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文化部開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通知》(文非遺函【2015】318號,以下簡稱《通知》)的文件精神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操作指南》(試行本)的工作要求,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大力推進2020年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
今天讓我們一起跟隨鏡頭
探尋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雅軒太極拳傳承人李敏弟
和她眼中的太極
李雅軒太極拳是傳統楊氏太極拳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流派,源於一代太極宗師李雅軒先生。1938年,李雅軒入川將太極拳帶進了成渝兩地,李雅軒定居蜀地傳播太極拳近40年, 從學者萬餘人。 2011年,太極拳(李雅軒太極拳)被列入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李雅軒太極拳以其「舒展大方、大松大軟、剛柔相濟、形神兼備」的特點備受太極愛好者推崇和喜愛。特別是「大松大軟」是李雅軒提出並堅持實踐的拳學思想,總結出「虛無的氣勢、神明的感應、莫測的變化」是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李雅軒太極拳理論嚴密、訓練得法,體系豐富,有拳架、推手、散手及刀槍劍等器械。
陳龍驤、李敏弟夫婦作為李雅軒先生的嫡系傳人,這兩位武林伉儷自幼追隨雅軒宗師,較為系統、完整、全面掌握了原汁原味的李雅軒太極拳,不僅技藝精純且武德高尚。
沉穩低調的李敏弟老師是一代拳聖太極宗師李雅軒先生之女,家學淵源,嫡脈正傳。從小隨父修習太極,是公認的當代著名武術大家、世界太極拳名家、武林泰鬥級人物。
李敏弟帶領大家表演李雅軒傳統楊氏115式太極拳
2020年10月,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與陳龍驤和夫人李敏弟相約進行拍攝。
在工作組拍攝期間,李敏弟講述了曾經和父親相處的點滴,她翻看著父親留下的手稿和家中老照片,講述起關於這些手稿的故事。
李敏弟講述父親留下的這把太極刀的故事
李敏弟翻看父親留下的手稿
李敏弟得到父親李雅軒的真傳,對太極拳的練習方法有精闢的認識。
李敏弟說,太極拳的練習要保持純正的風格,這個風格是在大松大軟中落實的,鬆軟不是身體的哪一部分,而是整體。她說:「父親作過一個比喻,要提起一件衣服,不管你提它的前襟、後擺、袖子,都提不順,只有提領子才順,一提領子其他部分都被很順地提起來了。這衣服是垂下、鬆軟的,也是整體的,太極拳的練習也是一樣。」
李敏弟演示傳統楊氏43式簡化太極拳
李敏弟指導女兒陳驪珠練習太極劍
多年來,李雅軒太極拳歷代嫡系傳人主要採取的是義務教學,通過傳統的「師帶徒」方式傳承推廣,致力於保持李雅軒太極拳的純正風格。一方面,通過組織學院積極參加省內外及國際賽事,向國內外展示推廣李雅軒太極拳;另一方面,為了加強李雅軒太極拳的傳承發展,積極開展對學校的普及推廣。
李敏弟給眾學員和弟子指導楊氏太極劍
1996年,成都市李雅軒太極拳武術館成立;1999年,新加坡李雅軒太極拳學院成立;2010年,四川省武術協會李雅軒太極拳研究會成立。目前,李雅軒太極拳在國內外傳播甚廣、影響很大。除了川渝兩地外,在山東、陝西、遼寧、安徽、北京、上海、廣州、黑龍江、香港、臺灣及新加坡、美國、韓國等地均有再傳弟子傳播開展,習練者達數十萬之眾。
陳龍驤(左)、李敏弟(中)夫婦和學術專員餘功保(右)
李敏弟教弟子習練李雅軒太極拳
李雅軒太極拳填補了四川的太極拳種空白,是中國傳統太極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及全民健身運動起到了積極有利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