和小夥伴們表演《四星望月》。

選拔隊伍,編排精品節目。到興國實驗小學參觀,好客的師生會用精彩的山歌表演來歡迎你。孩子們或穿著客家人傳統的藍色服飾、或穿著白綠相間的裙子等,和老師們一起,蹦蹦跳跳表演《四星望月》《山歌帶你觀實小》《路隊歌》等節目,氣氛歡快熱烈。

曾慧介紹,學校採用個人報名、班級推薦、學校選拔的方式,優中選優,構建起一支層級化的山歌演唱骨幹隊伍,每個班級、每支演唱隊伍中,既有原生態的「山歌王」,又有時尚的現代「小歌手」。此外,學校在2015年組建德銀山歌隊,通過層層選拔,選出了一批山歌隊員。

學校將山歌與現代藝術元素相結合,編排了一批精品節目。「我們排練的《四星望月》等節目,隊員們隨時能夠演出。」曾慧說。

舉辦活動及比賽,參加展演。每學期開學之初,學校會統籌安排主題隊日、社會實踐、舞臺文藝表演等活動,通過多樣的活動,讓山歌唱響校園。學校組織開展了諸如校園「十佳歌手評選」「校園山歌藝術節」、山歌創作賽、山歌表演賽等形式多樣的山歌比賽,並參加縣、市、省乃至全國有關部門組織的各種演唱比賽活動,帶動了校園山歌演唱的蓬勃開展。

在學校的推動下,校園山歌隊應邀參加多項展演。四年級小朋友曾藝妍歌聲響亮、婉轉悅耳,作為「四星望月」的演唱者,她和小夥伴一起,在今年5月亮相江西興國「四星望月」美食節,把興國山歌唱到北京。

小小講解員黃京介紹學校興國山歌進校園工作。

總結經驗,開設陳列展。為總結推廣山歌進校園經驗,2017年,興國實驗小學建立了「校園唱響「哎呀嘞」——江西省山歌傳承基地陳列展」,對山歌進校園之路進行全面總結梳理。在活動中,一批小小講解員脫穎而出,成為了山歌傳承的形象大使,山歌進校園活動的代言人。曾藝妍以及三年級的黃京,都是小小講解員。

在興國實驗小學帶動下,興國縣當地多所小學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山歌進校園活動。興國縣文化館館長肖遠明介紹,興國縣第一小學、紅軍子弟小學等學校都把山歌引入了校園。

以融合為方式、以創新為靈魂,以普及為目標,興國實驗小學17年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讓唱山歌、編山歌、演山歌成為全校師生日常,走出一條獨特的非遺進校園之路。融合是山歌與課堂、校園文化、學生成長的全面融合;創新,是與時代同步,創新山歌歌詞,與現代藝術結合,創新山歌表現形式。普及,不僅是普及到全校四千多名學生,也是在更大範圍內普及推廣興國山歌。

山歌進校園也面臨諸如經費少、孩子們不會說客家話等問題。但曾慧信心滿滿,她希望爭取更多支持,繼續加強師生即興演唱等能力的提升,發揮傳播、示範、擴散和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學校山歌進校園工作。

肖遠明表示,文化館下一步要繼續支持興國實驗小學山歌進校園工作,同時牽頭開展全縣師資培訓,培育一線教師隊伍,拓展興國山歌進校園工作的廣度和深度,吸引更多人來保護、傳承山歌,讓興國山歌煥發新的生命力。(作者:「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項目組)

(來源:中國青年網)

