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何可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浩
10月26日至29日,「中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高級研修班」在鄭州成功舉辦。高研班由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主辦、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協辦、鄭州文化館承辦。參加學員是從全省非遺和藝術領域的一百多位報名者中,經過層層篩選出來60餘名高層次人才。
根據河南省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的統一部署,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工作,進一步推動我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探討交流新技術、新理論,提供技術指導,促進良性合作。高研班在課程安排上針對黃河文化與歷史、書法藝術、雕塑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概念及保護工作的開展、文化產業在文化推廣工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設置專題授課研討,並組織安排現場教學。幫助傳承人激發創作潛能,豐富作品題材,拓展應用空間,解決發展難題,培養非遺保護傳承的領軍人才。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專技處一級調研員付承香在致辭中說,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探求中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旨在推動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使中原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創新往深裡走、往心裡走、往實裡走,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要求每個學員用積極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注重學員和老師之間的討論和互動,將課堂上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作成效。
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非遺理論部主任葛磊從非物質遺產基本概念談非遺保護工作;河南省政府參事工作研究會會長、省政府資深參事鄭泰森就如何推動中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做了精彩講解。全國城市雕塑創作持證設計師虞曉明、鄭州市雕塑壁畫院原院長張松正分別就黃河文化暨炎黃廣場雕塑群、用雕塑藝術如何彰顯「華夏源」和「黃河魂」做了專業教學。書法方面,中國蘭亭獎獲得者唐毅、中國蘭亭獎教育獎獲得者王建國講解了當代書法創作的思路與依據,以及中國書法簡史與書寫藝術。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研究館員尚春升從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深入淺出,既有理論高度又很好的結合了實踐,給學員分享了精準的專業指導。
研修期間,學員參觀了鄭州非遺展覽館,學習了非遺項目「窯溝窯燒制技藝」「夢祥銀鍛造技藝」。在新密市窯溝窯陶瓷藝術館,崔江濤董事長介紹了窯溝窯的歷史、傳承和發展。參觀了窯溝瓷展示區、窯溝陶展示區及陶瓷體驗區後,學員們對 「窯溝窯燒制技藝」中的繪畫、剔刻、手工拉坯等技藝讚不絕口並親自動手體驗陶瓷製作的樂趣。窯溝窯燒制技藝主要以師徒教授的方式,繼承了中國傳統崇黑尚白的藝術審美風格,以白地黑花瓷著稱。其白如玉、黑如漆的質地,傳統水墨書畫的特徵,傳播並影響了整個磁州窯系。
截至目前,河南省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13項,省級非遺項目729項,市級非遺項目218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84名,省級代表性傳承人641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534名。各類非遺項目在自己的領域不斷傳承創新,精彩紛呈。
隨著時代的發展,領軍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此次培訓正是瞄準培養中原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發展這一目標,精心策劃組織實施,採取專家專題講授、現場教學和座談會交流相結合的形式,舉辦項目籤約交流活動,探索新常態下相互融合的發展模式,促進思想碰撞,引導跨界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動平臺,激勵高端人才立足本崗踐行創新的使命和責任,有效推動我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的高質量發展。
編輯:陳浩