相關焦點

  • 送「非遺」進校園
    東南網龍巖12月15日訊 據閩西新聞網報導 2020年12月3日晚,客家十番音樂和客家山歌雙項傳承人李福淵及其團隊開展 「非遺」進校園活動,在龍巖市永定區湖山中心小學舉行。「龍巖市非遺保護中心」江進才和老文藝工作者何志溪應邀到場指導。湖山中心小學師生300餘人觀看了表演,參加了互動。
  • 客家山歌進校園,唱響深大附屬實驗小學
    天天快報網訊:2019年12月16日,以「創新客家·美好校園」為主題的2019深圳民間文化周暨深圳市第十三屆客家文化節暨第九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在深大附屬實驗小學
  • 信陽學院「皮影戲進校園」入選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創新...
    中國高校之窗10月24日上午,由文化和旅遊部支持、中國青年報社指導、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十大創新實踐案例發布會在濟南召開。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鍾建波,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出席發布會。信陽學院申報的「皮影戲進校園」從全國七百多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入列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 蚌埠:非遺進校園 留住城市獨特記憶
    「烙畫是一個精細活,它融合了年畫和國畫的藝術風格,這就需要創作人兼具藝術的思維、熟練的技藝以及持之以恆的精神。」柳聰告訴記者,每次下筆前,他都要細緻研究葫蘆的形態與色澤,再根據繪畫手法上的明暗、虛實變化進行針對性地創作。
  • 「非遺進校園」|羌族草編進校園 編織五彩非遺夢
    編者按: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工作,中國青年網開展了「多彩非遺 相伴成長」2018全國「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徵集宣傳活動並推舉出十大優秀案例。今天中國青年網帶大家走進「四川省北川縣羌族草編進校園實踐案例」。
  • 漣源湘劇「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長春聯校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戲曲經典,7月2日,由漣源市文化局組織的2020年漣源湘劇「非遺進校園」活動小組,來到湄江鎮長春聯校。走進校園後,活動小組隨機進了五年級教室。漣源市湘劇院演員、漣源湘劇非遺傳承人羅老師給同學們講授湘劇打擊樂《鑼鼓經》知識。幾個有愛好的同學舉手走到前臺,由羅老師手把手的教授打擊技能。幾番調教後,孩子們按照老師的指點,敲鑼打鼓拍鐃響鈸打出「鏗鏗砰砰」的節拍,讓傳授的老師大為驚嘆,也吸引了附近的家長們圍在門前窗後觀賞。
  • 進校園+促文旅 非遺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中國青年網副總編輯王海發布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並為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的申報單位代表頒發證書。中國旅遊報社副社長胥波發布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實踐案例。
  • 河南信陽學院「皮影戲進校園」活動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信陽學院學生體驗皮影戲表演 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供圖  2020年10月26日,記者從河南省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獲悉,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系列活動中,信陽學院「皮影戲進校園」活動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 非遺進校園|鄉土教育融合美育,澆灌出雲鄉深處的非遺之花
    漢、白、彝、回、傈僳、藏、納西等多民族聚居融合過程中也創造出了璀璨歷史文化。2011年3月,大理被原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理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切實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依託大理州豐富的白族非遺文化資源,率先在大理市東門完小開展非遺進校園創新實踐。
  • 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發布
    中國青年網濟南10月24日電(記者 李華錫)10月24日上午,在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線下活動非遺優秀案例發布活動上,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報社指導、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十大創新實踐案例正式發布,並在中國青年網專題頁面同步公布。
  • 銅梁龍舞進校園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非遺傳承【銅梁龍舞進校園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和中國旅遊報社主辦的「2020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優秀案例」在濟南發布。重慶市銅梁龍舞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 非遺 | 魅力興國,山歌傳情
    興國山歌歷史悠久,相傳是秦末興國上洛山造阿房宮的伐木工所唱的歌。所唱的內容十分廣泛,常唱歷史故事、傳說新聞等內容,有時即興編唱,有時長篇敘事,形式多樣。2006年5月20日,興國山歌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0學校藝術節暨第十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舉行
    11月27日,深圳大學附屬教育集團實驗小學舉辦學校藝術節暨第十屆客家山歌進校園活動。這是深大附小(塘朗小學)連續十年依託市文聯、市文協舉辦客家山歌等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活動內容包括傳統手工藝製作展示、少兒主題書畫創作展示(銅版畫)、竹編、中國結、扇畫、京劇臉譜、內畫、陶笛等非遺項目展示及專場文藝演出等。
  • 2020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之灤州皮影
    活動最終推選出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河北省灤州市灤州皮影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2020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1.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 2.河北省灤州市灤州皮影進校園實踐案例
  • 非遺進校園,全國最精彩的都在這裡……
    非遺進校園,全國最精彩的都在這裡……《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獲全國大獎。 近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支持,中國青年網主辦的第二屆「非遺進校園」優秀實踐案例在濟南發布。越秀區「廣府非遺進校園」實踐案例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實踐案例。
  • 西藏:「果諧」進校園 「非遺」現生機
    「這套新式課間操是我們在西藏傳統舞蹈『果諧』的基礎上,結合國家倡導的第八套廣播體操創新編排的,以此推動非遺進校園,讓非遺傳承代代有傳人。」扎囊縣中學校長唐光明說。「果諧」是藏語音譯,「果」意為圓圈,「諧」意為舞蹈。果諧流行於西藏各地,是農民群眾喜愛的一種自娛性的古老民間歌舞。
  • 這場交流會,手把手教你怎麼把非遺送進校園
    古老手藝為什麼能在校園裡生根發芽? 廣州為何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大創新實踐案例? 近年來,「學非遺、用非遺、秀非遺」成為廣州各個學校的潮流,廣州市非遺進校園碩果纍纍。
  • 漳州:「非遺」進校園 傳遞匠心傳承文化
    薌城實驗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 「非遺」進校園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近年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從形式多樣到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從而讓「『非遺』進校園」邁向一個理論與實際逐漸融合的新階段。不僅讓「非遺」保護工作越來越接地氣,更為關鍵的是,其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在少年兒童中的認同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提升。漳州傳統文化像一粒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喚起孩子們對漳州「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 非遺音樂文化進校園的策略和模式初探——以魯南地區為例
    首先,制定非遺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方案,主要包括非遺音樂文化傳承人進校園、非遺進課堂、舉辦非遺音樂大講堂,組織非遺音樂文化競賽、「爭做非遺音樂小傳人」比賽、非遺音樂文化展示與體驗等活動,然後通過實施識、觀、學、體驗、創新等教育環節,讓學生參與其中,體驗互動,感悟真諦,達到教育傳承的作用。
  • 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雙十佳」,廣州「非遺進校園」步穩行遠
    如今,竹料二小洪拳隊蓬勃成長,也成為廣州「非遺進校園」的生動寫照。近年來,廣州「非遺進校園」工作步穩行遠,形成了學校、社區、家庭、非遺界多方聯動、主動參與的文化生態系統。廣州也因此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兩年入選全國「非遺進校園」十大優秀實踐案例和十佳創新實踐案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